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博弈学
2578500000007

第7章 德智兼备为人中豪杰(2)

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的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宫室、车骑、服饰之类的必需品都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增加:他所用的帷帐都不得用绣花装饰,还经常穿黑色粗丝绸做的衣服,连他最宠爱的慎夫人,穿衣裙也不许拖地……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淳朴为天下人做着榜样。而且他发现了什么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会立即改正。他曾想建一座露台,招来工匠一核算,需要花费一百斤黄金,文帝吓了一跳,说:“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户十家的财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常常感到恐惧和羞惭,为什么还要修露台呢?”于是认为过于破费,放弃了这个打算。后来,他甚至要求修建自己的陵墓时都用瓦器,留下遗嘱说:“当今之世,咸嘉生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身,吾甚不取。”

历史上因品行高尚、守己廉洁而名垂青史、赢万世之名的名臣也很多,其中包括海瑞和于成龙。

海瑞自号刚峰,生性峭直严厉,不肯阿上,清苦自律,厚抚穷弱,所以深受百姓拥护。却因触忤当道,曾经三次丢官、一度入狱:任淳安知县时,因不肯阿附严嵩党羽罢官;任户部主事时,冒死上疏,切中时弊,直指世宗,又被罢官下狱;神宗即位后,他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知府,打击豪强,平反冤狱,大修水利,推行一条鞭法,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但因为不肯迎合上官,让一贯恃才傲物的宰相张居正暗怀嫉恨,终于把海瑞第三次排挤出朝。这一次海瑞罢职归乡闲居十六年,直到万历十三年(1585年),首辅张居正死后,朝廷开始起用被其排挤的官员,海瑞以七十二岁高龄被召为南京右都御史。上任后,海瑞依然作风不改,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殁任上,去世时,身无分文,连为其办理丧事的钱也是大家捐集而成。发丧时,农辍耕、商罢市,号哭相送数百里不绝。海瑞一生刚直无私,“不畏死,不爱钱,不立党”,洁身爱民,砥节砺行,其气节始终为后人景仰,称其为“海青天”。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县)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他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顺治十八年,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迈开了仕宦生涯的第一步。上任之初,县衙没有门垣,院中长满荒草,中堂仅有三间草房,后面是三间茅屋,内宅破陋不堪,于成龙便叠土为案,铺草为床,垒起一副土灶,办公膳宿都在茅屋里。因为他注意恢复地方秩序、复苏农村经济,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延访父老、倾听百姓呼声,着手制止械斗、捕捉强盗、制订保甲、安定民生,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离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四川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于成龙目睹地方荒残,确定以招抚百姓为急务,首先革除宿弊、严禁官吏勒索百姓,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这样,不到两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四年后,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在湖北期间,于成龙的地位和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在灾荒岁月,还是以糠代粮,把节余口粮、薪俸救济灾民。因此百姓在歌谣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为广行劝施、让富户解囊,他更以身作则,甚至把仅剩的一匹供骑乘的骡子也“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康熙十六年(1677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离湖北时,依然一捆行囊,两袖清风,临行嘱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人不解地问:“萝卜又不值钱,买那么多做什么?”他回答说:“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这些东西就着米糠野菜熬粥过日子呢。”到任后,即使有客人来,他也邀请客人和他一道吃这样的粥,并告诉人家:“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省下米去赈济灾民。如果大家都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灾民渡过难关,存活下来。”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于成龙得到清廷的赏识和破格招用,升任省布政使。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翌年春,又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未逾两年,又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时,“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

康熙帝巡视江南,沿途所延访的官员无不对于成龙啧啧称赞,康熙帝因此感慨地对随行人员说:“朕博采舆论,感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之肱骨之臣啊!”

4.敢担当的人才有机会成功

按照《素书》中此章所言,官职虽小,却能够持之以恒,忠于职守;面对利害冲突,能够义无返顾;遇到嫌疑,能泰然处之;利益面前,知道坚定操守,不见利忘义,这样的人,就是人中之杰。

一般地来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都比较容易做到,唯有“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一般人却很难做到。

关于“见嫌而不苟免”,是说追求自己的远大抱负,不能顾忌世人的风言风语,否则就难免会在你成事的路上出现太多的羁绊。历史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的人很多,其中包括周公和吴起。

周成王元年(约前1063年),太子诵即位。成王年龄很小,便由曾辅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暂时主持朝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夺王位,就四处在民众中传播周公旦要篡夺王室的消息,武庚也组织力量复国,与管、蔡联合叛周,纠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部落作乱。周公奉成王命进行征伐,经过三年战争,最终把叛乱平定。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为了消除殷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周朝首先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邑,这就是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东都修成,成王便把曾经反对过周朝的一些人逐渐迁过去,用这个办法,加以控制。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取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这样,殷商余民被分割,逐渐服从于周朝的统治。

吴起是卫国人,到鲁国拜孔子的学生曾参为师,学习儒家义理,因母亲去世未遵守儒家的规矩回家守孝三年,被曾参除名,然后弃儒学兵,来到魏国。魏文侯正想派人去守西河,商议之时,魏国将领瞿璜向魏文侯推荐吴起,说他是个有才能的人,能当此重任。

魏文侯思考之后说:“爱卿,孤听说吴起虽有才能,可品德却不怎么样。他母亲死了,他都不回去守丧,这样的人……”

“大王,您想要成就大业,而吴起又有真才实学,您选拔人才,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点小毛病也是在所难免的。再说,他急于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咱们不正应该利用他的这种进取心吗?”

就这样,吴起被派做西河太守,整治边防,加固城墙,训练军队,带领百姓改良土壤,耕种梯田,又时时微服私访,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不几年的功夫,便把西河治理得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公元前49年,吴起带领军队渡过黄河,攻克了秦国的临晋、洛阳、合阳等重要城镇,最后打得秦军大败而逃。吴起率领军队一直追过渭水,打到郑国,把秦国西河一带的要塞全部夺了过来。

不为父母守孝,别说是在儒家学说盛行时期,就是在今天,也难免被人鄙视。由此可以想象吴起当年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也就是说,如果吴起很在意世人的评说,就不可能有勇气、决心和时间追求自己的远大志向了。

关于“见利而不苟得”,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诸葛亮不篡位、曾国藩不谋反。

公元220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国号为汉,以诸葛亮为丞相,然后便决定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重新夺回荆州。众臣苦苦劝阻,希望刘备顾全大局,停止伐吴,但刘备始终不听。公元221年农历七月,刘备统率大军东进伐吴,结果大败。经过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张飞被害和伐吴失败的打击,刘备的身体状况变得很差,在白帝城一病不起。病危之际,他派人到成都把诸葛亮请来,托付后事。公元223年农历二月,诸葛亮奉诏来到白帝城。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安定国家,成就北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争气,你可以取而代之。”然后,刘备又告诫刘禅说:“你与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应如父亲一样。”诸葛亮见刘备如此信任自己,十分感动,流着泪说:“臣将竭尽全力辅佐幼主,贡献忠贞之节。”四月二十四日刘备去世,五月,刘禅登基,恪守父训,事诸葛亮如父。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以丞相身份兼任益州牧,“约官职,修法制”,励精图治,建设蜀汉,休养民力,以培国本,一生没有要取代刘禅的任何言行,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晚清时期,因太平天国运动天下大乱,朝纲不振,身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也曾面对一次倒戈称帝的机会。1854年,湘军建成,曾国藩率湘军东征太平军,1856年12月攻陷武昌。1859年,曾国藩开始把攻取安庆作为湘军的战略重点。1861年9月,湘军大败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陈玉成战死,安庆被攻陷。同年,咸丰帝病逝,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夺得最高统治权。为了尽快扑灭太平天国等起义,1862年,慈禧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协办大学士衔。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起义被彻底镇压。清政府得知后,论功行赏,对一百二十余位在攻占南京中有功的湘军人员大加嘉奖,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藩当时可谓权倾一时,湘军人数达十余万。所谓功高震主,曾国藩毕竟是一位饱读经书、熟悉历史经验的人,他意识到要保全性命,只有退让,于是主动上书请求裁撤湘军,还代胞弟曾国荃奏请回老家养病。几天后,清政府批准了曾国藩的奏请,对曾国藩也就放心了。于是,曾国藩得以于1864年10月设两江总督衙门于英王陈玉成府内,正式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的明智之举,为他带来了生前的显赫,也为他赢得了身后的盛名,《曾国藩家书》至今都是有志之士修身齐家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