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整河山(1950-195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2635700000016

第16章 1952年(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的关于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法规。1952年2月22日政务院第125次会议通过,同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8次会议批准,9日公布施行。分总则、自治区、自治机关、自治权利、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原则及附则,共7章40条。《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共同纲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现阶段团结奋斗的总道路,各民族自治区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须遵循此总道路前进。各民族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法令所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治权限,得制定本自治区单行法规。各民族自治区的内部改革,依照各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在国家统一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建设计划之下,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自由发展本自治区的地方经济事业。在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下,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依据中央和上级人民政府关于自治区的财政权限的划分,管理本自治区的财政。各民族自治区和自治机关采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采取必要的和适当的办法,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艺术和卫生事业。采取适当办法,培养热爱祖国的、与当地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民族干部。按照国家统一的军事制度,组织本自治区的公安部队和民兵。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须保障自治区的一切人民,不问民族成分如何,均享有《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并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对有关自治区内其他民族的特殊问题,须与各该民族代表充分协商,要教育和引导自治区内人民与全国各民族实行团结互助、爱护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

粉碎美国的细菌战

美国侵略者在侵朝战争期间,不顾国际公法,于1952年1月28日在朝鲜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细菌战之后,又自2月29日起至3月5日止,先后以军用飞机68批、448架次侵入中国东北领空,在抚顺、新民、安东、宽甸、临江等地撒布大量传播细菌的昆虫,并对临江、长甸河口地区进行扫射,妄图在中朝军队的前线与后方造成疫区,削弱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防御力量。美军实施细菌战的范围从前线到后方遍及朝鲜北半部的7个道、44个郡以及我国东北一些地区;采用的主要手段是以飞机投撤和火炮投撒带菌的生物(苍蝇、鼠、兔之类)以及杂物等,病菌多达10余种。除主要毒害人员以外,还毒害畜类和植物。对美军这一罪恶行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于3月8日发表声明,严重抗议美国政府使用细菌武器屠杀中国人民、侵犯中国领空。声明说:美国政府为了要达到其扩大朝鲜战争、破坏远东和世界和平的目的,不仅在朝鲜对和平人民及朝中人民武装力量,使用了国际公约和人类道德所绝对禁止的细菌武器,甚至还扩大这种罪行,对中国东北的和平人民,也使用这一非法的细菌武器,来进行野蛮的挑衅。对于美国政府这种公然破坏国际公约,违反人道的残暴行为,中国人民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中国政府宣布:凡属侵入中国领空、使用细菌武器的美国空军人员,一经俘获,即行作为战争罪犯处理。所有因侵犯中国领空、使用细菌武器、并滥施轰炸扫射、虐杀中国人民而招致的一切后果,应由美国政府担负全部责任。同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人民政协无党派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联合发表《对于美国帝国主义进行细菌战的抗议》。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会、中国红十字会、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都分别发表声明和谈话,抗议美军的暴行。全国各地也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抗议活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严惩滥炸我东北和撒布细菌的美国凶手》的社论。

在向全世界揭露和控诉美帝国主义实施细菌战罪行的同时,在国内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旨在反对美国细菌战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各种方法进行预防和灭菌。美国发动这场细菌战不但未能达到目的,反而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他们的狰狞面目和虚弱本质。

荆江分洪工程完工

荆江分洪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继治淮工程后的又一巨大水利工程,于1952年4月5日全面动工。同年6月20日胜利完工。

长江水灾主要发生在中下游。从湖北省枝城到湖南省城陵矶(岳阳北),又称荆江,长420公里,江面狭窄,泥沙淤积,水流不畅。北岸从江陵县枣林岗到监利县麻布拐有一段长达133公里的大堤,即荆江大堤。这是长江全线最薄弱最危险地带,堤身高出地面十数米,每到汛期,洪峰逼临,险情四伏。如一旦江堤溃决,将使江汉平原变成一片汪洋,300万人、800万亩良田将全部被淹。而且长江还有改道的危险,长江航运将完全陷于瘫痪,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障两湖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长江航运畅通,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加固荆江大堤和在南岸开辟分洪区是十分必要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治理长江,消除水患极为重视。经过调查研究,决定首先整治荆江。

11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派出水利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荆江进行了勘察、钻探和测量,并对部分堤坝有计划地作了培修,加固长江东北岸133公里的荆江大堤。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了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并在汛前完成的决定,同时组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委员会。荆江分洪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荆江大堤加固工程,加固目标是确保大堤不至溃决。(2)在荆江南岸太平口虎渡河以东,荆江南堤以西,藕池口安乡河西北,开辟一个大量分洪的地区,以便在荆江水位过高时分蓄洪水,减低水位,减缓水势流速,减轻荆江大堤的负担。为此要在荆江南岸修建一袋形分洪区围堤。(3)修建分洪区的进洪闸、节制闸、泄洪闸。(4)开挖和疏通分洪区内的沟渠和修建其他涵闸等工程多处。(5)造保护堤岸的防浪林。(6)分洪区内的移民。其中进洪闸在分洪区北面的江陵县太平口,全长1054米,闸高4米,54孔,是全国第一大闸。节制闸在分洪区南端黄山头附近,全长336米,闸高6米,32孔。分洪区周围要修筑220公里的围堤,可蓄水60亿立方米。

4月初,30万解放军和民工云集在133公里长的荆江大堤和数百公里的分洪区工地上,全面启动荆江分洪工程。与此同时,分洪区内须迁移的23万居民,已妥善迁移安置。湖北省荆州、宜昌和湖南省常德、益阳、长沙等专区、也发动数百万人民来做后勤工作,支援施工。大批器材物资从东北、太原、汉口、南京等地源源不断地向工地赶运。铁路工人在工地上铺设了轻便铁轨。为分洪工程服务的数百名医务工作人员陆续到达工地。中国人民银行和邮局也在工地上设立了分支机构。

荆江分洪工程的困难是很大的,时间紧、任务重、交通不便、技术缺乏,又加夏季雨多、江水时涨,但是参加施工的10万人民解放军和20万工人、农民、技师、干部们响应荆江分洪前线党委"用革命的精神,革命的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洪水"的号召,全力以赴地投人到施工中去。他们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好、快、省"的三大要求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不断创造着新纪录。分洪工程是以解放军为主体的,解放军指战员担任着最艰巨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他们为全体参加施工的人民树立了榜样。在工程中产生了上万名劳动模范,数百个模范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广泛开展了合理化建议运动,大家找窍门想办法,不断改善劳动组织,改进操作方法,提高技术水平,使各种工程,如铁工、钢筋、水泥、土木、石沙、船舶运输均提高了工效一倍至几倍。

在分洪工程进行过程中,全国人民特别是两湖人民给了物质与精神上全力支持。上自中央人民政府,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至许多乡村,都曾派代表团深人工地进行慰问。毛泽东派慰问团送来了亲笔题字的锦旗:"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也为工程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工程人员。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提前15天胜利完工,总计完成土方780余万,混凝土11.7万方,砌石4.7万方,修筑了130多公里的轻便铁道及90多公里的公路。荆江分洪工程建成不久,就在抗洪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54年7月下旬长江连续三次出现大洪峰,荆江大堤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先后三次开闸分洪,最大分洪量8280立方米/秒,其中一次分洪就使沙市水位迅速下降近1米,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荆江分洪不仅为两湖人民解除了荆江水患的威胁,而且为治理长江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实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2年6月中旬到9月下旬,中央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这次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逐步地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学,将工农速成中学有计划地改属各高等学校,作为预备班以便大量吸收工农成份的学生人高等学校。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又分多科性和单科性两种,它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培养各种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综合性大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师资。

这次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是以华北、华东两大行政区为重点,作较全面的调整。华北是以北京、天津为重点,调整后全区共设41所院校;华东是以上海、南京为重点,调整后全区共设54所院校。华北地区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成为综合性的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成为多科性的高等理工科学校。由原罗马教廷建于1925年的辅仁社发展起来的辅仁大学,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5月19日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调整成为新的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校名撤销。同时在北京新设立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工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北京政法学院等专门学院。华东地区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成为综合性的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工学院成为多科性高等理工科大学。同时新设立华东化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工业学院、华东体育学院等院校。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等校名撤销。东北地区的东北人民大学改为综合性大学,同时新设立东北地质学院、东北林学院、沈阳农学院等院校。中南地区的中山大学成为综合性的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校校名撤销。西南地区的重庆大学改为多科性高等理工大学,同时新设立重庆土木建筑学院、重庆化学工业学院等院校。此外西北地区新设立新疆八一农学院。

人事的调配是院系调整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个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这次调配人事的原则是:(1)师资调配应该根据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而不是因人设课;(2)根据地区和部门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适当的调剂;(3)调动中有困难者应尽可能予以照顾;(4)调整后暂时难以工作的,留校学习,薪金照发。这个人事调配原则得到广大教师的拥护。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为实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而对旧的高等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所采取的重大改革步骤,也是使我国高等教育服从祖国需要、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大措施。它具体表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这样就使我们高等学校培养某种专门人才的目的更加明确,并从制度上把它固定下来,克服了过去高等教育脱离实际、系科重复、浪费人力物力的混乱现象。但是,在院系调整中机械地搬用了前苏联的经验,不适当地撤销了一些学科,有的重点又设置过细,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

公费医疗制度的实行

公费医疗制度是对国家机关和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学和专科学校在校学生的一种免费医疗保健制度。公费医疗预防的措施,在老革命根据地,早有先例,但全国解放后,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仅在部分的地区、人员中及某些疾病范围内重点实行;工矿企业,则于1951年2月间开始重点试行劳动保险条例,以解决工人的医疗问题;同年,在陕北老根据地及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试行了公费医疗预防制;1952年初又将免费医疗预防办法,扩大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各根据地。

6月27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根据国家卫生人员力量与经济条件,决定将公费医疗预防的范围自1952年7月份起分期推广,使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享受公费医疗预防的待遇。

政务院决定公费医疗的范围扩大到大学和专科学校学生,从而,使中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全部建立起来。

公费医疗制度的具体办法主要有:公费医疗的经费由国家开支,国家实行分级分工医疗。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的门诊、住院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或住院中经医师处方的药费,均由公费医药费中拨付等。

公费医疗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卫生保健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民政府关心国家工作人员健康的一项重要的福利措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