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路决定出路全集
2656800000009

第9章 走出墨守成规的怪圈(1)

思维要有创新

哥伦布磕破鸡蛋后,再将其立在桌子上,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是的,生活中很多的创新,我们事后看来并不复杂,但正如哥伦布所说,这些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只是在有人做了以后”。

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既复杂又棘手的难题。这时候,如果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很可能就会延误时机,铸成大错。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沉着应变,快刀斩乱麻,有破才能有立。就像哥伦布立鸡蛋一样——首先要有创新思维,打破常规思路。

1492年10月,探险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493年初,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受到国民的热烈欢迎,国王在王宫里设宴盛情款待。可是,哥伦布所受到的关注以及他巨大的声望令一些王公大臣和贵族心中产生了嫉妒之情。宴会上,有人对哥伦布说:“你发现了新大陆,可我看不出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发现,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哥伦布听罢,并没有说什么,起身取来一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有谁能够把这个鸡蛋立起来?”

在场的很多人都试图把鸡蛋立起来,可是他们谁也没能做到这一点。这时,哥伦布把鸡蛋接过来,轻轻一磕,于是鸡蛋就稳稳地竖立在餐桌上了。接着,他以极平静的语调说:“先生们,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只是在有人做了以后”。

南北朝时,高欢任东魏孝静帝的丞相。有一次,他想试试自己的几个儿子谁更聪明。于是给每人各发乱麻一把,比赛谁整得最快最好。

几个儿子整理着乱麻,把乱麻一根根抽出来,然后又一根根理齐,想快却快不了,一个个急得手忙脚乱,大汗淋漓。这时,只见儿子高洋找来一把快刀,连砍数刀,将乱麻斩断,根本不理那些纠缠不清的乱疙瘩,然后第一个报告完成。

高欢问他为何如此整齐,他回答说:“乱者必斩!”高欢闻言大喜,认为此儿日后必将出人头地。果然不出所料,高洋后来成为北齐文宣帝。

在上述哥伦布巧立鸡蛋和高欢“快刀斩乱麻”的故事中,二人均利用了逆向思考的创新思维方法,从而有破有立,破旧立新,最终取得成功。

突破思维惯性

思维定式能使思考者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大大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思考的效率;还能使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驾轻就熟、轻松愉快。但思维定式却不利于创新思考;要进行创新思考,必须突破思维定式。

关在人工鱼池中的一头小虎鲨,虽然不自由,却不愁猎食,研究人员会定时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的鱼食。

有一天,研究人员将一片又大又厚的玻璃放入池中把水池分隔成两半,小虎鲨却看不出来。研究人员又把活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研究人员放下鱼,小虎鲨发现后立即冲了过去,结果撞到玻璃,疼得眼冒金花,什么也没吃到。小虎鲨恐怕也在纳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过了一会儿,它看准了一条鱼,咻!又冲过去,撞得更痛,差点没昏倒,当然也没吃到。又休息了一段时间以后,小虎鲨饿坏了,这次看得更准,盯住一条更大的鱼,咻!又冲过去,情况没改变,小虎鲨撞得嘴角流出了鲜血,小虎鲨瘫在池底好久也没有动弹。

最后,小虎鲨拼着最后一口气,咻!再冲!但是仍然被玻璃挡住,这回撞了个全身翻转。鱼还是没有吃到。

小虎鲨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放弃了。

研究人员又来了,把玻璃拿走。然后,又放进小鱼,在池子里游来游去。小虎鲨看着触手可及的鱼食,却再也不敢去吃了。

其实人也很容易像小虎鲨一样,被过去的经验所限制。比如,如果问:由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大家都能很快回答:“11”。又问:3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大家也都能很快回答:“111”。再问:由4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恐怕很多人也会按照先前的思路,很快回答说:“1111”。

请暂停阅读,思考一下:说由四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1111”,这对吗?如果不对,是什么妨碍了人们做出正确的回答呢?说由4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1111”,即使只是稍有数学知识的人也能看出,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回答应当是:由4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11,即“11”的“11”次方。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很快就回答说是“1111”呢?这是由于,两个“1”组成的最大数是“11”,3个“1”组成的最大数是“111”,这种“类推式”的解法将会在人们的思考过程中不断被强化而形成一种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惯性轨道。

我们这里说的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惯性轨道在思维科学上称之为“思维定式”。所谓思维定式,就是“过去的思维影响当前思维”。

思维定式对人们思考问题显然有很多好处。它能使思考者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大大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思考的效率;还能使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驾轻就熟、轻松愉快。但思维定式却不利于创新思考;要进行创新思考,必须突破思维定式。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可是采取了很多方法以后,依然没有什么进展。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电扇由黑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

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即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此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竟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益。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式、思维定式。时间越长,这种定式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进行创新思考,无论是思考如何解决新碰到的问题,还是思考如何对老一套的问题按某种新的方式进行解决,都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新的思考步骤,而基于思考以往的同类问题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必然会对创新思考产生一种妨碍作用、束缚作用,使人难以跳出思维定式的无形框框,难以进行新的尝试。

德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有句名言:“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不是未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往往使人们产生思维定式,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一次,邻居盗走了华盛顿的马。华盛顿和警察一道在邻居的农场里找到了丢失的马,可是邻居强词夺理,硬说这马是他的,不肯把马交出。华盛顿想了一下,用双手将马的双眼捂住说:“既然这马是你的,那么,你说出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邻居回答说。

华盛顿把手从马的右眼离开,却发现马的右眼光彩照人。“啊,我弄错了,”邻居纠正说,“是左眼!”华盛顿把左手也移开,马的左眼也光亮亮的。“糟糕!我又错了。”邻居为自己辩解说。“够了!够了!”警察说,“这已经足以证明这马不属于你!华盛顿先生,我们把马牵走吧!”

邻居为什么被识破?因为华盛顿巧妙地利用了人的思维定式,先使邻居在心理上认定马的眼睛有一只是瞎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沉锚效应”。邻居受一句“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的暗示,便认定了“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猜完了右眼猜左眼,却想不到马的眼睛根本没瞎,华盛顿让他当场现了原形。

可见,“思维定式”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和利用它。

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只剩下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2分优势领先,而且保加利亚队握有球权,可以说已是稳操胜券。

但是,那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晋级下一轮。可要用仅剩下的8秒钟再赢3分,可能性是很微小的。

我们的一般想法就是,保加利亚队只好碰运气一拼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该队的主教练突然请求暂停。

许多人对此举付之一笑,认为保加利亚队大势已去,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了,教练即使有回天之力,也很难在短短8秒钟内力挽狂澜。暂停结束后,比赛继续进行。

这时,球场上出现了大大出乎众人意料的事情:只见保加利亚队拿球的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网。

这时,全场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全场比赛时间到。当裁判员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保加利亚队这一出人意料的创新之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加时赛的结果是保加利亚队赢了6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

要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就要向这位教练学习,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

如果想要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打破思维定式开始,做到以下几点:

(1)克服从众心理。

(2)养成刻意另想主意的习惯。

(3)养成多角度观察和评价事物的习惯。

(4)将“一闪念”坚持下去。

(5)将创新想法行动化。

某针织厂的主要产品是男式汗衫。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老式的汗衫越来越无人问津,到后来只有退休老人才穿它,因此人们便称其为“老头衫”。

该厂的仓库里“老头衫”积压严重,以致工人发不出工资。他们想要转产,但缺乏资金,困难重重,工厂面临破产的境地。

这时。有位年轻的技术员提出一条建议:将积压的白汗衫,在后背和前胸部印上一些美术字写的警句,例如“朋友,请自尊”、“忍一步,海阔天空”等等。作如此小小的改动,或许能打开销路。

她的理论根据是,年轻人有求奇求新的心态,而在衣服上印上漂亮的警句,正符合他们追求新奇的愿望。这样做,“老头衫”有可能成为时装衫。

但厂里很多人不同意她的意见,认为款式不改变,仅印上几个字就想让积压品变为畅销品,简直是笑话。只有厂长很重视这位年轻人的建议,决定先试印一小批投放市场。

很快,一批印有警句的汗衫投放市场了,美其名日“文化衫”。令人吃惊的是,销售情况出乎意料的好。第一批文化衫上市后备受青年人的青睐,成为热销货,不久便被抢购一空。

于是,第二批、第三批印有警句的汗衫源源不断地上市,大量倾销。一时间老头衫变成了时髦衫,风靡全市,以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文化衫热。该厂仓库里的积压品全部抛售一空,当年赢利达百万元。

让思维自由挥洒

卡文迪许的思维有一个宝贵的东西:没有固有的概念、成规的限制,敢于横冲直撞,想到就做,敢闯敢试。因而他跑到了众多科学家的前面,第一个称出了地球的重量。

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说”统治着天文学界: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前,牛顿的万有引力似乎“完美无缺”……大家的思维因有了一个现成的结论,而变得循规蹈矩,不再去八面出击。后来,哥白尼和爱因斯坦“横冲直撞”,前者发现了“地心说”的错误,后者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局限。因此,我们要学一学野马,让思维在自由的原野上“横冲直撞”一下。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作为地球的儿子,人类早就渴望了解母亲的身世,也想知道地球的模样,包括她的半径与重量。古希腊科学家用巧妙的方法测出了地球的半径约有6400多公里。那么地球的重量又是多少呢?

地球如此巨大,如此沉重,要想用普通的秤来秤出地球的重量,那实在是天方夜谭。第一,世界上没有这样一杆能称得起地球的巨秤,而且谁也无法制造秤得起地球的秤来。第二,就算有了这样一杆秤,又有谁能像在菜市场上称黄瓜、番茄那样称出地球的重量?就算是有了一个力大无穷的人能提得起地球。他总不可能站在地球上称地球吧?

许多科学家在碰到地球的重量这个问题时,不是绕过去,就是掉头而返。他们不是不想知道,也不是没有做出过努力,而是在碰壁之后得到了一个结论:人类暂时还没有能力称量地球。

这个结论固化了人们的思维,大家不再对地球的重量感兴趣,偶尔看一眼,便摇头而去。

1750年,英国19岁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向这个难题挑战。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课题:称出地球的重量。

卡文迪许是个毛头小伙子,他不知道别人为这个问题伤了多少脑筋,也不知道大家曾经试用了什么方法。他像一个小马驹闯进了一片丛林,横冲直撞,他的思维毫无顾忌和阻碍。

在思维的冲撞中,卡文迪许想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个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这个定律为测量地球提供了理论根据。卡文迪许想,如果知道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知道了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知道了其中一个物体的重量,就能计算出另一个物体的重量。

这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但是,实际测定中,还必须先了解万有引力的常数K。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常数的值,这样,即使其他几个因子都知道了,也难以计算出地球的重量。因此,要称地球重量,必须先测出引力常数。

卡文迪许通过两个铅球来测定它们之间的引力,然后计算出引力常数。两个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非常小,不容易精确地测出。要精确地测出它们之间的引力,必须使用很精确的装置。当时人们测量物体之间引力的装置是弹簧秤,这种秤的灵敏度太低,不能达到实验要求。引力常数测不准,地球的重量就测不准。

卡文迪许利用细丝转动的原理设计了一个测定引力的装置,细丝转过一个角度,就能计算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然后把引力常数计算出来。但是,这个方法仍以失败告终了,因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太小了,细丝扭转的灵敏度还不够大。只有将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才能测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计算出引力常数。

现在,测量地球重量的一大关键就是灵敏度问题。卡文迪许为这个问题绞尽了脑汁,想了好几种办法,但是,结果都不怎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