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
2585900000010

第10章 让孩子在好的环境里茁壮成长(3)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仅靠这种自发的、无序的好奇心无法系统、准确地发现种种自然现象,掌握其本能和规律。因此,家长要随时提醒孩子注意重要的、特别的、带有规律性的自然现象,如暴雨、雷电、彩虹、台风,或如季节更替、花开花落等等。让他们观察不同季节中的虫兽、草木,不同时空的日光月色、云淡雾浓,引导他们仔细思索其间变化。对于小学生,还可以让其常写观察日记,培养观察兴趣和能力;对于尚未充分掌握文字表达的幼儿,则用请他们回答问题的方式,思考分析一些浅显易懂的自然现象。有可能的话,还可以用诸如编故事、做游戏的形式,把自然现象融入其中,帮助孩子理解,以培养孩子观察力。事实证明,具有较强观察事物能力的孩子,日后在掌握形象表达和抽象思维方面都要比别人先胜一筹。

3.让孩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较之于城市孩子,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大自然无疑更新切、更熟悉,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极强的融入自然、改造自然的主动性。他们熟知桃树的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是因为他们亲手种了桃树;他们了解兔狗、鸡鸭、牛羊的生活习性,是因为他们自己亲手喂养。只有将自己彻底融入自然,才会真正体会到空气、阳光、山水是那么令人珍视,让人热爱,须臾不可分离!当然,城里的孩子不可能拥有太多的、直接的动手机会,但必要的“自动手”显然不可缺少。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种一盆花、植一棵树、养两只鸟的条件,提供去乡下感受、去农村锻炼、去田野劳动的机会……当孩子亲身感受到在自己的劳动下,美丽的花草蓬勃生长,可爱的动物健康成长时,他们就不仅充分体验了劳动的愉快,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孩子的隐私,神圣而不可侵犯

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方面做好了,孩子才会把你当成他的知心朋友,才会告诉你关于他的秘密。

有一位妈妈偷看了上初中的女儿的日记,看了以后大发雷霆,因为她发现女儿在日记里写了她的性幻想。她对女儿狠狠地说:“你真不要脸,这么小的年纪就想到这些问题,丢死人了!”最后,这位母亲还说要把女儿的日记告诉老师、同学。女儿感到十分愤怒,和她妈妈争辩,可是这位母亲怎么也不道歉,而且执意要告诉学校。结果女儿被逼无奈,离家出走,母女关系闹僵了。这位母亲的做法是愚昧的,是错误的。错在哪里?第一,她侵犯了孩子的隐私。孩子的隐私权是不能侵犯的,简单地说隐私就是一个人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事情。第二,她不但偷看了女儿的日记,而且还扬言把日记的内容告诉老师,那么她这就犯了第二个错误。把他人的隐私通告给别人,是错上加错。

不止一位家长这样说过:“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讲。”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些事背着自己,有些东西藏起来不让自己看见,同学之间的书信和他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安了锁的抽屉里,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他们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

这样的家长,习惯了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他们有的人因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竟千方百计地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当作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拿去指责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进一步关闭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渠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家长关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不允许孩子保护自己隐私的做法是不妥的。

人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也是有迹可寻的。婴幼儿时期,孩子一切依赖父母,少年时期孩子也许仍把父母当作学习、模仿的第一榜样。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成人意识的出现,他们要在更广的范围内接触社会和人生,此时,人的隐私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

隐私可以是具体得失,也可以是个人的理想、观念、人际关系、身体状况等等。隐私权是公民对以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的禁止他人干涉的人格权。对隐私权的重视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懂得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很难想象,如果人们之间没有隐私,社会将是什么样子?那样的社会如何进步?同样,一个人如果总是不恰当地把属于个人的隐私公之于众,这也必然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生活,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也是他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心理年龄滞后的标志。

保护个人隐私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当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时,家长应当高兴才对。因为这是你的孩子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毫无保留地在父母和他人面前诉说自己内心感受的傻孩子是不会成为成熟的人的。

人都有不愿告诉别人的私事,这便是隐私。个人隐私应得到尊重,法律也规定保护个人隐私不许侵犯,这便是隐私权。大人的隐私权且不说,孩子的隐私权受侵犯是常见的事。侵犯者常是父母,那么,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有哪些危害呢?

1.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隐私常常包含个人的缺陷(包括生理、行为等方面)、错误、失算,是孩子自尊心遭到打击的记录。如果把自尊心比喻为花瓶,隐私就是瓶上的细小裂纹,所以当老师的、做父母的更应细心保护好这个花瓶。随便暴露孩子的隐私,甚至当众宣扬,这无异于敲打这个有裂纹的花瓶,让孩子无地自容,把孩子的自尊心敲碎。

2.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就是自信心。孩子希望有一定的独立性,希望自己的某一领域不受干预,这正是有自信心的表现。做错了事,想偷偷改;学习落后了,想暗自追上去,这也正是不丧失自信心的表现。轻易地破坏他们的这种希望,侵犯他们这方面的隐私,就会无意中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3.麻痹孩子的羞耻心

孩子因知羞耻才把某些过失、缺陷看作隐私,随便被揭开、公布、宣扬,孩子起初还会觉得难堪、痛苦,以后便会麻木了。俗话说破罐子破摔就是这个意思。

4.削弱孩子的自省力

写日记是一种自省方式。偷看孩子的日记,又把日记的内容宣扬出去,是不可取的。向父母吐露心事也是一种自省方式,父母听了却又透露给外人,这也是很不可取的。不尊重孩子这方面的隐私,孩子就会不再重视这些自省方式,就会大大削弱自省的欲望和能力,妨碍孩子健康成长。

5.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

孩子的一些隐私会涉及他的同学、朋友,比如与朋友一起进行并非不正当但又不愿别人知道的活动,并约定保密。教师和家长知情后,不分青红皂白将事情公诸于众,这便会招致朋友和同学的怨恨,破坏了孩子与别人的友谊。

6.削弱孩子与亲人的亲密关系

孩子的隐私常被侵犯,家长又不善于补救,其结果必定是孩子对父母反感,不信任。一旦双方形成隔阂,再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就困难了。

有人问:按这么说,一切由着孩子,孩子的私事都不能过问了?不是这个意思,要过问,但要明确指导思想,讲究方法。应该先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再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和你谈他的隐私。隐私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自己的私事对一些人是隐私,对另一些人可以不是。隐私可以转化,不信任你时是隐私,信任你了可以不是隐私。

了解孩子,并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没有尊严、没有隐私的个体,恰恰相反,我们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优势,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当孩子和你之间充满敌意,和你疏远,你就根本无法走近孩子,也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教育只停留在表面,那不是真正的教育。

给父母支点招:

(1)争取孩子信任你,使孩子主动、自愿地披露心中隐私。这就必须尽可能做到:长期日积月累地培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培养孩子与父母交流思想感情的习惯;不要找各种理由偷看孩子的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时也得说清缘由,取得孩子的谅解。

(2)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作为父母应该放下心来,相信孩子能带着秘密健康成长。如果家庭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一间独立的房间,或者给孩子一个只有他自己才能开启的抽屉,允许孩子有一个较自由、安全的空间,并让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他,不会破坏属于他自己的空间,这样能让孩子在家里找到一个有安全感的地方,不至于向外寻求安全,从而远离家庭,远离父母。

(3)父母以身作则。父母之间可以有一些小秘密,相互尊重对方的隐私,不要相互指责、猜疑。必要的时候,把自己的秘密拿出来和孩子分享,听听孩子的意见。

(4)不打击孩子。即使知道了孩子的秘密,也不要像抓住小辫子一样对孩子进行打击、批评,要像帮助朋友一样帮助孩子,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当父母与孩子坐在计算机前,一起在互联网络上“探险”时,他们是真正的朋友。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犹如给现代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绚丽多彩的窗户,它让人应接不暇,给人以无穷的欣喜,尤其对青少年的求知、娱乐、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将之概括为:“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地狱。”

毫无疑问,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处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网络时代,我们一则以喜:为他能快捷地通过接触网络而极大地打开眼界,获取各种知识,从而更快成长;但是,目睹孩子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背影,我们又暗暗担忧:网上也有太多的刺激、太多的陷阱,年幼的孩子如何能够分辨?他们一味地沉迷其中究竟是祸是福?作为家长的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把网络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怎样才能使孩子既从网络中获得琼浆养分,又能有效抵御其中的毒液和垃圾?

孩子迷网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动刺激的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有个很形象的别名:“电子海洛因”。的确,它就像海洛因一样,让孩子一沾便上瘾。网络游戏以其丰富的画面、真实的感觉、紧张的刺激,给孩子无限的快感,使很多孩子一旦接触就无力摆脱。值得警惕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少年犯罪正是由于网络游戏引发的,所以,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家长有必要多关注,给予正确的引导。

(2)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得到肯定或关爱。当这些孩子在网络游戏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时,便很容易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

(3)父母的疏于管理。有些家长对孩子独自上网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但无暇顾及,于是,造成一些孩子毫不设防地遨游网络海洋,很容易因为自控力差、贪恋刺激而沉迷上瘾,不能自拔。

作为家长,面对沉迷网络的孩子,最需要的还是我们自己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堵”是不明智的,而完全放任由孩子去遨游网海也是危险的。为此,家长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才能心中有数地帮助孩子享受到有益的上网经验,增强他们对不良诱惑的抵抗力。同时,学会使用“过滤技术”也是父母用来抵制不良网站的基本武器。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青少年用电脑似乎很少遇到技术门槛,他们如此自然地接受了这种传播新技术,令不少成年人惊讶和不解。很多成年人的经验是,买了电脑不久,他们的孩子就成了“老师”。1995年,美国一本杂志上有篇文章,题目是《孩子们都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天哪!他们正坐在司机的座位上!》,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现实。

面对家有网虫的局面,家长们应该只管跟上你们的孩子,努力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讨论成长的问题。

首先,父母只有使用计算机或互联网才能真正知道计算机或互联网能做什么,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文化。学会使用互联网的家长,可以对购买软件、光盘等发表意见,也才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其次,父母能够成功地使用新技术改善自己的生活,有利于消除代沟,与孩子有共同语言,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父母自身素质的现代化。

最后,跟上自己的孩子,可以大大扩展你的生活。你将成为现代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所以,当父母与孩子坐在计算机前,一起在互联网络上“探险”时,他们是真正的朋友,是需要互相学习的朋友。这不是坏事。向孩子学习,父母将再次发现自己!与孩子一同成长,是我们这一代父母最大的幸运!

以下几招,家长朋友们不妨试试:

(1)表露你的关心。在与孩子谈迷网问题的时候,应当心平气和地指出他们迷网后的客观变化,如疲劳、成绩下降等,尽量避免使用指责、辱骂等主观色彩较浓的话语,以免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

(2)制定合情合理的上网规定。直接和孩子商讨上网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并坚持下去,可以避免与孩子就上网问题发生争执,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约束。

(3)设法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你的身边上网,也可以在网上安装监督软件,当你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时,你才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些孩子也能认识到自己迷网行为的危害,他们有时也会自觉做出一些与自己的迷网行为进行斗争的行为。家长们应当及时发现并且肯定他们的行为,适时告诉他们,你们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