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2603600000007

第7章 趁火打劫

原文

敌之害①大,就势②最利③,刚决④柔也。

注释

①害:危险的境地。

②势:时机。

③利:利益。

④决:冲开、去掉。这里引申为摒弃、战胜。

释义

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情况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取得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攻打敌人从而获得胜利。

典故

战国时期,为了限制秦国的扩张,魏、韩、齐、楚、燕、赵等六国经常联合抗秦,这种联合,历史上称为合纵。此时魏国与韩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惠王见机会难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为借口击败另一方。策士陈轸对秦惠王说:"魏韩两国战争不久,次数不太多,主力均未伤,秦如出兵,两国一定联合抗秦,则秦无异引火烧身。而假如等他们两败俱伤,秦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降服韩、魏两国。"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没有急于出兵。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魏、韩两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双方的战争上,早就忘记了身后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后来,秦惠王出兵征伐韩、魏两国,一举就征服了他们,秦国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治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上。多尔衮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以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军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希望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衮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尔衮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衮志得意满地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满清占领中原的基础。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之,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这则按语把"趁火打劫"之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敌方的困难、麻烦。敌方的困难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忧;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内忧,就占他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快兼并他。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战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是"趁火打劫"之计的形象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