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宽容,做到心中有他人,没有一颗宽容之心是不行的。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摆脱自我中心的习惯,学会心中有他人和宽容他人。孩子们在游戏、学习的活动中难免会发生磨擦,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这些磨擦,教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分关心,这样别人也会遇事宽容他、体谅他、为他着想。实际上,孩子学会了宽容,就学会了如何赢得朋友,有了朋友,孩子才会真正体会生活的快乐,才能健康成长。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随和,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争执。宽容的人,时时刻刻都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因而他们更容易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孩子的今天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奠定基础。宽容的种子往往需要父母去播种,一位母亲让孩子亲亲那位与孩子有过不愉快的姐姐时,宽容的种子就已深深地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了。有教育家说过:“推动摇篮的手,也就推动了整个世界!”父母亲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会飞多高。
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真诚待人、宽宏大量,是健康人格的必备素质,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沟通彼此心灵的重要条件。”
家长特别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让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自然地建立起一种“人格优势”。
1.要引导孩子学会忍让
孩子们没有成年人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障碍,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纯洁无瑕的,即使出现了矛盾和隔阂,也非常容易自行解脱或缓和。作为家长,不能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不良心理行为强加于孩子,给他们纯洁的心灵投上阴影,而是要以实际行动来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教育孩子要具有豁达的胸襟。
2.要引导孩子学会助人
家长们应协助老师一起树立孩子的集体观念,注重培养孩子同情人、帮助人的意识,鼓励其多与朋友、同学进行真诚、平等的沟通交流,使孩子完全融入周围的群体中去,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
3.要引导孩子学会道歉
每名家长都应从小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勇于改正,要学会向别人道歉。
4.要引导孩子学会忘记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善忘,是人生的一种佳境。作为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捐弃前嫌,尽快忘记他人的得罪、挑剔,忘却遭遇的苦闷、挫折,忘却心头的误解、怨恨……把不愉快的事情尽早抛之脑后,大踏步走入这种人生佳境。
家长们要通过自身实践和多方位的引导,让孩子们真正领会理解与宽容的深刻含义,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豁达的人心胸宽广,有如海洋,纳百川、竞千帆。豁达的人站在生活的制高点,一览众山小,又处在生活的最深处,风雨平常事。
孝敬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的美德
孩子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将来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美德。
一位辛苦持家的主妇,操劳了大半辈子,却从来没有从家人身上得到过任何感激。
有一天,她问孩子:“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买花向我哀悼?”
她的儿子惊讶地说:“当然会啊!不过,你在胡说些什么呀?”
妇人一本正经地说:“等到我死的时候,再多的鲜花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送我一朵花就够了!”
有时候,一朵花就可以表达谢意,给对方喜悦及希望。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不愿意表达感恩,而是天性木讷、害羞,不好意思大声说:“谢谢!”或是不懂得如何适当地向对方表示,尤其是不知道该怎么向父母表达感恩。
也许,对方并不期待回馈或报答,但并不表示受惠的人就可以因此而忽略对方的付出。长期辜负别人的付出,其实是自己的损失。没有道谢,就无法体会彼此的好意在互动之间是多么幸福,也很可能因而无法再继续得到对方的恩惠。
其实,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大恩不言谢”只是客套话!恩惠不论大小,都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为了感恩,请向父母送上一句“谢谢”、一张贺卡、一封信、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份礼物……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却很少能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体现出来。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地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体现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要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
“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与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其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胡闹。
2.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这样,孩子自然就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等,安排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对其进行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从事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分担一些。”
4.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粗劣的食物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美味的食物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地“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天长日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环保意识,从小就要灌输给孩子
环保教育,主要是在于生活中的发现,是需要在平时养成的。平时父母多作解释和提示,使孩子认识到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保护环境,让他逐步领会,掌握环保知识。
小琦今年三岁,他的妈妈是一个注重生活环保的好妈妈。怎么说呢?小琦去上学,妈妈去上班,都是自己带水壶和环保餐具;晚上一家人回到家中,小琦和妈妈一起清洗餐具、水壶,还常常一起动手制作第二天的餐点、饮料。小琦家自制的饮料有酸梅汤、冬瓜茶、菊花茶、红枣茶、桂圆茶等,这些好喝的健康饮料都是妈妈的杰作。当然,其中也有小琦的功劳。
德国十分重视对孩子的环保教育,德国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到学校注册报到,就会领到一册环保记事本。记事本的封面是一片绿翠,上面有森林、草原和田野,就像在德国高速公路两旁常见的风景一样。
事事注重务实的德国人,对孩子的环保教育同样务实。德国的教室很大,右前方有洗手池和杂物橱,还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丢弃金属、废纸、塑料和食物。分类丢弃垃圾的习惯孩子们早在幼儿园就已养成。孩子们喝茶进餐用的杯碗都是玻璃、金属或瓷的,没有塑料的和纸质的,所以都可以重复使用。
在自然的怀抱中,孩子们学着种树、种花甚至种庄稼,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和大自然的恩赐。孩子们还参加太阳能玩具制作大赛、健康早餐会等活动。在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的一个生态保护区,有专门为孩子们建立的小农场,柏林的孩子们有时也会到这里来住上一周,学习生态保护和生态农业知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仅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习惯。”其实,环保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只要能坚持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情做起,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那么,在生活中,都存在着哪些危害环境的行为呢?
实例一:为了方便,小贝贝一出生到三岁,使用了数不清的纸尿片。
实例二:妈妈是职业妇女,回到家为了减少家务的工作量,家里大量地使用一次即丢的免洗餐具,客人来也都使用它们。
实例三:因为抽取式卫生纸的方便性,取代了手帕、抹布的功能,小洁家几乎做什么都用了卫生纸,擦手、擦汗、擦桌子等,真是卫生纸的“最佳消费者”。
上述三个很平常的生活实例,好像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几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不知不觉中都已经是过着这般方便、有效率的日子了。
人类文明进步的目标之一:方便、省时、省力。这已让人们尝到了甜头,可惜的是,后遗症却是后代子孙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为了全体人类的生活品质,环保教育已经是今日不做,明日便会后悔的重要大事。
怎样培养孩子热爱环保的意识呢?
1.环保工作,就从日常生活做起
小孩的饮食习惯多是大人养成的,市面上流行的碳酸饮料,速食店里的炸鸡、炸薯条,高热量的汉堡、甜食、巧克力、糖果等食品,迎合孩子口味。大人常以方便或小孩喜爱为理由,提供这类食品给孩子,如此便输掉孩子的健康。速食、小吃虽然很方便,但是动手制作健康、环保的食物,带环保餐具,对环境却是大有帮助。
2.带孩子参加生态保护团体的活动
带领孩子走入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让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能有机会一览地球的美丽风貌,探知自然的奥妙,领悟生命的意义,得到大自然的启示与灵感,让这片土地继续美丽,充满自然生机。这是每个人严肃、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3.带领孩子参加资源回收的活动
要想使环保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从自身的生活做起。在亲子互动中,教导孩子物尽其用、省吃俭用的美德。推广环保观念,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物尽其用,减少垃圾量,减少物品的制造量。
4.简单生活的消费观念
平常将家中整理得整齐有序,使家人在生活中可以方便地找到需要的东西。家人的起居作息不会受到杂物乱放的干扰,又可减少因为找不到东西而乱买东西的浪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物品归类的能力,从小养成收拾东西、物归原位的好习惯,自然可以避免找不着东西的情形,不但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物尽其用。
孩子的玩具、生活或学习用品太多时,家长可以制定“一进一出”的规定,并且尽量参加环保回收的活动,以物易物交换玩具,减少因占有欲望强烈而造成的环保问题。
孩子画画、写字纸张的使用,也以正、反两面节俭使用为原则。
减少购物时包装的浪费,以自己带购物袋为佳。
选择较耐用的、本地出产的产品,避免交通燃料的浪费。
多用手帕、抹布,少用会造成滥伐树林的卫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