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博弈学
2578500000008

第8章 绝嗜禁欲人无欲则刚(1)

1.引言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求人之志章第三》

【解读】

禁绝嗜好和欲望,就可以解除心头之累;抑止恶行,减少错误,就可以避免大的过失;少喝酒,不近女色,行为就不会有污点;远离嫌疑之地,就不会造成失误。

【博弈之道】

博弈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志”,是引人成长、进步、参与、实现的目标。有了它,博弈者才有方向和动力。本章为“求人之志”,求,在这里指的是访问、推求;志,在这里指的是人之心志。本章的内容便围绕“求”和“志”而展开,讲述贤明的人必须首先找准自己的志向。人无志不行,就如何立志,《素书》在此章中告诉我们,只有行为光明磊落,才不会被人猜疑;只有心地宽厚坦荡,才不会随意怀疑别人。世人都知道贪色就会耗散精血,精血消耗就会损伤精神;贪酒也会损伤精神,精神损伤了,精血也就不旺。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贪图这些感官享受呢?人性清静,本来没有什么烦忧和负累,只是由于贪欲的驱使,才舍弃纯净的自我去追名逐利。当邪念到了无可抑制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有过失和错误了。

2.一个走远路的人必须轻装上阵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克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一言以蔽之,人无求则无敌。这个求,就是“欲望”。成功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成功的条件,都是在立下宏图大志后,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一步步达到的。立志是一切成功的起点,但立志却必须从“绝嗜禁欲”开始,就像一个走远路的人必须轻装上阵一样,排除一切杂念,心里唯有自己要实现的目标,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在这一点上,最典型的例子,当数越王勾践。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子孙,经过二十多代,传到允常的时候,与吴王阖庐交战结下仇怨,相互攻伐。元年,吴王阖庐听说允常去世,就兴兵讨伐越国。允常的儿子越王勾践就派敢死队排成三行,到达吴军阵前,大声呼喊着刎颈自杀。吴军光顾着观看,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射伤了吴王阖庐。阖庐临死之际,对他的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报吴之仇。”

三年后,勾践听说吴王日夜操练军队,将要报复越国,就想在吴国没有出兵以前先去攻打它。范蠡进谏说:“不可以。我听说兵器是不祥之物,战争是违背道义的,争夺是最差劲的处事方式。暗中策划违背道义的事情,喜欢用凶器,亲身尝试着去干最下等的事情,上天就会禁止,干这种事的人必定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发兵。吴王听说后,调动全部精锐部队打败了越军,把越军包围在了会稽山。

越王对范蠡说:“因为不听你的意见而落得如此地步,怎么办呢?”范蠡说:“能够保守成业的人必定会得到上天的保佑,能够力挽危局的人必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能够节俭做事的人必定能得到地利。现在只有低声下气,向吴王敬献厚礼,如果他还不答应,就只能把您自己作为抵押去给吴王做奴仆。”勾践于是让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文种跪地用膝盖前行,向吴王叩头说道:“君王的逃亡之臣勾践派陪臣文种大胆地向您报告:勾践请求做您的奴仆,妻子甘愿做您的侍妾。”吴王原本准备答应他,可伍子胥对吴王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不能答应他。”文种回到越国,向勾践报告。勾践想杀掉妻子,烧毁宝器,拼命决战。文种劝阻勾践说:“吴国的太宰伯很贪婪,可以用利益诱惑他,请让我暗中向他游说。”于是勾践就把美女和宝器交给文种,让他暗中交给吴国太宰伯。伯接受了,就带大夫文种去见吴王。文种叩头说道:“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把越国的所有宝器都收归吴国。如果不幸没有赦免他,勾践就将杀尽他的妻子儿女,烧毁他的宝器,率领所有的五千人马与吴军决战,吴军一定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伯趁机劝吴王说:“越王已经降服为臣,如果能赦免他,这对吴国有好处。”吴王又准备答应他,可伍子胥再次进谏说:“现不灭了越国,以后必定后悔。勾践是个贤明的君主,文种、范蠡是贤良的大臣,如果让他们返回越国,将会作乱。”吴王不听,最终赦免了他们,撤兵返回吴国。

勾践被困在会稽山时,喟然叹息说:“我将要死在这里了吗?”文种说:“商汤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囚禁在里,晋文公重耳逃奔到翟国,齐桓公小白逃到莒国,他们最终都成了王霸之业,由此可见,祸怎么不会转化成福呢?”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勤劳吃苦、深思焦虑,把苦胆悬挂在座位上面,坐卧时就仰视苦胆,吃饭时也要品尝苦胆,说:“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耕种劳作,夫人亲自纺纱织布,谦虚恭敬,礼贤下士,厚待贫民,吊唁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他想让范蠡治理国政,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文种不如我范蠡;安抚国家,使百姓亲附,我范蠡不如文种。”于是越王把国家大政托付给文种。范蠡和大夫柘稽去吴国讲和,在吴国充当人质。两年后,吴国放回了范蠡。

勾践从会稽回来的七年里,一直安抚他的士卒和百姓,想以此向吴国报复。大夫逢同劝谏说:“国家刚刚遭到流亡的事情,现在才重新殷实富足,如果修整军备,吴国一定会害怕,一害怕,灾难就必然降临。况且凶猛的鸟袭击目标时,一定故意隐藏它那凶猛的形体,如今吴国的军队侵犯齐国、晋国,又与楚国和越国结下很深的仇怨,名声虽然高过天下诸侯,但实际上却损害了周王室的威望。为越国考虑,不如结交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并且厚待吴国。吴王的野心很大,一定会轻率用兵。这样,我们联络各种势力,让齐、晋、楚三国讨伐吴国,越国趁它疲惫,就可以打败它。”勾践点头称是。

过了两年,吴王将要讨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我听说勾践吃饭不注重美味,与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必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患。吴国有越国就好比有心腹大患,而齐国对吴国来讲,只不过是疥癣之类的小病。希望大王放了齐国,先打越国。”吴王不听,坚持讨伐齐国,结果在艾陵打败齐军。回到吴国,伍子胥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吴王大怒。越国大夫文种说:“我看吴王当政已经非常骄傲了,请尝试着向他借贷粮食,以试探他对我们的态度。”文种向吴王请求借粮,吴王想要答应,伍子胥劝谏不要给,吴王还是把粮食借给了越国,越王于是暗自高兴。伍子胥对吴王说:“大王您不听劝谏,三年后吴国就要变成废墟!”太宰伯听说后,就多次和伍子胥争论对越国的态度,趁机进谗言诋毁伍子胥说:“伍员貌似忠厚,其实是个残忍的人,他连父兄都不顾及,又怎么能顾及大王呢?大王先前想讨伐齐国,伍员强行阻谏,后来取得胜利,他因此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吴王一开始不相信,就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听说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吴王大怒,说:“伍员果然欺骗我!”等他出使回来,吴王就派人送给他一把属镂宝剑,让他自杀,然后任用伯主持国度。

三年过后,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经杀了伍子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进攻吴国了吧?”范蠡说:“还不可以。”

到了第二年春天,吴王北上与诸侯在黄池会盟,吴国的精锐部队都跟随吴王北上,只剩下老弱残兵和太子在都城留守。勾践又询问范蠡,范蠡说:“可以了。”于是勾践派遣善战的水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君王的卫兵六千人、在职军官一千人,讨伐吴国,杀了吴国太子。吴国向吴王告急,吴王正跟诸侯在黄池会盟,害怕天下诸侯知道这一消息,就加以保密。吴王在黄池会盟完毕后,派人用厚礼向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没有能力消灭吴国,就跟吴国讲和了。

这以后的第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把吴军围困了三年,吴军彻底失败。吴王被困在姑苏山,派公孙雄赤裸上身,用膝盖跪地前往,向越王求和说:“孤弱之臣夫差冒昧地倾吐肺腑之言,曾经在会稽山得罪了君王,夫差不敢违背天命,得以跟君王讲和然后返归。如今君王像当年在会稽山一样,赦免了孤臣的罪。”勾践心中不忍,想答应他,范蠡说:“会稽山那件事,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接受。如今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怎能违背天意呢?况且君王早起上朝,很晚才休息,不就是为了吴国吗?谋划了二十二年,一旦放弃它,可以吗?再说上天给予而不接受,一定反而会受到上天的惩罚。‘砍伐树木做斧柄,斧柄的模样就在旁边’,君王忘记会稽山的厄运了吗?”勾践说:“我想听从你的话,却又不忍心这样对待他的使臣。”范蠡于是击鼓进军,说:“越王已经把政事托付给办事人员了,吴国的使臣赶快离开,否则就要得罪你了。”吴国的使者哭着离去。勾践很可怜他,于是派人对吴王说:“我把你安置在甬东,做一个百户人家的君王。”吴王辞谢说:“我老了,不能侍奉君王!”于是自杀。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靠着“绝嗜禁欲”,打败吴国夺回了自己的江山。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的与生俱来的欲望,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里是完全可以被克制的。而且,也唯有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不使其泛滥的人,才有可能最后获得成功,实现自己追求的“志”。

3.常念“八字真言”就能不犯错误

一个人要想不犯错误,就要抑制邪念、消除坏心。“抑非损恶,所以禳过”,便是避祸的八字真言。禳,就是当错误正接近自己时,用一双无形的手轻轻地推它、排斥它,让它自行离开。在这一点上,孔子被围于陈、蔡,然后安然脱身,是最好的注解。

孔子移居蔡国后的第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前往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答谢,陈、蔡两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讽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端,如今久居陈、蔡之间,大夫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的意愿。楚国是个大国,前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受到楚国的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一起派遣服劳役的徒众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因此无法前行,粮食断绝,随从的弟子生病、个个无精打采,孔子却仍然不停地给他们讲学诵诗、弹琴唱歌。子路面带怒色来见孔子,问:“君子也有窘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面对窘困仍能坚守节操,小人遇到窘困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子贡气得脸色都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多识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只用一种基本原则来贯穿所有的知识。”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恼怒,就召来子路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中徘徊’。难道我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境地呢?”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所以别人不相信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走。”孔子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仲由,有仁德的人心定受人信任,哪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有智谋的人必定能畅行无阻,怎么会有比干剖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