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性的原则
生命乃人的基本存在形式,尊重、完善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班级活动中人,首先必须指向人的生命存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生命特征、充分把握学生生命发展能力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水平,让其成为一个完整、和谐、健康的生命个体。
作为生命的存在体,人和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在于,除了物质存在的形式,人的生命还有精神存在的形式、社会存在的形式。所以,人的生命就具有三重含义:“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就要遵循这个生命性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全面关照人的精神生命、物质生命、社会生命,而不能对其有所倾斜。
充分引导学生珍爱物质生命
物质生命是一切生物存在的生理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了物质生命,人也就将失去了生命存在的基本载体,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也就无从谈起了。正是基于这点认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生命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生命。引导学生珍爱物质生命,不仅仅是意味着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还要求是爱护自然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一)珍惜自我生命
2007年,据由教育部、司法部、团中央、关工委、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等大力支持主办的“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披露,在15—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成为第一大死因,大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导致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遭遇生活和学习中的巨大压力和挫折等直接原因外,其中还包括生命意识淡漠、心理不够成熟、生命观念错失、青春期综合症等一些间接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原因交织错杂在一起的,因为难以一一理好,才导致不幸的发生。
面对这一实际现状,在班级活动中,除了要关注舒解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外,还需帮助学生分析、应对挫折,消除自杀的直接诱因,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化生命意识、体验生命价值、锻炼耐挫能力,认识并学会应对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消除自杀的诸多潜在诱因。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该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面对危机教育的责任。作为一种集体教育形式,班级活动应集中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切可能会对造成伤害的突发事件、紧急情况,教会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紧急情况时,合理规避、冷静处理,保护自己的第一安全。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可要通过举办消防演习、安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一些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泼生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自救方面的知识,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除此之外,提高生命的生理质量,也是珍惜自我生命中应该做到的。中小学生都正值身心发育的最关键时期,在班级活动中,应该加强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加强锻炼,注意卫生,提高生理心理的健康指数。
(二)尊重他人的生命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社会化程度相对来说较低,对一些社会规则尚未理解透彻、并未认同、内化。而且,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很少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因此导致了以学生为主角的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且伤害主体越发有低龄化的趋势。一些学生,尤其是处在青春期、自控能力比较差、逆反心理特别强烈的中学生,他们总是会为了一些点儿小事去伤害他人,甚至是侵犯他人的生命。
尊重他人的生命就是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尊重,但必须是以对普遍意义上的“人”的价值、意义充分认同作为基础的。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学生推己及人,在体悟自我生命意义的基础上,认识他人生命的同等价值,进而抽象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确认。
观念决定行为,只有形成了尊重“人”的生命这一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在学习、生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尊重具体个体的生命。当然,在中小学的班级活动中,尊重生命观念的形成,并不一定是要通过理性推演、抽象说教的方式来达成的,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规律,采取不同形式、让其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实现。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主要是要诉诸感性,如通过展示、分析校园中的伤害案例,用血的事实来震撼学生,打动其内心的情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打下重视他人生命的烙印;对于理性思维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学生,主要是要诉诸理智,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由自身的生命感受联想到他人的生命感受,进而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因此形成尊重他人生命的基本观念。
(三)爱护自然生命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的动物,同时,人也在自然中生活,与其他自然生命一起共享同一个地球。发展中的生态伦理,它不仅观照人的生命,而且还把其他自然生命也纳入其观照视野中。
在这一语言环境下,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已经被重新定位了,人不再是世界的绝对主宰,被还原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节点。这时,不仅是从生态平衡的功利目的,而且还从生命可贵的超功利视角审视,人都要尊重和爱护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基于这点,生命性的班级活动更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引导学生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关注和爱护自然生命,形成普遍意义上的生态伦理观念。有这么一个例子:一只猫头鹰被带到了班上,且被学生折磨致死。心痛之余,班主任开了个特殊的追悼会。
下午班会课之时,当我把装有猫头鹰尸体的盒子带进教室之时,同学们首先是好奇,进而全部都惊呆了:“猫头鹰死了吗?”
我没说一句话,看了同学们几分钟。看到我表情严肃,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
“同学们,你们了解猫头鹰吗?”
“它的头部很像猫。”
“它能吃田鼠,会保护庄稼。”
“同学们,那你们有人知道它临死前的样子吗?”
教室里显得十分安静。
“同学们,你们大家知道吗?死之前猫头鹰是多么的痛苦啊。它做过垂死的挣扎,本不想死,想重新获得自由,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还想要为人们除害,做人类永远的好朋友。”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都在凝神地看着这只死去的猫头鹰,有的同学低下了头,有的人在偷偷地掉眼泪。
“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不该去捉猫头鹰的。”那个带猫头鹰来的孩子站起来,态度非常诚恳。
“老师,我也不该去捉弄猫头鹰的,它的死也有我的一份责任。”
“老师,是我们几个人把猫头鹰害死了。”
听着孩子们一句句真挚的语言,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真诚的大眼睛,我感到很欣慰。
“同学们,猫头鹰能为我们人类除害,保护庄稼,它是我们大家的朋友,我们怎能随便伤害它们呢?我们不是总说要热爱大自然吗?热爱大自然,可不能只是陶醉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那些可爱的生灵啊,更应该用你们的行动去保护它,使它免受伤害。现在,大家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相信你们以后一定不会再伤害自然界中的动物了。”
接下来,请让全班同学起立,向死去的这只猫头鹰致歉。
班主任以猫头鹰的死为契机,采用了“追悼会”的特殊形式,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极好的爱护自然生命的班会课。班会上,班主任不仅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说明了猫头鹰对人类的益处,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告诉了学生们“不能只是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那些可爱的生灵所陶醉,更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它们,使它们免受人类的伤害”,这是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现实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高度,将学生热爱自然生命的起点由人类的自我中心提升到了万物和谐共处的高度。
引导学生提升精神生命
“精神(sptrir)和人的身体(body)相对,是种与‘思维’、‘理性’、‘观念’、‘意识’、‘灵魂’等一致的概念。”从个体存在的角度去看,人是“身体”、“精神”的共同体。相对于动物来说,“精神”对于人更具有本质意义,精神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班级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领域,提升学生求真、向善、臻美的意识、能力,达到帮助学生丰盈智慧生命、升华品德生命、优化审美生命的三大教育目的。
(一)丰盈智慧生命
人被称为“万灵之长”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其体力有多么地强大,而是因为它们的智力发达。雨果曾经说过:“如果说精神像乳汁一样可以养育人,那么智慧就是一只乳房。”在人的精神领域中,智慧生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是人类发展的文明标志,也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基本目标,应该成为班级活动的一个焦点。
知识和智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知识是智慧的产物,在知识产生的过程中,智慧,它构成了认知的基础,是产生知识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又是智慧的基础要素,没有了知识,智慧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班级活动应该把促进知识学习作为丰盈学生智慧生命的第一途径。当然,要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并不是就意味着要把班级活动变为学科教学,而是要发挥班级活动的引导、激励、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方法、动力。比如,可以通过班级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反思,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总结以往的学习经验,交流同学们各自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尽管知识在智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在班级活动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知识。
譬如,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智慧;开展班级设计创意大赛,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智慧;开展“生活中的金点子”主题活动,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智慧;开展“如何与别人交往”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智慧;等等。总之,生活中的智慧到处都有,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发现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班级活动去引领学生们开掘智慧的源泉、疏浚智慧的河流,让同学们的智慧之泉永不干涸、源远流长。
(二)升华品德生命
班级,它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性组织,班级活动这一集体教育形式有利于同学们的良好品德的养成。要提升学生的品德,首先要把握学生们的品德生命成长的规律、特点,以便顺势而为、循理而动,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基于对学生品德生命成长的认识,在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关注学生品德生命成长的实践性。道德不仅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实践智慧、行为方式。在班级活动中,要引入真实的道德方面的案例,创设虚拟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可感,而又具体复杂的情境中去甄别、分析、选择、检验,进而体验真切的道德感受,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是关注学生品德生命成长的情感性。权威研究表明,“如果说当代社会真地出现了‘道德危机’,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这个现象就是道德情感的危机”。道德情感是沟通道德知识、道德行为的桥梁,只有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感,才能把道德知识自觉内化,并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未成年的学生们的理性思维还不十分成熟,但是他们的感性思维却相对占优,因此,班级活动应该诉诸学生们的情感领域,让学生们在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中理解道德原则,固化道德信念。
三是关注学生品德生命成长的生活性。在班级活动中,一定要促进学生德性的成长,说空洞的“大道理”,脱离现实地唱高调,这些都很难真正地打动学生、聚焦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却能激活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优化审美生命
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像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在自由的情境中去体验和追求自然、生命、精神之大美,是学校中美育的最基本任务。
美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一方面,对美的感受是见仁见智、人言人殊的;另一方面,总体来说,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审美观念还是有共通之处的。因为美具有社会性,以班级活动这种集体教育的形式优化学生的审美生命,才更具有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对美的认识,越发会让学生们由表层的自然美、形象美向深层的精神美、社会美去迈进。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引领学生们去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审美境界,让学生的审美生命越发走向完整、完善。
引导学生去培植社会生命
毋庸讳言,人是社会的动物,培植学生的社会生命,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社会是由无数节点复杂连结在一起的立体关系网络,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每个合格的社会个体在确保自主自足、自由存在的基础上,还要与相邻的其他社会个体保持和谐的关系,适应整个社会网络的运行规律,推进社会网络不断发展和优化。基于这点,在班级活动中,一定要培植学生的社会生命,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展、共同生活、融入社会。
(一)学会同他人和睦相处
在社会分工日益发达的今天,每个个体都不可能离开他人去独自生存。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依靠的,是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中的。学会和他人和谐共处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社会素养之一。班级是一个集体,班级活动这种集体教育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和他人和睦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