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博学多才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2598900000003

第3章 立志求学(1)

驼背翁捕蝉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段日子,他带领学生们去楚国采风以搜集楚国的民歌。一次,他们刚从一片树林中走出来,忽然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孔子惊讶地看到这个老翁手里拿着一个竹竿,而不是爬上树去捉。孔子决定停下来看看这个老翁是怎么抓住蝉的,于是车辆就停了下来。这时,只见老者把竹竿往树枝上一搭,还没眨眼的工夫就把一只蝉粘到竹竿上了,老翁把蝉取下来丢到竹篓里后,又一甩竹竿,”啪“的一声另外一只蝉又被粘住了。他就这样快速地用竹竿甩来甩去,每次收回来的竹竿都不是空的。老翁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学捕蝉首先要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手里伸出去,要像静止的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手到擒拿,得心应手吗?“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议论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我们大家无论做什么事,研究什么学问,也要做到一心一意,立下志向,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才会学有所成,才会让技艺出神入化啊!“告诉孩子故事中的驼背老翁,捕蝉的技艺高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们感到可惊可叹。他的高超技艺不是凭空得来的,也不是靠什么”诀窍“,而是他平时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的结果。在学习中,我们有很多人不能吃苦,一遇到点难题不是冲上去解决它,而是马上后退,去逃避困难。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无法解决的事情,无论做任何事都是一样,唯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才有达到成功的机会。而投机取巧,见异思迁,三心二意是办不成什么事情的。就算是做了也绝对不会做得完整、漂亮。

孟夫子论学

孟子对齐王做事没有耐性,容易轻信人言,动不动就改变自己主意的做法很是不满。有一次他来到齐王的宫殿,齐王问他有什么事情,孟子便不客气地对他说:”大王也太不明智了,做事情的时候,为什么总是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呢?这样子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很容易耽误事的。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又有些奸臣来哄骗你,你又会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大王你会下棋吧,我就给你讲个下棋的故事。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如果你不专心致志、用心去学也同样学不好,也是赢不了别人的。

”从前,有个名叫弈秋的人,他的棋艺水平闻名全国。每隔两年,弈秋大师都招收两名徒弟,这一次,他的徒弟是两个年轻小伙子,一个叫东木,一个叫西木。

“弈秋讲棋有个习惯,总是闭着眼睛讲解,用手摸着棋子出招儿,并不监督徒弟们学习的态度,全凭他们的自觉来掌握棋艺。所以,他的弟子们有时候做一些小动作奕秋也看不到,也不去管。在他看来,真正喜欢学棋的人一定会专心学习的,而不喜欢棋艺的人就算是逼着他去学习也不会有好成绩的。

”开始时,东木和西木都能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有时,两个人还时不时打断弈秋的讲解,提出各种疑问。晚上回到住宿的地方,两人往往兴致未尽,在院子里互相继续切磋棋艺,两个人的水平不相上下,都进步很快。

“一年后,东木和西木回家看望父母。经过一片林子时,他们恰好看到一个英俊的猎人,拉弓搭箭,一下子射落一只正在高飞的老鹰。这情景深深地吸引了西木,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他觉得猎人能用弓箭射下老鹰真是太了不起了,要是自己也能有那样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技艺该多好啊”等他俩再次回到老师身边,东木和西木学棋的态度有所不同了。东木学棋的兴致越来越浓,西木却感到整天学棋太枯燥了。东木听老师讲解棋谱时,专心致志,用心去领会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西木呢,他对猎鸟更感兴趣,总惦记着,老鹰是不是正在天上飞呢。有时,他还似乎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鹰的叫声,眼前不时浮现猎人射鹰的英姿,忽然,那个猎人的脸又变成了自己。

“又一年过去了,东木和西木学艺期满。弈秋让两位徒弟对弈,以检验他们的棋艺。结果呢,当然是东木棋艺高出一筹,把西木’杀‘得落花流水。在这一年之中,西木天天还是总想着猎鹰,当然什么都没学进去,棋艺全部都荒废掉了。

”弈秋大师看完两位徒弟的棋局,感慨地说:’初学时,我闭目教棋时听你们两人的问答,我认为你们同样地聪明;后来,我闭目教棋时只听到东木一个人的问答,西木的心已经飞走了,所以我明白了:东木才是我真正的徒弟。‘“这两个徒弟都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习,然而这两个人的成绩却差得很远。一个棋艺很高,一个却没多大进展。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齐王听了孟子的故事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便专心处理国家大事,并且研究学问时也用心多了,因为有了知识,也就不像以前那样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了,后来,把齐国治理得很好。

告诉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论有多好的愿望与追求,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去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奋斗,不能专注地完成这个目标,做起事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有点成绩就骄傲起来,就想放下手中学习的东西去学别的,结果到头来一事无成,什么都没学好。所以,与其一曝十寒,倒不如集中精力认真研究一种学问,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薛谭学歌终有成

战国时候,秦国有一位著名的歌唱家,他的名字叫秦青。他不仅有很高的演唱艺术水平,还热心培养青年人。在他所教的学生中,有个叫薛谭的年轻人,他音乐素质高,学习进步也快,秦青很耐心地教他怎样去练音,怎样在唱歌的时候投入感情等等,还常常表扬他,还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才能。渐渐地,薛谭以为自己把老师的本领都学会了,开始骄傲起来,并且认为跟着老师也没有什么好学的了。于是,他就编造理由,要求离开秦青回家。开始,秦青有点儿吃惊,可是他仔细想了想,明白了薛谭离开的原因。于是,他对薛谭说:“好吧,老师答应你,什么时候走,请一定跟老师说一声,我要亲自为你送行。”

到了薛谭回家的那天,秦青亲自送他出城,并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举行了一场告别演出。只见秦青席地而坐,打着节拍,唱起一曲悲伤的送行歌,表示对薛谭辞学回家的惋惜。他的歌声,发自肺腑,使在场的所有弟子们感动得泪落连珠;那歌声,传遍原野,使林木振动得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那歌声,直上云霄,连天空中飘动的云朵似乎也在驻足而听。

薛谭听着老师的歌声,看着眼前的情景,不由得想起了老师曾经给他们讲过的韩娥的故事:“过去韩国有个叫娥的人,到东边的齐国去,路上没有了饭吃,经过齐国的雍门时,在那里卖唱乞讨食物。后来,她离开了雍门,但是她唱歌的余音还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天三夜也不消失,当地的人还以为她没有走呢。后来她住客栈时,客栈的人侮辱她。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街上的男女老幼都为此而悲伤愁苦,面对面流泪,三天都茶饭不思。街上的人赶紧去把她追回来。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于是整个街上的男女老幼欢喜跳跃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才的悲伤情绪。街上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恋恋不舍地把她送走。所以雍门那里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的歌唱技艺啊。”

原来,薛谭并不相信天下会有这么高超的演唱艺术,如今听了老师的演唱,才明白了自己学艺不精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想到这里,薛谭内心非常地惭愧。他忙向老师道歉,并且恭恭敬敬地对秦青说:“老师,您唱得太好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我不能走,我要跟老师学习一辈子。请老师原谅我。让我在您身边继续深造吧!”

从此,薛谭安下心来,勤奋学习,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由于知错能改,他终于成了一名优秀的歌手。

告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人只学习到皮毛却以为自己已掌握老师的全部知识而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这种人的半吊子的功夫是撑不久的。薛谭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恳求老师让他继续学习,这就是一种可贵的求真求知的精神,是大家都应该学习的。哲人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儿东西,必须从谦虚的态度开始。刚有所成就就开始翘尾巴,半途而废,就不可能有长进,更不会取得大的成就。

熟能生巧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是远近闻名的高手。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以为自己天下第一。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很多人都闻得他的大名,纷纷围到他身边观看。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陈康肃心中十分得意,可是他看到为他喝彩的人群中还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只是用斜眼瞅着,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怎么能用小看人的眼光看我呢?”

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你射箭的功夫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得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你敢和我来比试比试吗?”

老头儿也不急,也不恼,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

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只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钱孔中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众人惊诧极了。在人们一片惊叹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终于明白了学艺的道理,他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后继续发奋图强,苦练技艺,射技更高深了。

告诉孩子学习中是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事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练习、实践,克服困难坚持下来,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做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你是个多聪明的人,如果想要得到高超的技术,就必须勤练习,故事中老翁一句“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得多了,手熟而已”却是他用功一生的经验智慧。卖油翁一语惊醒梦中人,告诫我们,在学习和做事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取得一点成就就骄傲自满,不知道天高地厚。只有多勤奋努力,才能真正掌握工作的全部内容与真谛,才可能达到自己所想达到的最高境界。

孟母断织喻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知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

孟子小时候,模仿能力特别强,一开始,孟子的家与一个做棺材的人家做邻居,来到邻居家来买棺材的人大都心情悲痛,等到出殡那一天,就一路啼哭着去坟场,孟子看见别人哭丧,他就学人家哭丧;孟母看见了,心里很生气,她说我的儿子不能和这样的人做邻居,于是就搬走了。这次他们和一家生意人做邻居。孟子听到邻居做买卖的吆喝,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他也学人家吆喝。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教育他成才,又一次搬家,后来搬到了一个学校旁边,孟子看见人家读书,他也跟着人家读书。母亲看见他跟着人家读书,非常高兴,于是就把他送去读书。孟子刚开始上学时非常用心,字写得一笔一画,很是工整。这下孟母就放心了,住下来就不走了。可是,没过多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自由快活。于是,他逃学了,不上课的时候他经常到山坡上的树林中去玩耍,真是开心极了,觉得玩耍是最快乐的事。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儿呀,今天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看着母亲那关切的目光,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感到实在对不起母亲,就低着头小声地说:“我到山上去玩了,今天没去上学。”妈妈一听,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说着,妈妈拿起一把剪刀,一下子把正在织却还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边剪边接着说道:“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一样,还有什么用处!一个人只有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你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肯定会一事无成!”

小孟轲看着母亲,看着这剪断的布,悔恨交加,他哭着说:“妈妈,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贪玩儿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告诉孩子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令后人景仰万分的大学者,不能不说是他自己主观勤奋努力的结果,一个人如果不勤学,不苦读,纵使有非常高的天赋和过人的才华,也一定会被白白浪费掉,最后一事无成。人们的少年时光是短暂而又美好的,我们不珍惜它,它就会悄悄溜走,只给你留下一个“悔恨”的背影,这样的人是不会成才的,给自己一个远大的目标,一个警醒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成功。

凿壁偷光博学有成

古时候,有个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勤奋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