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大型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2595200000007

第7章 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原则(3)

学生换教室本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布置教室也是十分常见的情境,很容易被很多班主任忽视的。但在这个例子里,之所以学生们能很快地就能组成小组,“无拘无束地热烈交谈起来”,除了学生理解了讨论的价值和熟悉讨论的方式之外,还是因为他们的老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活动情境(布置上了一层楼的教室)和情绪情境(兴高采烈)。敏锐地捕捉到了教室楼层升高所蕴含的隐性意义,巧妙地把学生的喜悦情绪引向了更深一层。

现实中的很多真实情境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是,真实情境毕竟具有不可控性,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假如坐等真实情境,班级活动必将会十分被动。因此,在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中,还要根据活动的要求、目标,主动设置虚拟的情境。班级活动的虚拟情境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拟真性。即情境必须要和现实生活具有相似性,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境。出于教育效果的要求,虚拟情境可以变形、夸张,但变形、夸张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能凌空蹈虚、天马行空;二是生本性。班级活动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因此,情境设置必须要以学生为本,虚拟学生熟悉的内容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教育性。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班级活动中虚拟的情境也应具有正面的教育价值。

(二)一定要突出活动的交互性

学科教学主要是个体的学习活动,与之不同的是,活动教育是以集体形式来开展的,它要求参与活动的每个人都应该默契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推动活动的进程,人际交互性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个性特征。

班级活动也是集体活动,这就要求参加活动的每个参与者都应在独立判断、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集体活动,在人际交往中进一步地合作交流,实现观点、行为的交融、碰撞和整合。当然,这些并不都是随意、随机的,而是在事先设定的目标程序的指导下,有组织和有方向的交互。人际交互中,作为班级活动的主要的设计组织者,班主任的角色十分重要,不仅应该是交互活动的参与者,还应该承担起组织引导之责,让交互活动在平稳、理性、协调的状态下有序进行。

(三)一定要突出活动的实践性

学科教学,这是一种以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手段,活动教育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是活动教育的另一个性特征。班级活动,既要重视实践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还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实践、投入实践、升华实践,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增强自身的能力。

班级活动本身可以是实践活动。在设计组织班级活动之时,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转化到行动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让学科教学与班级活动得到互补、彼此渗透。比如,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生活中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之后,班主任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了解一个行业的工作,然后在班级上进行集体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各行各业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班级实践活动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容,也可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必须掌握的一些实践本领,如自救策略、生活自理、交往技巧等等,这些都可作为班级实践活动的内容。

班级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的实践。虽然有些班级活动是“务虚”的,但其“虚”是为“实”服务的,这样就可以起到指导和提升实践的作用。比如,某班的学生某段时间热衷互送生日礼物,且攀比之风日渐严重。在此情况下,既可以开展集体的生日活动,还可用直接实践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节俭朴素地过生日,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引导其认识友情的真正价值。后一种形式看起来是“务虚”的,但是认识明确了,行动也就有了依据,这种“务虚”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放性的原则

班级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具有自己的组织结构、组织关系、组织目标、组织运行机制等等,是个相对独立自足的教育组织、社会组织。但是独立自足并不等于是封闭自守,班级还要与外在的社会环境发生无数的联系,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作为班级建设、学生教育的基本手段,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基础上,班级活动更应该面向生活和社会、面向未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生活自主性、自我发展力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面向生活开放的意义

面向生活开放,就意味着班级活动要全面观照学生们的生活领域,让其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生活、把握生活、享受生活。中小学生的生活领域,主要包括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集体生活这几个部分,班级活动应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入和介入学生的生活,帮助其提升个人生活的品质,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融入和谐的家庭生活。

(一)提升个人生活的品质

中小学生中的大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且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因为学习负担十分地重,没有时间处理自己的生活琐事,从而导致了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并影响到了他们目前、将来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在班级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自理能力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都来讲生活常识”、“小小厨艺大比拼”、“争当健康小卫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会学生们日常生活的知识、方法、技巧,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追求外,人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班级活动在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精神素养,提升个人生活的质量品位。在班级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读书、艺术鉴赏、创作、礼仪培训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调适、舒展身心,创造和享受精神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二)参与集体生活

集体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在集体中,学生的精神有了依托,情感有了交流,心灵有了归宿,归属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在集体中,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起进步。班级活动要引导学生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在集体的肥沃土壤中实现自我成长。

班级是每个学生学习成长的集体,在校期间,他们时时生活在班级之中。班集体建设是班级活动的基本职能之一,班级活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集体意识,激发学生的集体自豪感、荣誉感,让学生产生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自觉地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去。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班级活动中的集体主义教育不宜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可通过征集班训班徽、组织文体活动、美化班级环境、争创优秀班级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集体认同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当然,班级活动的本身就是集体生活的一种,也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融入于其中。因此,班级活动要契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学生最关心的主题内容,采用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

(三)融入和谐的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港湾,稳定和谐的家庭生活,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形成。班级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园中的集体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家庭生活,进而实现家校合作的现状,给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可以开展“我爱我家”主题班会,让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讲述家庭故事之时,感受家的温馨美好;组织家庭运动会,让父母和子女在相互配合中深化彼此的情感、达成一定的默契;针对当前独生子女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孝敬长辈的这一现象,开展“我当一天家”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持家的艰辛,进而对父母产生由衷的敬意;针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叛逆心理,难以和父母沟通的现象,可以开展亲子交流的活动,组织家长与学生坦诚各自的心声,倾吐各自的苦衷,进而填补代沟、消弭隔阂,实现父母与子女的互动……

一定要面向社会开放

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社会人。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个实践过程,学生不可能在封闭的条件下,凭借着说教误导就可以去实现。如果要促进人的社会化成长,班级活动就必须要主动地向社会开放,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素养。

(一)真正地认识社会现象

在班级内,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角色,同时也会把自己的社会生活背景带进班级中,使得班级也带有社会组织的特点,成为社会的缩影。客观地来讲,班级中既有美好的社会现象(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帮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和互助等),也有些社会不好之面的投影(如教师收受学生家长的礼物、学生仇视和贬低教师、学生间存在歧视现象等等)。班主任要在班级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去关注班级中存在的这些不良现象,不掩饰,不夸大,帮助学生在认识辨别的基础上寻找妥善处理和对待这些现象的办法。

除了关注班级中存在的社会现象外,班级活动还要适时、适度、适量地把班级外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现象引入进来,引导学生们一起进行分析讨论,甚至是辩论,在认知层面上缩小同社会间的差距,在行为层面上学会分析甄别、应对各种社会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社会素养。

(二)参加到社会活动中去

面向社会开放的班级活动,不仅要把社会生活“引进来”,且还要带领学生们“走出去”,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更深入地参加到社会活动中去,在行动中提升自己的社会素养。

如今,大多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劳动基地、德育基地等等,这些就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向社会的窗口。虽然窗口不能让学生因此就迈入社会。但是,至少可以让学生由此尝试性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开阔自己的眼界,深化自己的认知。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把学生带到这些基地中去,开展“和孤儿一起过‘六一’”、“一日采摘”、“我是小小环卫工”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品尝到生活的甘苦,体味到助人的快乐,加深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另一个领域就是社区。学生大多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比较熟悉了解,比较有感情,组织开展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会易于接受,更有利于活动的持续有效地开展。因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不一定是居住在一个社区中的,因此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不宜采用整个班级集体活动的形式。在实践中,班主任可让同一社区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小组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自的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应适时地开展些全班性的交流总结活动,让各个小组相互交流社区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恰当的指导,以便于活动的持续、有效、深入地开展。

面向未来开放

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诚如一位校长说的:“孩子们的手里攥着未来:个人的未来、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教育要立足现实,就要着眼于当下,追求教育的可行性,但是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人类的未来,追求教育的可能性。这里讲的班级活动要面向未来开放,主要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通过塑造学生的美好未来来实现教育对于人类的担当任务。

(一)引导学生要自我发展

发展自我,就是必须要学会终身学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班级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时代发展的快速化进程,认识知识更新的异常迅速性,增强个人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技巧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

发展自我,还必须学会生涯规划。未经规划的人生,就是缺乏方向感的人生,很容易随波逐流、见异思迁,难以发掘人的潜能,成就人的完满人生。班级活动,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为自己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的班级活动中,要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通过榜样教育的作用,启蒙学生自我成就的意识。在初中阶段的班级活动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启发他们有意识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人生的目标。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的班级活动,应该引导他们了解职业选择和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确定学习、就业的大体方向,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这里说的开发学生的潜能,讲的是在班级活动中,要注意发现并发挥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间,一些学生平时没被看出来的特长,此时就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和展现。这就需要班主任有敏锐的眼光,随时观察发现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势智能,把其由潜在的状态开发出来后,使其发展成为学生的特长。当然,班主任自己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难以观察到班级里所有学生的优点,这时,就可以组织专门的班级活动,发动学生“表扬和自我表扬”,挖掘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一位班主任曾经开展过这样的班级活动:

“写出每个人熟悉的本班的10位同学的优点,且每个人的优点不少于50个字。”这是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当时,他们都感到莫名其妙,但是,看到我认真的表情,他们也就认真地开始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