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7700000013

第13章 爱尔兰二十世纪作品(1)

巴巴拉少校

《巴巴拉少校》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作品,集中表现了萧伯纳的思想矛盾。

剧本描写的是爱尔兰上层社会的故事大资本家、大军火商安德谢夫的女儿巴巴拉参加了宗教慈善事业,在救世军里担任了少校的职位。她为了拯救人类的肉体,在大街上向穷人施舍,不使他们挨饿受冻。她更要拯救人们的灵魂,决心拯救他的父亲安德谢夫。她要他放弃军火制造,参加救世军弃邪归正。她满以为救世军的事业无比高尚,甚至不愿接受父亲给救世军的捐款。后来。她发现救世军原来是她父亲一类的资本家出钱兴办的,她的幻想破灭了。巴巴拉的未婚夫是一个希腊文教授,原来他也反对安德谢夫,后来他和巴巴拉一样向安德谢夫投降,一并且继承了他的事业。

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安德谢夫这个形象。安德谢夫一家世世代代经营军火,靠战争发了财。安德谢夫毫不掩饰他的生财之道,恬不知耻地公开声称自己没有道德标准。只要谁出钱公道,军火就卖给谁,他的武器杀人越多,就越对他有利。他把自己的军火事业说成是百万富翁的宗教,扬言社会离不开他,宗教、议会、法律都是为他服务的。巴巴拉称呼他是“混世魔王”,指出从穷人吃的面包到社会上的一切,无一不是在安德谢夫一类资本家的控制之下,人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势力而生活。萧伯纳赤裸裸地撕掉英国民主制度的假面具。把英国内阁说成是由一群为安德谢夫等人所豢养的有杀人勇气的混蛋所组成。在艺术手法上,萧伯纳通过安德谢夫的自我标榜揭示了垄断资本家的本质。安德谢夫把自己的力量吹得越强大,萧伯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也就越深刻。

萧伯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犀利的、辛辣的,但是,由于他在政治上是个改良主义者,他在剧本中提出了“百万富翁的社会主义这个反动口号”,他认为“社会主义”会给百万富翁带来最大的利益,也只有依靠百万富翁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巴巴拉和她的未婚夫开始想拯救安德谢夫的灵魂,结果向安德谢夫妥协了。在剧本中,工人阶级是作为社会中的消极力量出现的,只要谁给他们好处,他们就受谁支配。安德谢夫军火工厂里的工人待遇优裕,他们满足于现状,根本不想改变社会制度。在萧伯纳看来,安德谢夫是体现了生命力的“超人”,他和理想主义者巴巴拉形成鲜明对照。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是靠象安德谢夫这样的百万富翁和象巴巴拉跟她的未婚夫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合作,“由百万富翁出钱,知识分子进行管理。”这反映了萧伯纳的改良主义思想。

伤心之家

《伤心之家》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作品。这部剧本开始写于1913年,完成于1916年。剧本是按照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风格写成的,副标题是《一部用俄国风格写成的英国主题的狂想曲》。

故事从老船长肖特菲的家里开始。剧本描写老船长肖特菲家里来了一群悠闲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英国社会不满,但是又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们攻击社会,诅咒自己。他们玩世不恭,丈夫欺骗妻子,妻子欺骗丈夫。他们对一切失去信念,希望生活快快结束,想在毁灭中找寻出路。老船长肖特菲把他的家安排得象一条船的模样,但是这条船已经失去当年乘风破浪的雄姿。老船长说这条船的“船长喝醉了,船触礁了,船上腐烂的木板被折得粉碎,生锈的钢板也撞裂了,船员们也淹死了,样子就象被捕鼠机夹住的耗子一样”。这正是大英帝国没落的写照。一个女青年艾黎来到老船长家里,她原来天真无邪,为了替父亲报恩,准备牺牲自己,嫁给一个年龄比她大一倍多的资本家。但是在肖特菲家里,她发现这个资本家原来是一个造成她父亲破产的卑鄙无耻的市侩。她看到肖特菲家里的一群人都是在互相欺骗,自欺欺人,她悲愤地喊出这是“伤心之家”。在这种普遍的失望情绪下,这个伤心之家的成员在敌机前来轰炸时,打开了所有的电灯,给敌机指示目标。但是最后被炸死的,却是那个卑鄙无耻的市侩和一个到伤心之家来行窃的小偷,这两个很想活下去的人反倒被炸死了。

这个剧本反映了资本主义面临危机的形势。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作品。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主人公斯蒂芬·代达罗斯高傲、孤僻、敏感、富于幻想,对他周围环境日益不满,不断反抗,最后决定离开造就他的环境,扔掉精神上的枷锁,做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艺术家。全书共分5章,每章记录了主人公从少年进入青年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以波浪式运动向前推进,直到高潮。

小说开始时斯蒂芬是个驯从的孩子,但他逐渐发现长辈们的教导与实际生活并不符合。在家中,大人们常常为政治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双方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在学校,他受到神父教师不公正的惩处。

(第2章)将主人公的经历、回忆、沉思、联想等交织在一起,表现斯蒂芬面临的重重矛盾。一方面他怀有浪漫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越来越多地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和丑恶。

(第3章)包括神父长篇的布道,涉及青春时期常遇到的问题,诸如堕落、罪恶、忏悔、自新。

(第4章)虽短却很精彩,描写斯蒂芬来到海边,他幻想自己能成为希腊神话中建筑师和雕刻家代达罗斯式的伟人。正当他想入非非时,看到海边一位少女站在水中,独自安详地注视着大海。少女颀长的象牙色双腿就象仙鹤的长腿一样美丽,她的胸部以及高高系在身后的蓝裙又使她象一只可爱的小鸽子。斯蒂芬突然发现在她的身上存在着世间凡人的美。这一顿悟使他欣喜若狂,面向大海放声歌唱呼喊,他要拥抱生活,哪怕现实生活并不尽善尽美。

在最后一章里,斯蒂芬与同学探讨美学理论,他把文学形式归为3类:抒情、叙事、戏剧。他认为抒情是文学的最简单形式,作品直接反映作者本人的感情;叙事则向前迈进了一步,作者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站在作品与读者之间,戏剧是文学最高形式,作者达到完全超脱的境界,戏剧文学中美的形象是净化的生活,是人类幻想的再现。斯蒂芬宣称:“我不愿为我不再相信的东西服务,无论那个东西称自己为我的家庭、我的祖国或者我的教会。”

“意识流”的手法,以表现人物内心独白,用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活动反映他所经历的客观世界。书中的语言具有不同的风格,开始时使用近似幼儿说话的简单语言,随着主人公的成长逐渐发展为较复杂的语言,最后主人公在探讨文艺理论时,使用的是措辞严谨的语言。语言风格上的变化适应主人公不同的成长阶段的思想感情。本书的创作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但加入了更多的象征主义描写,书中的许多事物,如水、花、路、牛等等都有其象征性含义。特别是鸟的形象在书中反复出现,提醒读者远走高飞是本书的主题。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乔伊斯是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品标志着意识流真正成为小说的唯一描写对象和基本创作方法。小说早在1906年即已开始构思。具体写作从1914年起,花了7年时间完成。小说出版后在英、美各国长期被列为禁书,直到1933年底,经法庭判决方才解禁。

《尤利西斯》以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市民一天的生活为艺术焦点,透视现代人的心灵活动。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娜拉第一次幽会的日子。但对他人而言,这不过是历史上极普通的一天。作品情节淡化,主要纪录斯蒂芬·代达罗斯、利奥波德·布卢姆和妻子莫莉3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和内心生活。斯蒂芬思想敏锐,富于艺术家气质。他总是在对一切进行思考,又总是找不到出路,渴望寻求心灵的指导和依靠。布卢姆是一个广告经理,多年前幼子夭折,后来妻子红杏出墙,他深感痛苦。作为犹太人,他始终有一种流落异乡的失落感,渴望家庭的亲情和温暖。莫莉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女人,由于丈夫性无能,常与情人幽会,渴望全身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