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
2585900000012

第12章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成功的教育(2)

(3)理智地爱,切勿庇护。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作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格外疼爱自己的儿孙,总是想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爱。但是过度的宠爱,常常会使孩子依赖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护,甚至当受到父母的正常教育时,他们也拒绝接受,而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反抗这种教育的武器。这种爱,不仅对孩子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而无私的爱,这种爱对孩子是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缺乏母爱的孩子中有很多心理发育不全,但母爱又不能“好”无止境,毫无理智。对待孩子,母亲也需要理智地去爱,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慈母”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同父亲统一观点,使孩子具有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明确看法。当然,父亲也不应该过于严厉,不应该采取令孩子生畏的各种粗暴的体罚,那样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价值观多是来自母亲

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能遵守自己相应的道德观,坚持自己的做事原则,忠实于自己的信念,这样对孩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会显著提升。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守护,尤其是母亲。由于母亲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母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是人的精神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根基。

和妈妈生活的时间久了,妈妈就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对孩子的精神影响很大,甚至在其死后还将继续存在。妈妈在孩子心中占据着更高自我的位置,从而能够给孩子提供道义和原则的力量。

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是一个受母亲信仰影响极大的人。几十年前,在一个平凡的韩国家庭里,母亲有三个儿子。

有一天,亲戚送给他们家两筐桃子,一筐是刚刚成熟的,可以储存一段时间;另一筐是已经完全熟透且马上就会变质的,如果三天内吃不掉就会腐烂。

母亲把三个孩子叫过来,问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吃法,才能不浪费一个桃子。

大儿子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是先吃熟透了的,这些是放不过三天的。”

“可等你吃完这些后,另外的那一筐也要开始腐烂了。那我们岂不是始终吃不到新鲜的桃子了?”母亲显然不满意大儿子的建议。

二儿子想了想,随后说:“应该吃刚好熟了的那一筐,拣好的吃呗!”

“如果这样,已经熟透的那筐桃子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这样的话多么可惜啊!”母亲如此说道。

接着,母亲把目光转向了小儿子潘基文:“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他思索了一下,说道:“我觉得我们最好把这些桃子混在一起,然后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们吃,这样就不会浪费一个桃子了。”

母亲听了,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说:“不错,这的确是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

于是这家人就按照小儿子所说的,把桃子分给了邻居。这样他们不仅没有浪费掉一个桃子,也使得他们和邻居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潘基文想出这个办法是很自然的,因为妈妈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家的生活尽管不是很富裕,但总是会把一些东西分给比自己还贫穷的邻居们。妈妈的这种分享的人生价值观早已经潜移默化地移入了潘基文幼小的心中。

把幸福快乐拿来与别人分享,你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把不幸悲伤向朋友诉说,你的不幸就会减半。这就是分享的力量。这是妈妈的信仰的影响和传递。

2007年1月,那个选择把桃子分给邻居的潘基文以绝对优势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在就职演讲中,他说:“我竞选这个职务,不是为了个人名誉,更不是争夺个人利益。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我希望在我的任期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全世界的人民,不分种族、性别、国籍,都能过上幸福、和平、快乐的生活。”

分享成了潘基文生命的核心,分享丰盛了他自己,同时也滋润了别人。这就是母亲传递给潘基文的一种做事的原则,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作为孩子的妈妈清楚了解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尤其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很重要。妈妈自身分享的价值观、乐于助人的做事原则,都会影响孩子形成他们自己信奉的行为原则。

家长的“威信”不是训出来的

“威”指的是对原则的坚持,“信”指的是对承诺的信守。威信不等于板着脸孔教训人,它是一个人的实力和人格魅力的体现。

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要严厉,不要多给他笑脸,要让他害怕,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便于管教。可这种想法真的正确吗?这种方法真的有效吗?

小刚临近中考,却迷上了电视剧《我是特种兵2》。不管作业是否完成,每天晚上必须先看两集《我是特种兵2》再学习。小刚的爸爸看着儿子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看电视剧上,心里非常生气,屡次劝他要抓紧时间学习,可是小刚不听。小刚振振有词地说:

“还有几集就演完了,等看完《我是特种兵2》就专心学习,以后有再好看的电视剧也不看了。”

爸爸生气地说:“《我是特种兵2》不看又能怎样,是学习重要还是看电视重要?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小刚听了不耐烦,大声地对父亲喊道:“还有几集就看完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你怎么不管?”

“你还敢跟我顶嘴!看电视能提高学习成绩吗?这都马上中考了,还没完没了地看这种电视剧。”生气的爸爸上前一把拔掉了电源。

“你为什么这么霸道,凭什么不让我看电视剧?”小刚生气地喊起来。

“我不让你看,你就不许看!越来越不听话,等哪天我好好收拾你!”

儿子看电视剧的权利被剥夺了,愤怒地回了自己的房间,一晚上也没有学习。小刚的父亲也气得没休息好。第二天小刚放学后,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视机前照看不误。小刚的父亲见状,抡起巴掌将小刚撵进屋子学习去了。

可见,一味严厉地管束孩子,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那么,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在他们面前树立起威信呢?

首先,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水到渠成。它是父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与子女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并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无须刻意树立威信,尤其要避免以教训赢得威信,否则只能事与愿违。这类父母通常无视孩子是否愿意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都没完没了地指责孩子并要求孩子服从。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再次,要想成为有威信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身作则。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切不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一副面孔,在家里却又是另外一副面孔。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

再其次,对孩子要管得严,哪怕是小错也不应轻易放过。但每次批评孩子之后,家长一定要想办法去安抚他,开导他,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不会对父母产生畏惧、抵抗心理。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最后,父母不要管得太多,管得太琐碎,事无巨细都唠叨几句,这样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听父母的。而平时很少教训孩子,但抓住一些主要的东西一管到底,这样反而更有效。

在孩子面前,尽量别碰烟酒

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千方百计取得孩子的信任。只有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以后,家长的劝告才能被孩子接受,控烟的干预行为才能起效。

一日,几个人到朋友家聚会,主人让八岁的孩子下楼去商店买烟。有人忍不住问道:“不是有规定说,不允许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的吗?”朋友笑答:“说归说,商店可是认钱不认人的呀!”不一会儿,孩子果真拿着一包香烟回来了,并且里面少了一支。孩子说他想尝尝抽烟是什么味。

大多数人是在青春期开始吸烟、喝酒的,在这个时候,生病或是死亡对他们来说显得是件相当遥远的事情,不像是真会发生的。青少年偶尔点支烟、喝点酒,是因为他们的朋友都这么做。吸烟、喝酒变成了夸耀成熟的象征,也成了在社交环境中掩饰羞涩及举止笨拙的支撑物。从偶尔吸烟并且不会把烟雾吞下去,发展到大量吸烟,从偶尔喝酒发展到有酒必喝,通常是渐进性的。年轻人似乎从来不会真正发觉,他们是在什么时候真正上了瘾的。

青少年喜欢吸烟喝酒与这个时期孩子特有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时髦心理:认为吸烟喝酒是一种时髦,不吸烟喝酒就会落伍,只有加入吸烟喝酒的队伍,才能赶上“时代潮流”。

好奇心理:青少年好奇心强,许多事都想试一试,体验一下。见别人吞云吐雾,悠游自在的样子,自己也想体验一下“饭后吸支烟,赛过活神仙”的味道。

模仿心理:青少年模仿心理强,见影视剧中正面人物在思考问题、拟定作战计划、制定侦破方案时都在抽烟,富商们在商讨生意时还会来几杯酒,自己在模仿抽烟喝酒时,心理上便以为自己也是“英雄人物”。

社交心理:“烟酒不分家”“烟酒铺路”的现象影响着青少年,使他们认为“现在吸烟喝酒,是为将来踏上社会作准备”。

环境心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与吸烟喝酒者接触、交往,自己不这样,岂不“寒酸”?老是抽“伸手牌”香烟、喝“白来”酒,岂不小气?只有自己也吸烟、喝酒,才能体现出彼此“有交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才会有“共同语言”。于是,你来我往,学会了吸烟、喝酒。

反抗心理:青少年自我意识强,又处于反抗时期,对家长、老师的训斥不敢当面顶撞,心理抵触无处发泄,情绪委屈无处发泄,便用吸烟喝酒来作为一种抗拒的手段。

将烟作为“工具”:有青少年认为两手空空没事,就吸支烟解无聊。手指夹支烟,感到时髦,有男子汉的气派、风度。上厕所吸烟,是为解“臭气”。考试前吸烟,是借助吸烟来“开夜车”“兴奋提神”“活跃思维”。

侥幸心理:虽然知道吸烟喝酒可致瘾,可许多青少年认为“爸爸、爷爷吸了几十年烟,喝了好几千瓶酒也没怎么样,我怕什么!”

其实,孩子吸烟喝酒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大量事例表明下面三种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吸烟喝酒。

第一种:父母吸烟喝酒。尤其是母亲吸烟喝酒,尽管她们对孩子反复强调吸烟喝酒有害,但是孩子依旧我行我素。

第二种:一些“三句话家长”缺乏和孩子交流。学生回家的迎接语是:“回来了,吃饭吧。”等全家人吃完饭,家长说:“快去做作业吧。”睡觉前叮嘱孩子:“早点睡觉去吧。”

第三种:教官型家长。母亲缺乏慈爱,甚至比父亲还严厉,对孩子缺乏体贴,孩子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家长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去尝试。

如果你家中有一个吸烟的孩子,那么你不要大发脾气,请按照下面的办法试着改变孩子。

1.戒掉自己的烟瘾酒瘾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控烟控酒老师。改掉自身的毛病,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最佳的状态是和孩子比赛戒烟戒酒,青春期的孩子都较为争强好胜,采用比赛的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2.向孩子重申吸烟喝酒的危害

(1)影响智力。专家们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喝酒容易使人注意力分散,智力减退。

(2)影响睡眠。过去认为吸烟喝酒能够解乏、消除疲劳是错误的,吸烟喝酒只能使人已经疲惫的身体和神经得到暂时缓解,却不能真正消除疲劳,反而会严重影响睡眠状况。

(3)影响心理健康。吸烟喝酒多了会产生许多副作用,比如激动、头昏、恶心、性功能减退等。这些生理上的不适将会在现在或将来直接影响到少年的心理健康,形成心理障碍。

(4)易导致犯罪。吸烟很容易上瘾,但少年又是“伸手阶层”,自己手无分文,只能向父母要钱买烟酒。如果要不到钱,就很容易走上抢劫、偷盗、诈骗等犯罪道路。

3.帮助孩子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这是纠正孩子坏习惯的治本措施。“正事不足,闲事有余”,大量事实表明,孩子开始染上吸烟喝酒行为时,也正是失去学习兴趣之时。绝大多数吸烟喝酒的孩子都是学习不好的学生。为此,家长要引导孩子走上学习的正道,经常过问和辅导他们的学习,随时鼓励孩子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使孩子将主要精力和活动时间用在学习上,这将有助于他们戒掉吸烟喝酒的恶习。

4.和孩子算笔经济账

将孩子最近想购买的物品写下来,按其价格计算可购买香烟的包数。让孩子逐日将用来购买香烟的钱都储存在“聚宝盆”内。每过一个月,清点一次钱数。

5.逐日递减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谁也不能在一天之内就让孩子成功戒烟戒酒。可考虑这样一种方法:每周换一种品牌的香烟,但新品牌香烟的焦油含量必须低于原品牌香烟的焦油含量,且香烟的供应量要递减;每次喝酒都采用不同品牌,但新品牌的酒精浓度必须低于原品牌的酒精浓度,且酒的供应量要递减。如此坚持下去,最终使孩子完全戒掉烟酒。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