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是交往的第一原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个人选择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班级活动,它本来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者要注意尊重每个参与者。在不涉及原则、是非问题的前提下,不妨倾听和包容不同的观点,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行为。同时,在这个活动中,还要引导每个参加活动的学生在坚守自我的基础上,尊重他人的选择权、表达权,学会求同存异,而不是党同伐异,学会多元共存,而不是唯我独尊,努力追求费孝通先生所向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当然,尊重不是放任,不是自动放弃教育的规约责任。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要对错误的言行给予恰当的引导,必要时,还要采用恰当的强制手段;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分清曲直、明辨是非,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决不能把尊重认同为是迁就和纵容。
合作是与他人交往的另一重要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因为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尽管这也是一点原因),更因为是人在主体性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主体间性”。一方面,班级活动要在内容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其认识人的社会性本质,了解社会分工的现状,反观自我的社会性存在,进而明确合作的价值,领悟合作的意义,形成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在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中,还应该要求让学生们身体力行地履行“合作共赢”的理念。让他们的合作确定主题、形成方案、进行准备、开展活动、处理善后……帮助他们在具体的行动中理解和践行合作,并进而去反思合作,提高他们在合作方面的素养。
(二)学会融入社会生活
社会,它是以人为中心构成的,社会的构成要素除了人之外,还有由人而派生出来的各种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等。因此,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命,除了要教会学生去处理与人(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外,还要让学生们适应社会运行的规律,融入到社会中去学会社会化生存,在建设社会中体现自我的价值。
融入社会,首先要求必须主动去适应社会规则。马克思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人不可能去超越现实的社会存在而维持自己的生命,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不可能适应个体,只是个体去适应社会。因此,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批判的意识,以及特立独行的品性,但是,独立和个性必须基于对社会规则的主动适应。在班级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人同社会的关系,并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学习、实践社会规则,主动融入到社会中去,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所在。
公民是人在社会中充任的共同角色,融入社会并且还要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此外,每个人还要充任多重的角色,且随着所处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的变化和转换,自己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转换变化。
在班级活动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学会如何合理使用;其次还要提高自己的公民素养,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班级活动还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充任的个性化社会角色,认清自己在家庭、社区、学校等社会组织中的角色定位,根据不同的角色要求,积极主动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职责,成为一个角色丰富、尽职尽责的社会中人。
二、个性化的原则
需要先说明的是,强调班级活动设计组织的个性化原则,并不是就意味着要漠视共性追求。个性和共性是对立且统一的,而不是水火不容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共同是形成了班级活动的基本生命形态。之所以要提出个性化原则这个概念,并不意味着共性特征并不重要,而是因为当下的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因为过于偏向共性的追求,过于强调统一性,使得班级活动显得十分单调枯燥,缺乏了应有的生机、活力。
一谈到个性,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即: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目前,我们已经把“个性”这个概念由心理学的范畴扩展到了一般的社会领域,除了指称人的心理特征外,还意指社会活动、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的独特特性。在此意义上,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的个性化原则,其首要内涵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此外,还包括突出活动个性、彰显班级个性等多重含义。
尊重学生的个性
个体的多样性是社会多样性的基础,如果社会中的全部成员都是面目一致的,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缺乏生机、活力。由于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整齐划一的共性,大多时候是要求学生要追求集体的共性,而放弃自我的个性。学校并非工厂的生产流水线,教育不应以培养规格统一的“标准件”为最终目标。在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我们应该尊重并培育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且个性鲜明地成长,成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我”。
(一)关注群体个性
“人,可以分为个体的人和群体的类意义上的人。相应地,人的个性也有个体的个性、群体的个性、类意义上的个性。”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相近,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也十分相似,这就构成了班级学生的群体个性。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层次,去分析把握他们的身体发育水平、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群体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活动。
教育不应该超出于学生的现有身心发展阶段,这就要求班级活动,首先要尊重、顺应学生的群体个性。如果班级活动过于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学生就会因为陌生而产生隔膜感;如果大大低于现有的发展水平,学生又会因过于熟悉,而提不起兴趣。所以,班级活动必须与学生的群体个性相一致,才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诚然,尊重和顺应并不等于是原地徘徊,班级活动还具有发展和提升学生群体个性的功能。依据“跳一跳,摘果子”这一教育原则,在发展学生群体个性时,班级活动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小步前进,不断进步。比如,要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养成一切生活都可以自理的习惯,如果一下子就让他们学会洗衣做饭,效果一般都不会很好。为此,班主任可设计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从摆放课桌椅、整理书包、洗小手帕、帮助父母收拾房间等简单易行的基本生活小事做起,逐步养成处理生活的习惯、能力。
(二)尊重个体个性
相对于群体个性、类个性而言,个体个性更能彰显一个人作为独特自我的存在。在班级活动中,在关注学生群体个性之时,班主任更要尊重发展学生的个体个性,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现实中,很多的班级活动都是少数班干部,或者是有表演特长的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大部分学生往往都会沦为配角,甚至是个普通的看客。这种班级活动只是培养了少数学生的个性,却把大多数的学生都冷落了。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有意义价值的,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承担中发现认识到自我价值,积极主动地去实现个性发展。比如,在开展“家乡历史知多少”班级活动中,可以让乐于交际的学生去访问自己家乡的那些老人,让擅长摄影的学生去拍摄家乡的文物和古迹,让喜爱读书的学生去查找自己故乡的文献资料,让办事严谨的学生去梳理整合各种资料,让擅长写作的学生去撰写家乡的发展简史……这样,不仅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且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要彰显班级个性
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的个性化,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成长,且还要关注班集体的个性化发展。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每个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特征,体现自己的个性。培植个性化班级的意义,不仅在于让班级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且还为学生营造了个性化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十分有益的促进意义。
(一)打造班级的个性
班级个性的产生,主要归纳为两条途径:自发形成、自觉打造。基于对班级个性意义和价值的把握、认同,首先,师生应该利用班级活动去自觉主动地打造班级的个性。
班级活动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通过班级活动去打造班级个性,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行为方式,为班级个性的形成奠定基础。李镇西在他的“未来班”的实验中,就利用班级活动打造了自己班级的独特个性:
首先,我决定让文学成为我和孩子们共同爱好。我把《爱的教育》、《青春万岁》、《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搬进了语文课堂,还经常在放学后带着孩子们去郊外搞“文学写生”:在学校附近的岷江之滨,在乐山大佛对面的绿岛上,在朴素的农舍前,在静静的小河边,我带领大家一起去用心地感受大自然,然后,当场用文字描摹自己的感受。我还多次在寒暑假里,和学生一起去大自然中做长途旅游:曾与学生穿着铁钉鞋,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嵋之巅;曾与学生站在黄果树瀑布下面,让飞花溅玉的瀑水把我们浑身都浇透;与学生在风雨中经过八个小时的攀登,饥寒交迫却兴趣盎然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与学生们的这种风雨同舟、相依为命的经历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种幸福,却不是我赐予学生们的,也不是学生奉献给我的,它是我们平等分享、共同创造的。
初步确定把“文学”作为自己班级的个性发展目标后,李镇西不仅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他的文学教育,且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开展“文学写生”活动,让学生感受和描摹大自然之美,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最后,当“他们的诗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读者》、《中学生》、《中国青年报》、《中学生读写》、《现代中学生》、《少年文史报》等全国各地的报刊上”时,他的班级的特殊个性也就基本形成了。
(二)体现班级的个性
通常,班级活动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和年级里统一组织的,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一种是班级自主开展的。这两种活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班级的个性,展现不同班级的不同内涵、不同风貌。
在学校或年级统一开展的活动之中,虽然班级无法自主确定活动的主题,但是,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却有着自主选择的空间,可以各自发挥、扬长避短,体现出班级的个性。比如,某中学要开展“青春在飞扬”“五四”主题纪念活动,有文学特长的班级可以组织青春诗会,用诗歌来抒发青春的情怀;书画见长的班级,就可以开展书画联展,用色彩来描绘青春的靓丽多姿;擅长社会实践的班级,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在行动中挥洒青春的个性和活力;具有环保特点的班级,可以开展“青春中国,绿色神州”的环保宣传活动,在展示中深化青春的意义和内涵……这样做,不仅会增强活动的效果,还能丰富活动的内涵,且会使同一主题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突出了活动的个性化、多元性。
班级自主开展的活动,更应该始终贯穿着班级的个性追求。首先,在选题上,要紧扣本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以及发展目标,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比如,针对最近本班流行看“口袋书”的现象,组织学生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正确选择课外读物;其次,在活动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本班特点,制订出恰当的方案;最后,在活动的组织上,要选择本班学生熟悉的内容,以及易于接受的方式,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比如,在一个学生普遍好动活泼、个性鲜明的艺术特长班,一定要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与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理念的灌输,思想的规训,还不如让学生去表演、游戏、观摩,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体验和领悟、践行个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突出活动的个性
活动是每个学生素质发展的最基本途径,活动教育,它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是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形式。某学者在考察了活动教育的发展历史后总结:“活动教育,它是对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不断超越反思的产物,是在与灌输式、传授式教学相抗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主张。”在与传授式、灌输式教学相抗衡的过程中,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超越的过程中,活动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内涵和操作体系,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学校教育的体系中,活动教育的特殊性,并不主要是表现在“教育”上,而是表现在更加具体的“活动”中,正是这一关键词,才把活动教育与其他林林总总的教育形式加以区别。作为活动教育的一种,班级活动应该承续并发展活动教育的活动个性,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性。
(一)一定要突出活动的情境性
同学科教学主要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区别是,活动教育主要是学生在真实或者是虚拟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认知,进而获取自我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直接知识经验,情境性是活动教育的最明显的个性特征。作为活动教育的一种,班级活动要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情境,创设虚拟的情境,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去提升品德、陶冶情操、发展心智,进而实现自我发展。
班级活动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中,学生们身边的很多情境都具有教育价值,班主任要善于捕捉这些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班级活动。某名校著名的班主任老师是这样利用真实情境开展其所在班级的活动的,我们且听这位老师的陈述:
新学年开始了,我的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布置上了一层楼的新教室。目睹此情此景,我带着感情地对他们说:“祝贺大家更上一层楼,搬进了新教室。对于‘更上一层楼’有何联想、遐想、思想,我们先自由组合成小组谈一谈,然后再来个全班发言。”
习惯于小组交谈的学生们,一下子就形成了12个小组,无拘无束地开始热烈交谈——因为大家知道: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各人手中还是只有一个苹果;而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那么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