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3
2663800000008

第8章 秦朝历史大事件(7)

在政治制度上,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分别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刘邦之后,三公、九卿名称虽时有改变,但一直发挥着国家机器的中枢作用。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郡县两级制度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制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亭。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在军制方面,汉初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两军,以拱卫京师,“南军卫尉主之,掌宫城门内之兵;北军中尉主之,掌京城门内之兵”。在地方,“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拉弓张弩)、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车兵)、骑士(骑兵)、材官(步兵)、楼船(水兵)。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这些地方军队,郡国由郡守和郡尉掌管,王国由国相和中尉掌管。

在法律方面,刘邦入关之初,与秦民“约法三章”,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令萧何在秦六律基础上,制定汉律。萧何芟除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增加部主见知之条文,“益《事律》、《擅兴》、《廒户》三篇,合为九篇”,因称《九章律》。

在赋役方面,西汉政权建立之后,即进行全国人口登记,建立了周密的户籍制度,依据户籍向人民苛赋征役。首先是田租,规定“什五税一”;其次是口赋(人头税),按照年龄分为算赋和口钱,“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凡:七岁至十四岁,不论男女,每口每年缴纳二十钱,敬奉天子,称为口赋。汉朝还规定,成年男子都要为政府服役,“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又日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

刘邦及其部属总结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刘邦善于用人。汉初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开国元勋”,除张良外,如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周勃、樊哙、彭越、黥布等,大都出身寒微,刘邦皆能量才任用,使其为效死力。西汉建国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主要官吏,大部分由其属下充任,地方小吏则由一部分秦朝旧官吏继任。除此而外,在社会上还有不少“贤士大夫”处于闲散地位。为了网罗这批人才,充实各级政府,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刘邦发布诏令,布告天下:“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即是说,贤人才士肯为西汉政府效力者,将分派各种不同官职。对于德才出众者,郡守要亲自登门劝请,派人驾车送至京师,并将其行状年纪,报告至相国府,以备差遣。如果地方官发现贤才隐瞒不报,一经查出,即予免职。刘邦此项措施,对于巩固新建立的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

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汉高帝九年(前198),刘邦采纳刘敬(娄敬)献策,将盘踞在东方原六国之后以及豪家大族,迁至关中。娄敬完成和亲任务从匈奴归来后,向刘邦建议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指匈奴),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他认为,关中一带,经过战乱,地旷人稀,北有匈奴,近者距长安只有七百里,轻骑一日夜可至京师。秦时东方六国之后,仍有相当实力。一旦发生变故,将会两面受敌。为策万全,巩固西汉王朝,不如“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于是刘邦乃使刘敬迁豪族大姓十余万口于关中,给予良田美宅。其后,又陆续将诸功臣家、官吏世家、高赀富人和豪杰兼并之家迁至关中。

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战胜项羽,争取反楚力量,曾把一些势力强大的将领分封为王。汉初,被分封的异姓诸侯王计有七个,即楚王韩信(先封齐王)、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此外,还封功臣萧何等一百四十三人为列侯。

异姓王占有关东广大地区,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成为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从汉高帝五年(前202)至高帝十二年(前195),七年之间,刘邦借口他们谋反,先后消灭楚、韩、赵、梁、淮南和燕等六王。只有吴芮由于其封国僻远,势力最小,暂时保留下来。在消灭异姓诸王的同时,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了控制诸侯王国,刘邦规定王国的相、太傅、内史、中尉等重要军政官吏均由中央委派,并规定无中央虎符不得发兵。

刘邦在位期间,由于诸侯王均为刘邦子弟,而且大抵年纪较轻,还易控制,其弊端尚未暴露。但随着诸侯王的成长,地方势力日益坐大,“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王国得以自征租赋,自筹货币,自行纪年,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至文帝、景帝之时,终于爆发了中央与王国之间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秦建筑注释

①《汉书》卷一《高帝纪》下。

②《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

③《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④《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⑤⑥⑦⑧⑨《汉书》卷一《高帝纪》下。

⑩《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

《史记》卷三○《平准书》。

《文献通考》卷一五○,《兵考》二○。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注引《汉官仪》。

《汉书》卷二三《刑法志》。

《通典》卷一六三《刑一》。

《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

《汉书》卷一《高帝纪》四年如淳注引《汉仪注》。

《汉书》卷一《高帝纪》二年如淳注引《汉仪注》。

《汉书》卷一《高帝纪》。

《史记》卷九九《刘敬传》。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

汉匈和亲

匈奴是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其人以游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迁徙的生活,但在某些地点也建有一些军用壁垒、城堡,并有少量的农业生产。匈奴人好征战,手持长器弓矢,短器刀铤(音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之”①。匈奴人作战时,“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趋)利”②。

秦初,匈奴分布在阴山南北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将蒙恬打败了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重置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连接秦、赵、燕旧日长城并重加修筑,以防匈奴南侵。秦二世元年(前209),匈奴头曼单于收复河南地,至其子冒顿(音墨毒)单于乘楚汉战争之际,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西破月氏,北征丁令、坚昆等地(约在今蒙古至西伯利亚一带),南并楼烦、白羊(约在今内蒙南部),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③。匈奴的统治区域东起朝鲜边界,横跨蒙古高原,向西与氐羌相接,向南伸延到河套以至于今晋北、陕北一带。冒顿把这一广大地区分为中、左、右三部,中部由冒顿自辖,与汉的代郡、云中郡相对;左部居东方;右部居西方,由左右屠耆王(贤王)分领。他们经常侵扰西汉的北边地区。

为了防御匈奴进攻,汉高祖刘邦把韩王信封于代北。汉高帝六年(前201),匈奴大举进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又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汉高祖闻讯,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于平城之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并讨伐韩王信,时值“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④。汉军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在自登山被冒顿骑兵围困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最后刘邦用陈平秘计,派人重赂冒顿阏氏(音焉支,匈奴单于之妻,犹汉言皇后),始得脱险,至平城,汉大军到,匈奴解围去,汉亦罢兵归。

白登战后,冒顿单于仍不断进北部边境,代王喜吓得弃掉封国逃回长安。高帝数苦北边,谋对策,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疲)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逋(同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逋女送厚…”·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⑤由于汉初战争破坏,经济急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刘邦接受了刘敬的建议。汉高祖九年(前t98),刘邦取家人子(宫人)为长公主嫁与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量的絮、缯、酒、食物,并开关市进行交易,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

刘邦以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基本形势没有大的变化,西汉政府继续执行刘邦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据历史记载,惠帝三年(前192)、文帝六年(前174)、文帝后元二年(前162)、景帝元年(前156)、景帝二年(前155)、景帝五年(前152),汉朝皇帝都曾经送宗女嫁给匈奴单于,或重申坚持与匈奴实行“和亲”。汉政府馈赠单于的礼物也逐年增多。如汉文帝六年与匈奴“和亲”时,一次就赠送单于锦绣衣袍、黄金装饰的带子、黄金带钩、汉族人用的篦梳、还有几十匹刺绣、织锦等大量贵重物品。汉初七八十年间的“和亲”政策,带来了相对和平局面,有利于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西汉政府与匈奴同意在边界地区“通关市”,允许两地间的贸易交换。于是,匈奴人带着驴、马、羊、驼、兽皮等物产在“关市”与汉族商人交换缯、帛、酒和粮食。“关市”贸易,一时相当繁盛。

但是这种“和亲”政策,说到底是带有贡纳性质的政治联姻。西汉统治者当时实行这一政策,也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的。“和亲”并未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从汉高祖到汉景帝的七十多年间,匈奴贵族一有机会,仍然不断地攻掠汉朝边郡。每次进攻都要“杀掠人民”,抢劫牲畜。特别是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和辽东(今辽宁省南部)两郡受害最深,每年都有一万多人被匈奴贵族杀害或掠去为奴。

文、景时期,虽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也作些防备工作。公家养马,多至三十万匹,为建设强大骑兵创造了条件。到了汉武帝时,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又无内顾之忧,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建立起来,便放弃对匈奴单方面退让的和亲政策,向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从此,西汉与匈奴“绝和亲”八十多年。

昭帝时,发生了“五单于争立”的纷争混战,最后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决心降汉,北匈奴的郅支单于被迫西迁。到汉宣帝时,匈奴在汉军连续打击下,已日趋衰落,因而被匈奴征服、奴役的丁零等部族,纷纷脱离匈奴控制,并配合汉军进攻匈奴,匈奴再也无力向汉朝发动进攻。而西汉王朝也由于长期战争,使内部矛盾日益尖锐。于是,汉政府与匈奴间的战争渐渐平息,又重新恢复了两族间的“和亲”。不过,这已是汉朝略占优势的形势下,双方走向妥协的产物,与汉初的和亲,虽然都是政治联姻,情况已不相同。宣帝甘露三年(前51)和宣帝黄龙元年(前49),呼韩邪单于两次到长安觐见汉帝。汉宣帝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给他的礼遇位置,超过汉朝各诸侯王之上,同时还赠送“冠带、衣裳、黄金玺、戾绶、玉具、剑、佩刀,弓一张、矢四发、棨戟十,安车一乘,鞍勒一具,马十五匹,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衣被七十七袭,锦绣、绮毂、杂帛八千匹,絮六千斤”⑥,表示对呼韩邪政权的支持和友好。呼韩邪单于也向汉宣帝表示,愿意留居漠南,协助汉政府保护边境域塞。双方建立了和平相处,互相支持的关系。

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出兵杀死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实现了重新统一整个匈奴的愿望。汉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前33),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到长安朝见汉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或作嫱、樯)字昭君赐单子”⑦。王昭君容貌丰美,仪态大方,通情识理,深得呼韩邪单于的倾心敬爱,特加称号“宁胡阏氏”(希望通过这次和亲,建立永远和好安宁关系之意),汉元帝也很高兴,下诏“改元为竟宁”⑧(表示取得了永远和平相处的局面),恢复了旧日的和亲,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战争。“昭君出塞”后,一直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到死,在她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人都努力维护汉匈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和亲后的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边城晏(晚)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百姓)亡干戈之役”⑨的和平景象。近年来在包头等地的汉代墓葬中,出土有“单于和亲”等文字的瓦当,是汉、匈关系和洽的有力证明。

注释

①《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

②③《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

④《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

⑤《史记》卷九九《刘敬传》。

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

⑦《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

⑧《汉书》卷九《元帝纪》。

⑨《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

诸吕之乱

向帝十二年(前195)四月,刘邦病死,五月,太子刘盈年十七岁,即位,是为惠帝。惠帝即位之初还亲理朝政,但其为人仁弱,虽继承大统,而一切国家大政,皆操诸吕后之手。吕后,名雉,小字娥妁(xú许)。刘邦微时,吕后尝居田中耨。刘邦亡命芒砀山时,吕后常往相从。彭城之役,吕后与太公同为项羽所俘。后楚汉议和,始得释归。刘邦即天子位,吕后遂为皇后。吕后性情刚毅,多疑好杀,曾协助刘邦诛杀韩信、彭越等大臣。高帝十年(前197),定陶戚姬有宠于刘邦,生赵王如意。吕后年长失宠,刘邦欲废太子刘盈而立如意,后得大臣力争,始得不废,吕后因此对戚姬及赵王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刘邦死,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第一件事即命人幽禁戚夫人于永巷(别宫名,有长巷,故名),髡钳(剃发,以铁束颈),衣赭衣(罪衣),令其舂米。戚夫人边舂边叹息说:“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常与死(死罪)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①吕后闻知大怒说:“乃欲倚汝子邪?”乃召赵王如意入京,乘惠帝晨出射猎之机,使人鸩杀之。又“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燀耳(以药熏耳使聋),饮痦(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②。吕雉阴鸷残忍竟至于此!

吕后意识到,惠帝接受的是一个外重内轻的天下。一方面,刘氏诸王,非其伯叔,即其兄弟,刘盈仁弱,非其对手。另一方面,功臣宿将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皆手握重兵,造成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吕后具有极大政治野心,刘邦一死,她就同其亲信审食其密谋尽诛诸将,然后发丧。吕后对审食其说:“诸将故与帝(指刘邦)为编户(列次名籍)民,北面为臣,心常快陕(不快之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族诛功臣),天下不安。”③有人将此消息告之郦商,郦商往见审食其说:“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④现诸宿将皆领重兵在外,“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⑤。届时“大臣内叛,诸侯外反”⑥,国家危亡可翘首而待。吕后估计实力不足,乃迫不得已暂时中止诛杀诸将的阴谋。但在惠帝君国期间,吕后无日不在计划巩固中央与削弱诸王及元老宿将的方策,只是因为准备尚未完成,并未采取攻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