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2635000000002

第2章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调处世成圣者(1)

有道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都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

低调做人,俯下身子处世,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低调的人,呈现的是一种王者的风范、圣者的气度。

避免高调,高调容易招来祸患

为人高调,会使自己遭受非议和攻击;低头做人,便不会轻易碰壁。低调,可以在险境中保全自身。

聒噪的蝉一到夏天就叫个不停,让人觉得很烦;而报晓的公鸡只在清晨叫上几声,人们却称赞公鸡勤快。

高调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做的时候就喜欢信誓旦旦,说自己无所不能,这个我熟悉,那个我精通,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最后事情没有做成,往往受到奚落。而低调的人一开始就办事低调,如果事情没有做成,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许诺什么。如果事情做成了,大家就更觉得这个人可信沉稳。而高调的人即使事情做成了,大家也觉得这个人有那么多关系,做成这件事情是应该的,不会给他太多的褒扬和认同。

历史上那些被杀的权臣、忠臣,为人可以说不是太高调,但是由于他们的赫赫战功,使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十分引人注目,因此不自觉地成了高调的人,甚至有的人都只知道这个人,而忘记了君王。让大家只尊崇这个人,而忘记尊崇君王,君王自然要杀了这个人。

所以,为人不要刻意高调,否则容易招来祸患。一旦在别人的很大关注下成了十分高调的人,那么就要学会及时地退出公众的视线,而且此时不要发表什么评论,因为已经十分高调了,再发评论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盛极必衰。

很多人认为自己并不高调,不会招来祸患,但是高调不高调并不是个人的主观表现,而是他人对你的印象。如果一个人十分低调,结果所有的人都关注了这一点,纷纷议论说这个人真是低调,那么这个人就变得高调起来,同样会招来祸患。总之,做人要低调,如果发现自己变得十分高调,不论是怎么变成的,都要及时地功成身退。

人要学会避免高调,不仅为了得到更多朋友,也为了保全自己。低调做人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能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权力争夺之中。低调的人还给别人沉稳可信的印象,一些好的机会自然会朝他涌过来。

高调过头,则难为世容

俗话说:树大招风。过于高调的人,难免会让一些人看不顺眼,这就等于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敌人,会无端生出许多麻烦。

姜太公立下大功,周王把齐国封给了他。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与诸侯交往。太公命人去召他为国效力,连去了三次,华士都拒绝了,太公便叫人杀了他。周王问姜太公:“华士是齐国的杰出人物,你怎么能杀了他呢?”太公说:“这个人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往,难道我还能希望他向我称臣,并且和我友好交往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是可以放弃的人,也是自我放纵的人。如果不杀这种人,反而纵容他,那么全国的民众都会仿效他,谁还会知道君王是谁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门人三盈三虚,都是受少正卯的蛊惑。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诛杀了少正卯。子贡对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却杀了他,先生不觉得有些不妥吗?”孔子说:“没有什么不妥的,人有五恶,只要占其一,君子就要诛杀之,而少正卯却是五恶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杀。”

华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杀了这两个人并没有掩盖他们自己的光辉,反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被后人称赞为做事有魄力。而华士和少正卯两个人却逐渐被人遗忘,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

做人不要高调。如果为人高调,又和别人私人关系较好,或许别人会在一段时间内纵容你,但心中已不愉快了,你迟早会招来祸患。如果为人高调,又喜欢标新立异,自诩不和别人“同流合污”,那么肯定也不能和别人相处长久,而且过得不愉快。

为人高调很难找到朋友。虽然大多数人喜欢和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们不喜欢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二者并不矛盾。比自己聪明优秀是自己由衷钦佩的,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其实是并不心悦诚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说,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现得比别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敌人,你尽可能地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些。为人高调的人是表现得比别人聪明的人,是很难交到很多朋友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学会低调,要适当地降低自我标准,不要事事与人争。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大环境里,不争者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嘉许和认可。

有时候,激烈的争论,可能会使人一时丧失理智,甚至大动干戈。到了这一步,好朋友做不成了,有时候还会成为终生的敌人。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的人,不是临阵畏缩,而是用一种更为高明的方式化解纷争,使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当年,华盛顿还是一名上校。他率领部队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那里正在选举弗吉尼亚议会的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在关于选举的某一具体问题上,华盛顿与佩思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情绪激动的华盛顿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佩思被激怒了,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马上冲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司令官报仇。

就在部下马上要动手的时候,华盛顿阻止了部下的冲动,并命令他们回到营地。

第二天一清早,华盛顿给了佩思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来。佩思知道华盛顿要报昨天的一拳之仇,他带着准备决斗的心情,准时来到了约定地点。不过令他惊讶的是,他看到华盛顿手中拿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华盛顿站起来迎接他,并笑着向他伸出手。“佩思先生,”华盛顿说,“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佩思为华盛顿的胸怀所感动,从此,他成为华盛顿最有力的支持者。

有的时候,放弃争斗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有着更高的行为准则。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凭借“完璧归赵”的壮举而受到赵王的封赏,并被封为赵国丞相。武将廉颇听说后怒气冲冲,因为他认为自己连年征战,立过无数的功劳,而如今蔺相如仅仅凭借口舌之争就做了比自己还大的官,心中难免不平衡。

有一天,他得到消息说,蔺相如出门赴宴,街上的百姓都夹道欢呼,十分威风。于是,廉颇就想拦住蔺相如的道路,好好羞辱他一番。想到这里,廉颇就带领家丁来到大街上,让手下们把路都封住了。蔺相如说:“这是老将故意拦路,我们不要和他争斗,绕路走就是了。”

没想到,廉颇又追了过来,并且让手下们出口不逊,故意要激怒蔺相如。蔺相如依然不与他争,罢宴回府,廉颇这时候很是得意。

不久,这件事就传遍了大街小巷。百姓们都说丞相雅量,纷纷称赞。大夫虞卿也知道了,并将此事告诉赵王。赵王听后急忙让虞卿去调解,务必要让两人和好,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虞大夫先来到蔺相如府,说:“大王听说廉颇最近得罪了丞相,多蒙丞相宽宏大量,大王让我特来问候。”蔺相如说:“我不争,是因为我为国家着想。别的国家知道廉颇武功高强,所以不敢来进犯。如果我们同室操戈,那么强大的秦国一定会趁虚而入。我蔺相如若是哪里得罪了廉颇老将军,我情愿赔礼谢罪。”虞大夫点头称赞。

虞大夫又到廉颇家。虞大夫说:“我久仰老将军知兵善战,威震四海。这国家有你和蔺相如一定会强大昌盛的!”

廉颇听后,很生气:“蔺相如算什么人?敢和我相提并论!赵国安危只有我一人独撑,他怎能保国安邦?赵国有我一天,我就叫他做不成丞相!”

虞大夫说:“你和秦王谁更厉害?他连秦王都不害怕,怎会怕你?因为他知道如果你俩不和,秦国一定会举兵进犯,到时候必定闹得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呢!”

廉颇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做事太骄横,于是负荆请罪,向蔺相如表示歉意,结果留下一段“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不争,是一种宽广的胸襟;不争,是一种宏大的气魄;不争,是一种优雅的姿态。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对此,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

欲要抬头先低头,唯埋头方能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