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在首尾十年间,秦王政陆续攻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殷、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秦王政并六国后,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下令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认为,秦王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上尊号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秦王去“泰”取“皇”,用上古帝位号,称“皇帝”,其他如议。并废除谥法,自号“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①。秦朝皇帝虽然二世而亡,但“皇帝”这一名号却为历代封建王朝所袭用。
为加强中央集权,秦王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在皇帝之下,中央设丞相(掌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辅助丞相,主管监察、执法)、太尉(掌全国军事),合称三公。下设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皇帝侍从警卫)、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经济)、典客(掌对外及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卫尉(掌宫廷警卫)、太仆(掌皇帝车舆及马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皇室),合称九卿。此外,还设有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通古今以备顾问的博士,掌征伐的前后左右将军等。上述官僚,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丞相王绾认为:“诸侯新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②要求恢复分封制。始皇下其议于群臣讨论,群臣皆表示同意。只有廷尉李斯持异议,他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③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分全国为内史、北地、陇西、上郡、九原、三川、砀郡、颍川、南阳、邯郸、上谷、巨鹿、渔阳、右北平、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辽东、辽西、东郡、齐郡、薛郡、琅邪、泗水、汉中、巴郡、蜀郡、会稽、九江、鄣郡、南郡、长沙、黔中等三十六郡④。此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又增立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共四十郡⑤。郡置守(掌一郡政务):尉(辅助郡守并掌军事)、监(掌监察,直属御史大夫)。郡下设县,县设令、长(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主管一县政务。县以下还有乡、亭两级行政组织,“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续汉书·百官志》五:“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注引《汉官》云:“乡户五千则置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巡禁贼盗”⑥。
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秦王朝,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统一制度的措施。秦统一中国以前,货币异常复杂,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秦始皇下令以原秦国制度为基础进行统一。货币:战国时钱币形制不一,三晋为布钱,燕、齐为刀钱,楚有铜贝(蚁鼻),秦、周为圆钱。当时,黄金为各国通用交换媒介。秦始皇改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重二十两(一说重二十四两);以圆形方孔之铜钱为下币,文日半两,重如其文。废除原在秦国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度量衡:以秦国“衡石丈尺”为标准,全国划一。度以寸、尺、丈为单位,采取十进位制;量以龠(音月)、合(读葛)、升、斗、桶(斛)为单位,基本采取十进位制(其中二龠一=合是例外);衡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规定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与此同时,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建议,下令对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⑦,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小篆为公文法令的标准文字。为推行统一书体,秦始皇命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用小篆字体编撰《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作为标准文字范本。以后因为政府公文繁多,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加以省改,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虽然如此,但大篆、小篆仍为一般著作家通用的文字。
秦始皇还依据秦法,统一法律制度,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根据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区出土的秦代竹简,有《田律》、《厩苑律》、《金布律》(关于国家财会、物资管理、借贷等的规定)、《关市律》、《置吏律》等约三十余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此外,秦统一后,还下令统一全国车轨,规定轨距宽六尺;统一田亩,每亩定为二百四十方步。
战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争,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全部壁障。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筑令坚实而使隆高),树以青松”⑧。为加强关中与河套地区的联系,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命蒙恬修建一条从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的直道,凿山填谷一千八百里,至三十七年(前210)始初步完成⑨。以上“驰道”、“直道”,再加上统一中国后在西南边疆修筑的“五尺道”(栈道,广五尺),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
为了防止封建贵族割据势力再起,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移民。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⑩。与此同时,“收天下兵(古者以铜为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云:“各重二十四万斤。”)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而且还采用战国时期阴阳五行之说,来为秦朝统治寻找根据。终始五德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水色黑,因此秦国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记数用六(阴数),如六尺为一步,驾车用六马,车轨宽六尺,符长六尺,冠高六寸。历法以亥月(亥属水)即十月为岁首,等等。
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为宣扬皇帝声威,扩大政治影响,巩固新建的秦王朝,大规模出巡天下五次,主要是到华中、华东、华北等六国旧地。沿途祭祀名山大川,刻石颂扬秦功德。这些与他的上述作为,对于巩固秦的统一,都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注释
①②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④《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
⑤《晋书·地理志》。此外,秦郡还有四十二郡(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和四十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载《浙江学报》第二卷第一期)、四十八郡(王国维《秦郡考》,栽《观堂集林》)诸种说法。
⑥《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
⑦许慎《说文解字叙》。
⑧《汉书》卷五一《贾山传》。
⑨⑩《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儒
秦始皇称帝前,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大业。他在帝位十二年,又采取了整齐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对巩固秦统一具有一定意义。然而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公元前221年称帝之初,在建立国家体制问题上就曾发生过一场争论,最后采纳李斯意见,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但政治思想方面的斗争并未因此终结。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在宴会上,仆射(音叶)周青臣颂扬始皇功德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①始皇听后十分喜悦。可是复古派、博士齐人淳于越,却站出来反对周青臣的颂词,再次提出恢复殷周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同“猝”突然之意)有田常(齐世卿,杀简公)、六卿(晋国智、范、中行、韩、赵、魏,共分晋)之臣,无辅拂(通“弼”,辅弼即宰相),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②
秦始皇听后,未置可否,将两种不同意见交臣下讨论。针对淳手越反对郡县制的主张,丞相李斯指出,古今时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不同。他说“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接着就将矛头对准“诸生”,说这些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③,统一可能遭到破坏。
于是他向秦始皇提出如下的建议:史书非《秦纪》皆烧之。博士官可藏《诗》、《书》、百家语,除此外凡天下有私藏者,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有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黥为城旦(四岁刑)。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严禁私学,有愿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并付诸施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极力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一些方士即投其所好,骗取富贵。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巡行至东方齐国故地,有齐人徐市(音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④,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⑤。因事本虚妄,徐等乃谎言:因风“未能至,望见之焉”。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巡行至碣石(河北乐亭西南),又派燕人卢生去寻求仙人,继而又令韩终、侯公、石生等去求仙人及不死之药。卢生等当然无处寻觅仙人与仙药,于是向始皇献伪造《录图书》(如后世谶纬之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当时称匈奴为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卢生又说始皇“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毋令人知”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⑦。始皇帝果真照办,但不死之药仍不可得。
秦法规定:所献之方无效验者,就要处死。卢生便与另一方士侯生相谋:始皇如此专断暴戾,“以刑杀为威”,博士“备员弗用”,“未可为求仙药”⑧,于是乃亡去。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终)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⑨
这时,方士卢生早已逃去。始皇鉴于方士对他的欺骗并勾结儒生暗中诽谤其“贪于权势”,“刚戾自用”⑩,便派御史案问在咸阳的诸生,诸生互相举发,始皇亲自圈定四百六十余人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加以逮捕,皆坑杀,“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至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监蒙恬军。
秦王朝对于怀有复古思想的旧贵族(儒生),在这次坑杀和流徙之后,接着又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大屠杀。始皇“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十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其后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宣言者,又数十人。马端临对此发为议论说:“然则秦之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澌尽泯没矣。叔孙通面谀,脱虎口而逃亡,孔甲(即孔鲋,孔子的八世孙)持礼器,发愤而事陈涉,有以也哉”。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于先秦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巨大损失,但是秦始皇并未达到其“燔灭文章以愚黔首”(鲁迅语)的目的。当时民间私藏书籍仍不少,《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火。惜哉!惜哉!而不少儒者,或者隐逸山林,皓首穷经,如伏生(原为秦博士,治《尚书》,秦焚书,伏生壁藏之,汉文帝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田何(今文《易》学的开创者)、浮丘伯(治《诗经》的学者)等;或者怀抱志气,等待时机,如孔鲋及鲁国诸儒;或则隐姓埋名,致力于反秦运动,如张良、陈余、郦食其、陆贾等,即是最好的说明。
注释
①②③④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⑥⑦《通鉴》卷七,秦始皇帝三十五年。
⑧《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⑨《史记·秦始皇本纪》。又据日本史籍《神皇正统记·孝灵天皇》记载:“四十五年乙卯,始皇即位,始皇好神仙,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日本。……其后三十五年,彼国因焚书坑儒,孔子之全经遂存于日本。”在日本南至九州,北达北海道都广泛流传徐福东渡的故事,尤其在纪伊半岛上的和歌山县的新宫市相传为徐福的旧地,许多徐福的遗迹至今犹存。其中有“秦徐福之墓”(前208年病死),墓侧尚存有“七冢之碑”(他的七位家室)。在徐福墓北有阿倾贺神社,内设有徐福祠和徐福宫。在新井町的大明神社和佐贺市金立町金神社中,所供奉的神像,都是徐福的塑像,其神采奕奕,终年香火不断。今天,和歌山县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已把徐福墓和祠字列入保护史迹,并成立了“徐福会”。每年八月,日本各地的人民纷纷前来凭吊这位伟大的中国古代航海家。
⑩《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学校考》。
据《汉书·叔孙通传》: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政蕲入陈,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叛乱)将则反,罪死无赦!’二世怒,作色。通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且明主在上。法令具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乃赐通帛二十疋,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舍,诸生曰:‘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今山东曲阜)”。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学校考》。
经略边疆
秦灭六国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已结束,但在边境上,秦国军队仍在继续进行着战斗,通过战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终于建立起来。
秦统一前,在今天我国的浙江、福建、汀西、广东、广西、湖南一带居住着与中原华夏族语言、风俗不同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统称为“越”人,因其分部众多,又称为“百越”。越人“断发文身,错臂左衽”①。依山傍海,从事渔猎和农业。其中著名的则有于越(今绍兴一带)、瓯越(亦称东瓯、东越,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为中心)、闽越(在今福建沿海一带,以福州为中心)、南越(在今广东岭南地区)和西瓯(在今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等。
秦始皇在公元前223年灭楚之后,就降服了于越,在那里设置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又发动了统一百越的战争。首先征服了东瓯、闽越地区,在那里设置了闽中郡,随后又命令尉屠睢指挥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向岭南和西瓯地区进军。秦军遭到越族的抵抗,同时因运粮困难,相持达三年之久,未能获得胜利。秦始皇为了支援征服岭南一带的战争,命令监御史禄,在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了一条运河,即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