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2643300000004

第4章 佛家智慧故事:(4)

一个僧人想考一下马祖道一禅师,就在马祖面前画了四条线,上面一道长,下面三道短,然后问:“不能说一长三短,请和尚说说看吧!”然后一脸得意的样子,等着看马祖难堪。

马祖也在地上画了一条线,然后说:“不得道长短。回答完毕。”

那僧人顿时目瞪口呆。

开悟

马祖好像是以难题反击难题,实际上他也同时回答了对方的难题。禅家要去掉分别心,长短概念也要打破,即使对方不限制条件,马祖也不会说“一长三短”。对方头脑中有牢固的长短概念,所以认为只有这个答案而已。实际上,一旦打破概念,答案就多了,比如:非长非短,长者不长短者不短,长即是短短即是长,等等。不过,比较有禅味的答案还是:不得道长短。好好琢磨一下,这句话还能当警世格言呢!

你在说啥

无难禅师年老后,选了一位继承人,名叫正受。正受开悟后,无难召他人见:“这里有一本书,代代相传,师师相授,至今已有七代了。我也依照我的领悟添进了不少观点。现在我将它交给你,以示传承之意。”

“您还是自己保存吧!”正受不接书,又解释说,“我接受的是您不立文字的禅,这才是禅的本来面目。”

“虽然如此,你也不妨留着,作为传法的一个象征。拿去吧!”

正受接过书来,将它投入火炉中。

无难见状,不禁怒吼道:“你在干啥?”

“你在说啥?”正受回吼道。

无难吃惊地望着正受,突然间,心下大悟,马上变得心平气和,静静地看着那本书变成灰烬。

开悟

佛祖说法,孔子讲学,都“述而不作”,不立文字。因为他们知道,文字最易引起后学者误解,很可能变成束缚后学者的绳索。然而,若没有他们的弟子费尽辛苦,将他们的学说整理成文字,他们的思想就无法流传久远。所以立不立文字,都有利弊,难下定论。无难执著于立文字,正受执著于不立文字,都是偏执。但最后无难大悟了,知道立不立,已不是自己管得了的事,就看后人了,不知正受看见前辈们的心血付之一炬,可曾有悟?

插花的艺术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著名英雄,在日本战国末期,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他是茶道大师千利休的好友,他总想在智慧上胜过千利休。有一年春天,丰臣秀吉在茶室的地板上放了一个大而浅的圆盘子,里面装满了水,又准备了一支红梅。然后,他将千利休请来,指着圆盘和红梅说:“请开始插花吧!”

这么大的一个盘子,只有一支梅花,如何插花?只见丰臣秀吉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他等着千利休认输。千利休盘腿静坐片刻,轻轻拿起那支红梅,在丰臣秀吉惊讶的目光注视下,将枝条上的花瓣轻轻捋下来,撒在盘子里,然后,又将枝干横搭在盘子边沿上。于是,清浅的水面上,浮动着艳丽的花瓣,与沧桑如铁的干枝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而撞击出一种清如月光、冷若冰霜的美丽。

丰臣秀吉惊呆了,他从灵魂里体验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禅意。

开悟

艺术的灵魂来自人的心灵,而不是人的手。当你懂得用心灵来做事时,你做出来的事不仅好,而且美。我们判断别人做的事好不好,只需看过程和结果美不美就可以了,无论绘画、打球,还是开机床、擦皮鞋,你能看见美,就可相信对方一定做得很好。

随遇而安

夏天里,一位小和尚指着寺院里一片行将枯死的草地,对师父说:“你看,这些小草马上就要死了,我们应该撒些草籽,不然这儿没草,太难看了。”

师父向他挥挥手说:“随时!”

许多天过去了,终于到了中秋节。这天,师父交给小和尚一包种子,让他撒到草地里。小和尚高兴地拿着种子去撒。没等他撇完,忽然间秋风四起,种子随风飘走了好多。小和尚大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种子被风吹跑。”

“没关系,吹走的大多都是空壳,种在地里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小和尚刚刚播完种,空中飞来了几只觅食的鸟,在草地上不停地啄着。

“不好了,种子要被小鸟吃光了!”小和尚急忙告诉师父。

“没关系,种子多得很,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里,天降暴雨。第二天清早,小和尚出去一看,草地已被暴雨冲得面目全非。他急忙告诉师父:“种子都被暴雨冲走了!”

师父微笑着说:“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第二年春天,草地上竟然冒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芽,就连一些没有撒种的墙角也冒着绿绿的生机。小和尚高兴得直蹦。

师父含笑点头:“随喜!”

开悟

凡事都有规律,心情再急迫,也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时机再好,也要具备相应的素质。素质再佳,也要合适的机缘。一切皆备时,自可收获喜悦。假如条件不成熟时,该怎么办呢?最佳的方法是:等待,努力,不抱怨。

割舍

金代禅师酷爱兰花,天天都要花一些时间侍弄他的“宝贝”。有一天,他外出办事,让一个弟子负责为兰花浇水。

弟子浇水时,不慎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打翻了,兰花变得零落不堪。弟子心里非常惶恐,决定主动向禅师认错,甘愿接受处罚。

金代禅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安慰弟子道:“我喜爱兰花,是为了用香花供佛,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呀!世间种种皆属无常,不该执著于心爱的事物呀!”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从此更加精进于修持。

开悟

人生幸福的诀窍,归根究底就是两点:拿得起,放得下。无论学问、技术、工作还是别的事情,你觉得它再好,再有价值,你再喜欢,拿不起来,也只能是白想。如果拿起来了,再也放不下,如贪权、恋位、迷情等,那么你就成了这件事的奴隶,不是它在听命于你,而是你在受它的支配。拿不起或放不下,都无幸福可言。拿得起、放得下,你就随时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就获得了大自由。

放下包袱赶路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跑去找一位高僧,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途跋涉已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了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暗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快乐?”

高僧笑问:“前面那条河,你是怎么过来的?”

“乘船过来的。”

“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年轻人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扛不动,为什一么不放下?”高僧微笑道。

“什么?”年轻人没听懂。

高僧解释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你会感到不堪重负。同样的道理,过去种种,都是你到达现在的渡船,你既来到现在,何不把渡船放下,为什么还要扛在肩上,为它痛苦、孤独、寂寞、烦恼呢?”

年轻人若有所悟。

开悟

很多东西能给我们带来舒适的体验,所以我们称之为美好的东西;有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伤痛的体验,所以我们称之为坏事或失败。但是,不管什么体验,其实都是我们需要的,就像生命需要各种营养一样,否则,人生就太单调了。而且,一件事体验过了,就放下,假如它给你带来的不喜欢的体验,何必让早已过去的它一再刺激你呢?想通了这个问题,行走人生时就会变得轻松多了。

有舍才有得

一个小和尚去河里挑水时没注意,水里带来了一只小蝌蚪。他正准备把这个拖着长尾的小蝌蚪放回木桶里,捎到河里去时,老方丈看到了,就走过来说:“放到玻璃瓶里养些天吧,看它有什么变化,然后再放它到河里去也不迟。”

小和尚就把小蝌蚪暂且养起来,有时喂它些馍馍粒,或者把它从房间里捧到阳光下晒晒,对小蝌蚪非常疼爱。每隔三天五天,老方丈也过来看看小蝌蚪的生长情况。大概过了半个月,小蝌蚪的长尾巴明显地短了许多,后腹部位还长出了两只小腿。又过了十多天,小蝌蚪的尾巴更短了,嘴巴下边也长出了两只小腿。老方丈看看快长成青蛙的小蝌蚪,又看看勤勉饲养它的小和尚,捻须不语。

又过了几天,尾巴彻底不见了,小蝌蚪终于变成了一只绿色的小青蛙。老方丈捧着玻璃瓶看了又看,然后对小和尚说:“你可以放它回归大自然了,它终于由原来的蝌蚪变成青蛙了,阿弥陀佛……”

小和尚又去挑水时,就把小青蛙给放了。回来的路上,他遇到老方丈从山上下来,背着一捆树枝。他非常困惑地对方丈说:“您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要亲自上山砍柴呢?”

方丈笑笑说:“我不是去砍柴,我是去为小树们超度,树木不如蝌蚪,它们的‘尾巴’不会自行消失,务必让人动手砍去才行。”

小和尚幡然开悟,一下子心头抛却许多烦恼,轻松了许多。

开悟

舍得舍得,不舍何以得?蝌蚪舍弃尾巴,长成了青蛙;小树舍弃冗枝,长成参天大树。人的一生,也无非是在“舍”与“得”之间度过。“舍”未必是祸,“得”也未必是福。但人们往往喜欢“得”,不喜欢“舍”。斤斤计较于一丝一毫的得失,结果丧失了很多该去“得”的东西。

消气之法

一个妇人经常因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于是,她便求一位高僧为自己开阔心胸。

高僧一言不发,把她带到一座禅房中,锁门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很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不理会。这样闹了很久,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道:“你还生气吗?”

“我不气你,只气我自己,”妇人说,“我不该来这地方受罪。”

高僧说:“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静如水?”说完拂袖而去。

过了许久,高僧又来问:“你还生气吗?”

妇人答道:“不生气了。”

“为什么?”

“生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怒气沉郁在心里,并未消逝,爆发后会史加剧烈。”说毕,高商僧又离开了。

过了很久,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高僧笑道,“可见心中还有衡量,气根未除。”

高僧把房门打开,放妇人出来,当着她的面,把手中的茶水泼洒在地。妇人凝视良久,顿悟,连连叩谢,欢喜而去。

开悟

泼水于地,妇人悟到了什么呢?把烦心事像喝剩的茶水一样泼出去,把心空下来,好装新鲜的事情?别因气恼做后悔之事,以免覆水难收?好像怎么理解都行。

两足尊

有一个外国人向一位禅师请教佛理,旁边有人给他翻译,这个外国人听了,直摇头,说禅师讲得不对。

禅师见外国人手一拿着一本书,就问:“你拿的这是什么书?”

“英文版佛学辞典。”

禅师明白了,他讲的不合辞典的意思。于是禅师问:“‘佛两足尊’如何解释?”

外国人查了查辞典,然后说:“佛有两条最尊贵的腿。”

禅师摇摇头说:“我讲的你不满意,你讲的我不满意,不必谈了!”

开悟

“两足尊”意思圆满,“两足”是指智慧与福德圆满无缺,“佛两足尊”是指佛陀具足了圆满的福德与智慧,最尊最贵。外国人解成“佛有两条最尊贵的腿”,这是哪跟哪?禅师不再谈下去,是明智的。这个故事的启示是:双方互不接受意见时,谈下去只会带来毫无意义的争辩而已,那么何必谈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