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公主
2654400000012

第12章 大家—起来跳舞(2)

想想我们的孩子,4岁时让妈妈抱着走路的并不少见,而让小学生独当一面、承担社会工作,更是难以想像。而在美国,一个4岁的儿童弯腰费力地系鞋带的时候,如果你去帮他,往往会遭到拒绝。孩子会问:“你知道我多大了吗?”“不知道,但我想你还小。”“我已经不小了,我都四岁了。”意思是他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类事不需要别人帮助。这孩子身上体现的自主意识在美国是很普遍的。在美国,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是罕见的,成年子女厮守在父母身边的极少。孩子中学毕业,就凭自己牛工半读求学,如孩子所挣钱不足以交学费,父母可以资助,但以后子女要偿还。子女从不希望继承父母遗产。成家后,不管多么困难,也不会请父母照料自己的孩子。同样,父母不管多喜欢子孙辈,也不会承担抚养第三代的责任。美国的父母,从小就重视儿童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因此美国儿童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认为依赖别人是无能的表现,以独立为光荣。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难道我们的孩子天生就缺少独立的能力和自强精神吗?

我们认为,这是教育的差异。孩子的独立能力的欠缺,往往是家长培育欠缺的结果。

我们的家长习惯于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为孩子指明方向,告诉孩子要如何去做,而不让孩子亲身进行体验。事实上,为孩子们做她们自己能做的事,是对她们的积极主动性的最大打击。因为那样做不仅使她们失去了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使她们失去了自信和勇气,从而感到危机和不安全。安全感是建立在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问题的基础上的。

父母亲这种自以为是的观念与行为,正是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这恰恰是孩子成长的最宝贵的因素。

孩子们能够自己完成的事,就让她们自己去完成,不要替她们去做。

为了让你的小女儿尽早适应社会,父母们就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的小公主长大后的安身之本——一独立能力!

专家建议: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孩子提出自己能理解的事情的意见。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尽量尊重孩子的处理方案,但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鼓励孩子独自完成难题,你的角色只是一名“教育顾问”。

来点儿鼓励

母亲、父亲、阿里和3岁的琼丝准备穿游泳衣去游泳。孩子们非常喜欢游泳,父亲也喜欢教他们游泳。

6岁的阿里非常熟练地穿上了游泳衣,而3岁的琼丝却撅着小嘴巴十分不高兴地站在那里。

“快点呀,琼丝,穿上你的游泳衣。看父亲已经穿好了。”母亲和姐姐已经到了游泳池边,琼丝还是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母亲见琼丝这么长时间还不出来,就回来找她。“你站这儿干什么,穿上你的游泳衣!”

“我不会穿。”琼丝回答道。

母亲只好说:“过来呀,我给你穿上。”

琼丝是家里最小的,从以前的经验琼丝知道,只要她不穿,母亲就会过来替她穿,这样她就可以得到母亲的额外注意力。

我们认为,母亲做错了。母亲为了使琼丝高兴,为她做了她自己能做的事儿。母亲的耐心服务,让琼丝没有机会发展她自己的独立能力了。

琼丝需要得到鼓励,她需要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她需要母亲耐心的鼓励。母亲应该明白琼丝自己是能够穿上游泳衣的。

教会孩子自己做事不容易,但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则是,孩子需要我们的鼓励。

孩子都是在不断的鼓励中坚定自己做事的信心的。

一位学者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在美国看马戏,只见一头身挂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来回走动。主持人宣布,愿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只要把玩具拿到手便归自己,另外再发奖品。话音刚落,观众席卜走出几十个孩子,而在座的家长为自己上台的孩子鼓掌。很多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时表现的勇敢和机灵,博得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在父母亲的掌声中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是由放心放手的勇敢的家长培养出来的。

美国的父母值得我们学习。应该为孩子创造自己动手的可能性,鼓励她们自己去做。

要多花一些时间。有些事只要做慢一点就能成功。为人父母意味着总是提前5分钟将一切准备好。我们之所以忙忙碌碌,是因为我们经常做一些孩子已经能自己做的事情,比如说帮她们穿衣服。

当孩子要求自己做某事时,给她们一个机会。当父母准备外出时,提前15分钟作准备。给孩子时间,让她们以自己知道的方式去作准备,让她知道你是尊重她的。这些投资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并没让父母得到什么,但会在以后的日子得到加倍的偿还。

专家建议:

做一个观察者,了解孩子。

抓住一切时机,强化孩子的自主性。

鼓励与启发孩子要敢作敢为。

让她多经历事,多与人交往,社会是最好的“个性土壤”。

三.小小主人公

她变懒了吗

迈克夫妇最近十分不理解,自己的宝贝女儿怎么变懒了?她的房间像个蜂窝一样一团糟,可是她就是不去收拾。

为了使孩子改掉这个习惯,迈克夫妇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

“这个家里我订制度,你要按我说的做。”迈克太太有时候用这种方式规定女儿的房间应如何保持,并坚持让女儿达到这些标准。这些标准小到“每天早晨整理床铺”,或更极端一些:“房间彻底打扫干净后你才能走。”可是不管用。

“如果你在中午之前打扫干净房间,你就可以去看电影。”可它只会在周末看电影前后干净一会儿。过不了两天就又恢复如常了。

“你真的需要保持房间干净,如果奶奶顺路过来,看见这乱七八糟的房间那怎么办……”

有时候,迈克太太控制不住自己的恼怒,会接着对小安妮说:

“你连自己的房间都保持不好,你怎么学会布置一所房子呢?”而母亲则往往显得很无奈。

“你看看她的房间,我们真希望健康检查官明天能来。”

大多数情况下,父亲总是这样说:“嗨,我们都住在这所房子里,让我们保持房间整洁吧,我们是这样的人!”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打扫自己的房间?

多数父母会问如何让孩子保持房间整洁?而不是上面那个问题。让我们听听儿童心理学专家是怎么说吧。

“我总认为他们的房间是他们自己的。一般我不会提及这个问题。除非他们的房间真的到了无可收捡的地步,我才会走进去说:‘我们需要把这里收拾收拾。’”

是的,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的女儿并不是真的变懒惰了,她不是不愿意收拾自己的房间,她们不在意房间是否干净而在乎谁掌握控制权。

孩子和成人一样,与生俱来就既凌乱又整洁,她们的房间是她们能最生动地表现自己的地方。长大成人以后,她们会有别的场所和发泄情感的机会来表现真实的自我,但现在,她们的一切都集中在这个空间里。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她们的“城堡”,因此即使她们很负责地打扫房间的其他部分,她们也会强烈地反抗自己的城堡遭到侵袭。

我们的父母也许会陷入了困惑,什么时候这个房间不再是我们住所的一部分了?但是你必须接受这一事实。

给她控制权,她会安排好自己的事的。只有她掌握了一切,她才会心甘情愿打扫自己的房间。因为,这时她们打扫的是”其正”自己的房间。

孩子的家庭归属感比干净的卧室更为重要。请记住儿童教育专家说过的话:让孩子的房间真正成为孩子的房间。

专家建议:

看到孩子的房间没有打扫的时候,要克制自己的情绪。

你可以建议,但尽量不去命令她。

和孩子一起收拾,让她明白干净与整洁的重要性。

当孩子打扫了房间时,一定要给予称赞,这样会更有效。

“君子协定”

“到底要怎么做,莫妮卡才会满意?并感激我们为她买了数不清的礼物,和为了讨好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神?”为了应付11岁女儿的索取无度,邦恩先生和太太真是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他们终于告诉自己:“够了!”事情是这样的:

当天下午,邦恩太太买了双莫妮卡一直吵着要的新式运动鞋。当她们喜滋滋地回到家,莫妮卡却突然告诉妈妈,那只鞋越看越不J顷眼,颜色怪怪的、条纹又太长了。“反正我本来就没有那么喜欢,不穿就好了!”莫妮卡最后还是决定穿旧鞋去上学。

邦恩太太听了,气得怒火中烧,大叫:“我花了时间又花金钱陪你去买,你怎么这么不知道珍惜!”

“是你自己不好,拿错鞋子了!关我什么事!”莫妮卡也吼回去。

晚上下班回来,邦恩先生知道事情的经过后也很生气。等气消了一些,邦思先生和太太决定进行一项计划,以帮助莫妮卡了解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价值。第二天晚上,他们一家三口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莫妮卡,对不起,昨天晚上我不应该为了鞋子的事对你大吼大叫。”邦恩太太先开口,“可是,我实在很害怕,因为每次你要什么都买给你,反而好像害了你,让你变得越来越自私。”

“你的意思是说,以后不买东西给我了?”莫妮卡不敢相信地说。

邦恩先生赶紧解释:“我们是想,以后,我们会先决定哪些东西是你需要的。除了这些,如果你还要更多或更好的,就必须想办法分担费用。例如,你需要牛仔裤,我们会买普通的牛仔裤给你,如果你一定要特别品牌的,多出来的钱你得自己付。”

“可是我没有钱呀!要去哪里找钱?一点也不公平!别的小孩都可以要什么就有什么。”莫妮卡边敲桌子边叫。

邦恩先生和太太不让莫妮卡的无理取闹动摇他们的决心。不理会莫妮卡制造出来的噪音,邦恩太太继续说下去:“这里有一些卡片,每一张写了一项工作和价钱。你需要钱时,我们会指派一些工作给你赚取零用钱。”

过了不久,莫妮卡在百货商场里看上一个小钱包。她不断地恳求邦恩太太:“求求你!求求你帮我买嘛!人家每个女生都有一个。”

“可以呀,你当然也可以买一个。”邦恩太太笑着答应,并问她说;“我去拿工作卡来,你需要多少钱?”

莫妮卡愣往了:“你是说我得自己去赚这些钱?”

“对呀,上回不是说过了。记得吧?”邦恩太太回答。

莫妮卡开始又哭又闹,可是她还是得不到她的钱包……还有裙子、书或是项链,终于,她醒悟了,开始帮妈妈做家事,赚取零用钱,买她想要的东西。由于必须花费一番心力才能有收获,她开始了解、感激以及珍惜爸妈为她所付出的一切和购买的礼物。

“太贵了!太危险了!不适合!”对一个学龄期的小女孩儿来说,只要是她非要到手不可的东西或活动,上面那些说词一点儿也不能动摇她的决心。

假如这个任性的行为出现时,要注意,她可能因为看到同学有什么,心里就跟着想什么,行为上则坚持要什么。事实上,她不见得需要那些东西,但就是非常想要。若能分辨这其中的微妙关系,对处理孩子过度的需求会有所助益。在订立孩子如何获得她想要的东西的规则前,先教导她理清,“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差异。

将你的价值观、预算和家规时时记在心里,当孩子有所要求时,才能轻松应对。与其惩罚孩子的过度索求和性急,不如教导她,如何循正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例如买一个小皮包或看一场电影。

将满足自身欲望的责任交还给孩子。

专家建议:

让孩子了解人比物质重要。建立一种家庭气氛和价值观,让孩子了解,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表现和人格特质,而不在于他拥有多少东西。

爱孩子的真实自我。无条件接受、珍爱你的孩子,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自己内在的价值,不需要靠外在的物质来烘托自己。

给孩子付出的机会。有机会帮助父母做家事的孩子比较容易具有家庭价值观,能为他人着想。

教导孩子折衷之道。与其每次都满足孩子的要求,不如教她退而求其次,用自己的力量满足自己。

赞美。当孩子能忍耐、延迟满足自身需求时,称赞她,并教导她如何循适当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

关闭投诉部门

凯莉是个开朗的女孩。因此,当她开始不停地抱怨学校、朋友、老师、妈妈煮的菜和弟弟等等各种事情时,汤普生太太十分担心。自从凯莉满八岁之后,似乎没有一件事合她的心意。

一天晚餐时,凯莉望着妈妈准备好的菜,皱起鼻子大叫:“难吃死了!我讨厌菠菜!”

汤普生太太终于爆发了:“你知不知道我花了多少时间煮这一餐?你这个大小姐马上给我离开餐桌!等你懂得感谢别人为你所做的事情以后再回来。”

凯莉含着眼泪,乒乒乓乓跑回房间,整晚都不肯出来。

爸妈吃过饭后,谈了一会儿。“我想,你刚才不该发那么大的脾气。也许不去理她,过一阵子她就好了。”汤普生先生建议说。他们决定,除了对凯莉的抱怨睁只眼闭只眼外,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她用比较好的方式去处理她的不满和不愉快。

第二天放学后,凯莉像一阵风暴卷进家里,大骂:“我们老师笨死了!居然要求我们整堂课不准讲一句话,否则名字就会被记在黑板上。我恨死她了!”

“凯莉,我现在不想听你抱怨。你告诉我五件今天在学校中发生的愉快事情。”汤普生太太心平气和地说。

“愉快?今天一点也不愉快!我想不出来。”凯莉生气地回答。

“好吧,那你就坐在我旁边,一直坐到你想出五件事来。你想的时候,我先告诉你一件今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强森太太打电话告诉我,她很喜欢在她生病时我们寄给她的慰问卡,她是不是很细心?”

“有了,曼莎今天早上说我穿的衬衫很好看。”凯莉认真地回想。

“真的不错。”汤普生太太回答。

又过了几分钟,凯莉和妈妈想到越来越多发生在凯莉身上的愉快事情。凯莉终于带着一颗满足的心出去玩了。

学龄期的孩子喜欢走极端,有点完美主义,如果四周的人或事物不符合她们的期望,就开始哇哇大叫。“最讨厌了!”“吓死人了!”“我就是不要……”常出现在她们的对话中。因此,连连抱怨是她们正常发展的一部分,用以反映她们对周遭环境的低容忍度。

然而,如果孩子的抱怨多到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黑暗,她的沮丧可能已经超过她的负荷,很容易造成伤害。

因此,当孩子向你抱怨时,要很小心地回应。与其直接反应同情她抱怨的内容——可能更加强她悲观、负面的想法和情绪——不如教她用不同、乐观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物。如果她做到了,记得夸奖她。不过这并不是说,你只能呈现乐观、光明睁一面;而是说,如果抱怨的内容多是“不可能”做到或改变的事物,则不如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去看她“可以”努力的方向,产生行动的力量。

注意!孩子抱怨最多的事情之一就是“某些人做了什么”。一个重要的观念是让孩子了解,她不可能控制别人的行为,却可以决定自己要如何解释并回应那些行为。

专家建议:

建立乐观的家庭气氛。如果孩子成长的环境充满了乐观包容的气氛,她自然会用乐观包容的态度去和这个世界互动。

和孩子共同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首先确认孩子抱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脑力激荡,列举各种解决的方法,并评估每一种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最后,选出她认为最好的方法去做。

感受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抱怨时,心里一定有很多情绪,告诉她你能了解她的感受:“我知道你的感觉。”“要不要想个法子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导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例如,孩子喜欢抱怨和朋友一起玩的时间不够,可以安慰她:“有那么多好朋友真不错,你一定很希望整天和她们一起玩。不过,就算她们现在不能出来,我相信你还是可以找到其他有趣的事情做。如果实在没有,我倒有些工作可以给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