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除了体格方面不断增长外,心理发展也很快,性格也逐步形成,但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健康的躯体和发育正常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父母双方的遗传因子,如肌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等的特征都可以传给后代。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是父母最须关注的问题。
孩子比较害羞,你该怎么办
平等、理解、温馨的生活环境能给人勇气和自信,容易克服羞怯心理,让你的孩子逐渐变得自然大方,含蓄而不拘谨,矜持而不小气。
敏珠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孩子,她总是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老师和同学们有时竟然会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她没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在课间或午餐时间里,她习惯于自娱自乐。陌生人和她搭话,她就会满脸通红,好像快要哭出来的样子,躲到妈妈的身后。
有一次,妈妈领着敏珠去快餐店,敏珠想要一杯可口可乐。妈妈就让敏珠到柜台买,但是敏珠不愿意自己去,和妈妈争执了十多分钟。最后经过一番练习之后,她才走到柜台前说出她想要一杯可乐,但是由于敏珠的声音太小,服务员没有听清楚,敏珠一下子哭了出来。
你的孩子是否也会这样,或者出现过下面的一些征兆?
--站在陌生人面前,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审视,不敢迎视对方的目光,感到极难为情;--与人交谈时,面红耳赤,虚汗直冒,心里发慌。即使硬着头皮与人说上几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的;--不善于结交朋友,于是常感孤独,常因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而烦恼;不善于在各种不同场合对事物坦率地发表个人意见或评论,因此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换意见,给人拘谨、呆板的感觉;--常感到自卑,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不是考虑取得成功,而更多的是考虑不要失败。
羞怯的本质就是一种不自信。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害羞的时候,对青少年来说更为普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97%的学生认为进行公开演说和核武器是世界上两件最可怕的事情。那么,羞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先天原因。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连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
二是家庭教育不当。过分保护型与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能造成子女怯懦的性格。前者,家长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子女缺乏经验,生活办事能力差,单纯幼稚,遇事便紧张、恐惧、焦虑。后者,家长剥夺了子女思维和行动的机会,子女时常担心遭到批评和斥责,遇事便紧张、焦虑、消极、被动。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腼腆,还会心跳加速。久而久之,便致使其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三是缺乏自信和实践锻炼。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能力平平之辈,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数学生生活环境较好,凡事都比较顺利,缺乏锻炼的机会。这些也都是导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四是挫折的经历。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害羞的成人在儿时并不害羞,但是在长大后却变得害羞了。这可能与其遭受过挫折有关。这种人以前开朗大方、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而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
如果你的孩子很害羞的话,你该怎么办?
1.帮助孩子正确估量自己,树立自信心
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让孩子多考虑“我要怎么做”;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应让孩子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担忧人家是否注意。告诉孩子,当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眼睛。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孩子的注意。
2.让孩子勇于和别人交往
让孩子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如邮递员、售货员等问好,告诉他们,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让孩子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以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3.教给孩子一些谈话的技巧
比如:在连续讲话中不要担忧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儿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掩饰它,这样反而会使脸更红,进一步增加了羞怯心理;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这只是由于精神紧张,并非是不能应付社交活动。
4.让孩子不要过于敏感
凡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多看积极的一面。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和情感,让孩子相信大多数人是以信任和诚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于不信任和不真诚的假定环境中。那样,对别人就总怀有某种戒备心理,自己偶有闪失,或者并无闪失,也生怕别人看破似的,就会使自己惶惶然,更加重了羞怯心理。
孩子很是自卑,你该怎么办
也许你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登不上大雅之堂,或者因为家庭拮据变得郁郁寡欢,家长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80%的孩子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态度。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越来越关心自我,越来越密切地注视自己,很自然地就常常拿自己与周围人比较,很想肯定自己,处处能赶超别人,使别人能对自己刮目相看。正是在这样的人与人的比较中,个人很容易判断出自己与别人的上下高低,这虽然有着促人奋进的积极一面,但由于青少年常常情绪化,看事物很容易以偏概全,一旦在比较中感到自己与别人距离过大,或是比较之后通过自己努力还是达不到愿望的时候就会产生挫折感,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变得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心理。每个人产生自卑感的根源并不一样,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如下几个。
(1)生理上的原因。一个人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有些女学生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苦恼、自卑;还有的女学生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汗毛重,或者脸上长有几颗雀斑、一颗痣而感到自卑。男学生中,因为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也大有人在。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如聋、哑、盲、肢残等等,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普遍了。
(2)性格上的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够,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有的人易烦躁、焦虑,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做事,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样,但性格与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为此他们自我烦恼,并深深自卑。
(3)成人的贬抑性评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产生自卑感。
(4)个人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有的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而感到自己不如他人;有的因为父母亲职业的问题而感到自卑;有的因自己没考上重点学校或不是重点班的学生而感到低人一等;有的因自己家住农村而从不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家庭的情况。
(5)实践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这是导致自卑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失败和自卑,往往如影随形,互为因果。失败可以引起自卑,自卑又会增加失败。所以,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自信心会日益销蚀,而自卑感也日益严重。
(6)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他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而实际的自我又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之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主观的自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则是一种客观的自我。如果主观的自我远低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缺乏自信,他往往过于低估自己。当某种能力与缺陷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其自卑感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自杀等。
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又会显得更为敏感,因自己一件事做不成就怀疑自己,自尊心、自信心很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上,成绩和智力比不过同伴时就常常无法坦然接受现实去踏实学习,而是显得急躁、压力重重。对体貌上的自觉不够理想也常常让他们滋生烦恼,有时身体的急速成长常常使他们不知所措,如觉得自己太胖、太高、太矮,眼睛太小等等。所以说,自卑感更确切地说其实是一种信心不足。
如前所说,成人的贬抑性评价,是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因此,父母亲要注意不要轻率地评价孩子,尤其不要随意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给以褒扬性的评价,即表扬和鼓励。
目前看来,在青少年中由于主观随意虚构而造成的自卑感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主观虚构的自卑是指对他人根本不曾留意或不曾觉察的事情,自己胡思乱想、疑神疑鬼,怀疑别人对自己态度冷淡,鄙视自己的缺陷,看不起自己等。因此,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不要让孩子被主观臆造的自卑感所困扰。
家长如果想要帮助自己的孩子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么就请认真看下面的提示。
(1)对孩子微笑,并让孩子对自己微笑。在微笑中我们能吸取失败的经验,轻轻松松地迎接下一次挑战。你可以微笑着告诉孩子,也让孩子微笑地告诉他自己:“一次失败不能证明全部失败,只有放弃尝试才必定失败。”
(2)努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卑是失败的俘虏,不战自败。所以,要经常让孩子保持一种信念:“我也能!”“我行!”“不信,做给你看!”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消除自卑的莠草。为了增强自信心,可以有意识地、实事求是地把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列成一张表,以便时时提醒孩子。
(3)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注意自我激励。自卑往往是由于失望而产生的,而人的失望情绪又与人对某件事的期望程度相关。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目标未达到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就越深。因此,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过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于受挫。如果目标本身较大较高,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子目标,这样就易于打胜仗,而每次成功都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4)拓展孩子的交往圈。自卑的孩子多数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自卑者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会变窄变小,只能翻来覆去在某几个问题上转,加上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而在与人积极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性格就会变得开朗。此外,通过与人交往,就能正确认识他人的优缺点,并通过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中模仿他人的行为,减少自卑感。
(5)剔除孩子的消极用语。留意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经常使用一些消极性的自我描述用语,如“我就是这样”“我天生如此”“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如果他们总是把这些消极用语挂在嘴边,就只能使他们更加自卑。帮助孩子把这些句子改成“我以前曾经是这样”“我一定要作出改变”“我能行”“我可以试试”“这次会成功的”等,并且要经常让孩子对自己说,或写下来贴在孩子房间的床头和书桌上。
(6)引导孩子学会“扬长避短”。对那些让孩子自卑的而其经过努力后仍难以有大的长进的方面,就让孩子放弃它。有意识地积极寻觅并发展自己的优势,用精力与时间去培植它,让这方面的成绩辉煌起来。而与人交谈和交往的活动中,要让孩子尽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话题与活动项目。这样不仅有话可说,甚至滔滔不绝,充分显露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体验到“我能胜任”的愉悦感。这样也会让孩子因此而自信起来,以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
孩子依赖心强,你该怎么办
父母想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一方面要增加孩子成功的经验,积极培养其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还要设法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但是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完成。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所以要有壳的保护!
小蜗牛:为什么毛毛虫和蚯蚓不需要壳呢?
妈妈:因为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蚯蚓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没人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因为父母会老,朋友会散,而’自己‘却始终不会远离。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自己的困境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良机和快乐,只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