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博学多才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2598900000004

第4章 立志求学(2)

可是匡衡的家里很穷啊,他根本没有条件去学堂读书,甚至为了帮助父母维持家里的生活,他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儿,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可是让他感到头疼的是,家里实在太穷了,连买蜡烛的钱都没有!所以,虽然晚上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由于没有照明设施,天一黑,就根本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些被浪费掉的时间,内心也更加痛苦。匡衡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想了好久,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可是这个邻居是个势力眼,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一到晚上,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没过多长时间,他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还钻研了个透。有时候,一本书被他翻来覆去地读了很多遍,可是,书总有研究透的一天,匡衡知道家里这些书已经对他没有太大帮助了的时候,他丧气极了,可是又不知道哪里有更多的书。

匡衡读完自己手头上能找到的所有书后,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他多么想继续学习,再读多一点的书,得到更多的知识啊!可是,究竟到哪里才有不花钱的书可以看呢有一天,匡衡打听到附近有个大户人家,主人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儿不取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非常惊讶,问匡衡都读过些什么,匡衡谦虚地说自己并没有读过许多书,因为家里太穷了。后来主人又和匡衡讨论起来,发现匡衡才思敏捷,知识渊博,还很有远见,可见这是一个博学多才而又勤学好问的优秀青年。终于,主人被他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匡衡就在这里边读书边干活,主人家藏书很丰富,匡衡到了这里,就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再也不想出来了。

匡衡就是凭着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学者。而他小时候刻苦读书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发向上,勤奋学习。

告诉孩子匡衡家里穷,可是他宁可凿壁偷光也不放弃学习,这是多么令人赞叹的学习精神啊。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可比匡衡强多多了,可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意志顽强地读书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生活太安逸了,缺少了奋进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不能出类拔萃的原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才,只是缺少学习的精神罢了。如果珍惜现在的生活条件,努力学习的话,我们该取得多么大的成功啊!

囊萤映雪刻苦读书

晋代的时候,有个叫车胤的读书人,从小特别喜欢读书。可是他家庭条件太差了,连吃饭都很成问题,哪里还有什么条件去供他读书呢?为了维持温饱,他和匡衡一样,虽然年纪小,可是在白天也得出去做工,忙得团团转,挣钱补贴家用,根本没有机会找个空子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背诵诗文,可问题是家里哪里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啊?车胤每次都乘着天将黑时那点亮光,拼命地读一会儿书,因为等天完全黑下来可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他背着背着,想起读这篇文章时还有一些地方不太明白,就想再读读其他文章比较一下,于是就一咕噜从地上起来,掀开书一看,天啊!什么都看不清楚!他沮丧极了,低着脑袋坐下来了,忽然间,他发现头顶有些亮光,他惊喜地抬起头,看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的夜空中显得那么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高兴地跑回屋去,让妈妈给他用白色的绢缝了一只口袋。口袋缝好了,他马上就拿着袋子跑掉了。妈妈喊着问他:“这么晚了,你要干什么去啊?”车胤顾不上回答,一眨眼的工夫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原来他是跑到树林里,干什么?捉萤火虫啊!他妈妈不放心,叫他爸爸跟过来看看儿子在干什么,爸爸看见他捉萤火虫,还往袋子里装,就问他说:“儿啊,你捉那么多萤火虫干什么呀?”他边捉边说:“我要让萤火虫帮我照明哩!”父亲听了他的话,觉得有点儿道理,就过来一起帮他捉。过了一会儿,口袋里已放进了几十只萤火虫,白色的口袋发出微弱的光芒,他把袋口扎住,找到一个树枝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也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捉一些来当做灯用。就这样,车胤借助这天然的“灯光”,读了好多好多的书,由于他聪明好学,后来终于取得了成功。

晋代还有个叫孙康的读书人,家里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可是他觉得这样让时间白白跑掉,实在是太可惜了。

冬天的一个夜晚,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屋里比平时亮了许多,顺着光线的方向,他把头转向窗户,发现光线原来是从窗外溜进来的。他心里高兴极了,心想难得今天晚上的月亮这么亮,如果不起来读点书的话岂不是白白浪费掉了?想到这里,他赶忙从床上爬起来,趴在窗户上往外一望,呀,原来不是什么月光,而是外面下了厚厚的一层大雪!洁白的雪地反射着幽幽的光芒,把世界映得亮堂堂的。他想,这么好的光线我为什么不利用它来看书呢?想到这里,他白天劳动的疲倦顿时全都消失了。他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果然,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可要亮多了。孙康立即打开书,果然字迹清晰可见。他不顾寒冷,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也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发现,手脚冻僵了,就搓搓手指,跑一跑步。然后又专心致志地读书。就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就过去了。虽然雪地里很冷,可是能借助雪地的光亮读书却让孙康兴奋得不得了,心里像点了个暖融融的小火炉。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告诉孩子车胤和孙康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条件能用来学习,读书,但是他们却热爱学习,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创造条件学习,虽然说他们读书过程很艰苦,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发自内心的热诚和对读书、对知识的无限渴望让他们成为了大学问家。今天的我们生活得很幸福,能够有太多太多的学习机会了,可是为什么不去珍惜呢?为什么还偏要去荒废学业呢?车胤、孙康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可贵的,让我们把这种精神化为自己的力量吧!

闻鸡起舞祖逖成大将

祖逖是东晋时期人,他出生在范阳郡遒县的一个官宦家庭。青年时代,他经历了晋朝宗室因争夺权位而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感受到了这场叛乱给晋朝和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亲眼目睹了匈奴和羯族南下进兵、生灵涂炭的现实,心中暗自立下誓言要学好一身本领,报效国家。

公元289年,祖逖24岁。当时他和一个要好的朋友刘琨一起在司州做主管文书簿籍的小官。刘琨也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目睹国家的危难,百姓的痛苦,同样也是很着急。二人见面之后,因为都有远大的志向,所以说话十分投机。每天晚上,两人同住一个房间,在一起议论国事,并相互勉励,抓紧一切时间,苦练本领,让自己早日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一个寒冷的夜晚,刺骨的北风发出尖啸,扑打着半旧的窗纸。祖逖忧虑着国家的动荡局势,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望着窗外,天上挂着一个碧玉盘似的月亮,皎洁的月光洒在屋里,美丽极了。正在他看得出神时,突然一阵“喔喔”的鸡啼划破了宁静的夜空,祖逖像想到什么似的猛地披衣起身,推推正在沉睡的刘琨喊道:“刘琨,刘琨,你听,鸡都叫了!”

刘琨翻了个身,揉了揉模糊的眼睛,嘟囔道:“该死的公鸡,怎么半夜就叫起来了?”

在当时,半夜鸡叫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祖逖却不以为然地说:“别信那个。半夜鸡叫没有什么不好,它是在提醒我们别睡过了头,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你听听,这鸡叫的声音多么激越昂扬啊,那是在叫人们赶快起来学习,发愤图强呀。快起来舞剑去吧!”

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穿起衣服,拿起宝剑,来到屋外空旷的草地上,迎着刺骨的寒风,在如水的月光下奋力起舞。准备练好本领,将来好为国效力。

就这样,不论严寒酷暑,风雪雨霜,两人每天都把剑放在枕头底下,一听鸡叫就立即翻身下床,勤学苦练,时光冉冉过去,这两人都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不久,匈奴贵族刘渊、刘聪进攻北方,攻下了洛阳,祖逖一家也跟随晋元帝来到江南地区,这时的晋朝就被称为东晋。后来,为了抵抗北方的强敌,祖逖担任了晋朝将军,在国家危难之际指挥着东晋军队渡江北伐,收复中原,建立了赫赫战功;刘琨也担任了大将军,长期坚守并州,招抚流亡,有力地打击了前来进犯的敌人。

告诉孩子闻鸡起舞的故事是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有刻苦的精神,要珍惜时间,不学有所成就决不罢休。另外,还要有一个支持自己勤学苦练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只有这样,才会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奋斗过程中才不会被困难吓倒,才会品尝到苦中的乐趣所在。

李密牛角挂书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被打得大败。一百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2700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句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为这个对隋炀帝早就有所不满,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以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青力壮的民夫、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青人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夫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看怎么样?”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