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暴来临(1920-1929)
2594100000010

第10章 1921年(3)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分部设于广州素坡巷,它是广东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谭平山、阮啸仙、冯菊坡等都曾在此主持工作。广东工人中产业工人不多,主要是手工业工人。手工业的分散性质使手工业工人组织派别林立,十分复杂。当时广东所有各工会团体,大体说来都分别隶属于几个派别:机器工人维持会、广东总工会、互助总社等,在广东共产党组织成立以前,这些工会团体都已在工人当中有了影响。这就给广东分部在组织广东工人工作上增加了很多困难。对此,广东分部拟定自己的工作方针是:一方面争取和改造派别团体控制的旧工会,同时在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组织新的工会。广东分部首先以广东机器工会为工作重点,成立工人补习学校,组织全省土木建筑工会等,经过广东分部的积极活动,广州组织起来的工人达5万人。

通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及各地分部在各地工人中进行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各地工人阶级觉悟有了显著提高,按产业组合原则建立的工会纷纷出现,在组织工会和罢工斗争中,各地都涌现了一批具有初步组织经验的工人骨干分子,从而为即将到来的1922年全国罢工高潮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到1922年,全国在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下的工会有100多个,会员80万人。为了加强和统一工人运动的领导,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于1922年5月1日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议正式决定"在全国总工会未成立以前承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总通讯机关",这在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会议确定了中国工人运动统一团结的斗争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推动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罢工高潮。在第一次罢工高潮期间,全国铁路、海员、矿山及各大城市的工人,先后发动了100多次罢工,参加的工人达30多万。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仇视,1922年6月1日,上海租界巡捕房以"煽动罢工‘的罪名,非法逮捕了书记部秘书李启汉,并判刑3个月。6月9日,巡捕房查封书记部机关刊物《劳动周刊》。7月25日,又查封了劳动组合书记部。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已无法开展工作,当时北方的条件有利于公开领导工人运动,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由上海迁往北京。迁北京后,改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总部主任邓中夏,副主任罗章龙。原北京分部取消,另设上海分部,并把北京党组织创办的《工人周刊》改为书记部的机关刊物。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北方革命形势再处低潮。同年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迁回海。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的《劳动运动议决案》中提出:"劳动组合书记部今后之责任为组织天津、哈尔滨、山东、上海等处已组成之路矿等工会以外之各种工会。"9月5日和9月18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题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纪念安源工友罢工胜利的传单》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祝安源路矿工会罢工胜利周年纪念》,向工人指出罢工胜利的原因,"团结就是工人的武器,能够战胜资本家"。"这次罢工的胜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工友能够服从统一的指挥"。并告诉工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总司令部,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总营垒……社会主义就是工人的主义,工人应该相信社会主义,应该替社会主义牺牲、努力、奋斗!"随着中国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1924年1月,中共中央成立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为邓中夏。同年5月,中共中央成立了工农部,部长王荷波。在工农部内设立了工会运动委员会。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张国焘担任中央工农部部长。工会运动委员会改称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由张国焘兼任,副主任李立三、***,秘书长邓中夏,委员有王荷波、项英、李启汉、林育英等。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以此作为指挥全国工人阶级奋斗的总机关。

《女神》出版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新诗集。该诗集于1921年8月出版,内分3辑,共收诗57首。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于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县沙湾镇,峨眉山大渡河的奇山秀水陶冶了他的性情,启发了他的诗兴,后来他以家乡的两条河——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作为自己的笔名。从1905年至1912年,郭沫若先后人嘉宝小学、嘉宝府中学、成都府中学、成都高等学堂学习。在此期间,郭沫若沉缅于古典文学,在阅读大量的古典诗文与外国小说译著之余,关心国家兴亡,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13年夏,郭沫若考取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离开四JII。同年冬,郭沫若在大哥的帮助下,取道东北,经朝鲜赴日本留学,先后人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医科、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学习期间逐渐把兴趣转移到文学创作方面。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郭沫若受国内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的鼓舞,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他"想用诗歌唤醒睡狮",而此时,美国诗人惠特曼诗集《草叶集》中热火狂飙般的民主主义思想更激发了他革命的激情,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他写出了后来收入《女神》中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可以说,《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诗人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结合的产物。它首先表现在诗集充满着五四时期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激情。五四运动最鲜明的特点是反对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旧制度,倡导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新制度,《女神》正是在这一点上,与时代精神相呼应,并以此去拨动青年们的"心弦"。它以最高的嗓音去呼唤"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以最炽热的感情去歌颂冲决一切旧传统的叛逆行动。诗人在《匪徒颂》一诗中,以六节整齐匀称的诗行,赞美古今中外实行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人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望着"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想象"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于是诗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这是破旧立新的颂歌,也是时代的力量的颂歌。《女神》最耀眼的光华,是作品中的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喷薄着暴躁凌厉之气,进射出思想解放的火花。《女神》在艺术方面在内容方面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拔奇特,纵横驰骋,森罗万象,同时它还冲破了中国古诗传统的格律形式的束缚,大胆地吸收外国进步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造了崭新的以白话为形象语言的自由诗。《女神》的许多篇章在艺术上卓然独步,如《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等。《女神》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它以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雄浑豪放、狂飙突进的格凋和崭新的形式,开创了20世纪中国的一代诗风,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

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有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等国参加的重新布置战后远东格局的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跃居世界强国之首。战争不仅使德、奥退出了强国的行列,也大大削弱了英、法等战胜国。它们不仅丢掉了优势,还欠下美国总数达116亿美元的战争债务。但是,美国由于最后否决了《凡尔赛和约》,在国际外交上也一时陷入了困境。美国总统哈定为了打破外交僵局,破坏英、日之间的同盟关系,夺取英国的海上霸权,遏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遂利用1920年5月25日国会通过的参议员波拉关于限制军备的议案,据以提出召开一个华盛顿国际会议,全面讨论太平洋及远东问题。

此时对英国而言,正值1902年与日本缔结的《英日同盟条约》已届期满,在1921年6月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因讨论应否续约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不续,英国势将在与美国的抗衡中失去日本的助力,无异自断手臂;续约,这时日美矛盾不断加剧,一旦两国开衅,英国即有依约助日攻美的义务,这既不符合英国的传统政策,又为力所不及。且日本数年来一直不断向英国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势力范围扩张,越来越露骨地实行为独占中国,既反华盛顿又反伦敦的政策,英国势难与之共始终。此外,战后各国为争夺霸权,竞相扩充军备,英国也颇感力不从心。为此,加拿大首相梅因建议召开太平洋会议,讨论限制军备问题,同时为解决英日续盟问题另辟蹊径。英皇乔治、外相寇松和枢密院议长贝尔福等人对此极表赞同,遂由英国驻美大使向美国国务卿休斯正式提出,双方一拍即合。1921年7月10日,美国总统哈定函约法、英、意、日出席华盛顿会议,讨论"限制军备"和"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因后者与中国关系至为密切。又决定邀请中国参加。后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三国或以在远东有殖民利益,或以与中国有经济联系,要求赴会,均为所纳。

对于美国政府的提议,各国俱无异议。只有日本,虽不愿在国际会议上讨论远东问题,触及其积年谋取的既得利益,但更不甘心在没有自己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由别人决定自己的命运,遂致函美国政府,表示接受邀请。与此同时,日本情知中国必以山东问题诉诸会议,遂第三次提出中日交涉。中国政府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并公开声明保留将来遇适当时机,提出解决此项问题的权利。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八国发出正式邀请。会议开始之前,美国为抵制欧洲各国拟将欧洲经济问题提交会议的预案,于9月21日公布会议议程。议程分原则和实施两个部分。其中与中国有关者,包括领土行政完整,"门户开放"政策,各国在华租借权、独占权或经济优先权,以及铁路发展和东三省铁路计划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