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2668400000011

第11章 汉代(5)

古有“斗酒诗百篇”之说,也有“洒壮英雄胆”之言。从诸葛亮酿酒败魏军的传说中,也可以看到酒在军事上的作用。

曹植的传说

曹植像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植在三国时期诗歌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是建安诗歌成就的杰出代表,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著有集卷三十卷,不过现已失传,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永留八斗岭

据说合肥东北角七十里有个集镇叫八斗岭,三国诗人曹植的墓就在那里。“八斗岭”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起的。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自幼非常聪明,曹操非常喜爱他,就一直带在身边。当时天下大乱,曹操过的是戎马生活,曹植也跟着曹操四海为家。

这一年,曹操带兵来到合肥,曹植也跟着来到此地。

有一天,曹植带着随从,骑马出去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四处凹凸不平。这时正是春末夏初时节,庄稼非常茂盛,遍地郁郁葱葱。曹植跑了半天,汗流浃背,就令随从拴了马,在一棵树荫下歇凉。哪知随从没有把马拴好,就在他们歇凉时,几匹马走进了庄稼地,把庄稼践踏了好几亩。这还了得!曹操的军纪极严,曾有令说:“糟塌百姓庄稼者斩。”有一次在征途上,曹操的马受惊,下了麦地,曹操自己带头执法,举起宝剑,就要自刎。众将官说啥不让,曹操才“割须代首”,处罚了自己。

曹植虽然年轻,但是非常爱护体恤他的随从,怪自己未嘱咐好,出了纰漏,因此,就举起宝剑,说:“诸位甭担心,回复丞相,就说植已伏法啦!”众随从哪让呢,拽住他,夺去宝剑。那个粗心的随从跪在地上,说:“公子,你不能这样。马践庄稼,全是小人的错。只要你照顾好小人的家人,我就死而无怨了。”曹植还是感到对不起他,抱着他哭成一团。这时,几个留着黑胡子的农民走上前来,说:“公子,你甭难过,丞相的军纪严明,可是对我们却没用哇!”

曹植擦擦眼泪,不解地问:“为啥?”

“你别看现在庄稼长得怪好的,可是一不下雨,全完了,那比马践还厉害。那时我们只得逃荒啦。公子,你不要杀他,请你在丞相面前,为我们这里的村民讨个封,开条河吧!有水就有粮,一碗水一碗稻啊!”曹植明白了,就说:“这个容易。不过父亲的命令还是要执行的。他从来不准徇私。”

农民笑了,说:“这不妨事,你就说,这是老百姓的要求,以河换命吧!”

曹植答应了,回来把这事向曹操说了。曹操果然答应宽免了那个随从。至于开河,曹操说:“现在仗还没打完,怎么抽得出手来?待全国平定后,我一定办。”

曹植是个直肠子的人,当即跑到那里对农民们说了。大家听了,也很高兴,相信曹操说到做到。

谁知不久曹操死了,曹植的哥哥曹丕当了皇帝。曹丕嫉恨曹植的才能,就把曹植贬到陈留去了。这时,曹植想起了当年在合肥北外乡的那段事。他收拾了一下,便来到北外乡。那几个黑胡子老农已变成白胡子了,他们流着眼泪对曹植说:“公子,你遭难了,还没有忘记我们啊!只是这……这开河的事是无指望啦!”

曹植说:“老大爷,你们甭愁。曹植就是为这开河事来的。合肥守将张辽老将军,是父王的爱将。我现在给他写一封信,请他帮忙,完成父王遗志。”老人们感动得眼泪直流,只是他们已很难相信这开河的事会成功啦。曹植写了信,派人送给了张辽,自己也赶回陈留,准备把仅有的一点积蓄也拿来,用到开河上去。

一个月后,曹植又从陈留回到北外乡,可是不见一个工人,心里感到纳闷。原来,张辽虽然和曹植交往深厚,但是他惧怕曹丕,所以既没有答应,又没有不答应,一直拖着。曹植相信他与张辽的交情,于是,又写了封信去催!

当时六月暑天,又遇干旱。那一带干得土地干裂,一落脚,尘灰齐脚脖子,村民喝的都是泥浆水。跟随曹植的那个“以河换命”的随从泪水汪汪地说:“公子,看来开河无望了,走吧,走吧。”

曹植说:“估摸着信他也该收到了,张辽是个讲情意的人,等等吧!”

老随从只得硬咽着点点头。

又过了几天,连泥浆水也没啦。几个白胡子老汉跑来对曹植说:“公子,这里不能待啦,渴死不如逃荒!曹植望着万里无云的晴天,痴心地说:“我等张将军派人来。”

老汉们苦苦哀求:“公子,快走吧,你可不能干死在这荒岗野坡!”

“我等……等张将军派人来!”几个老汉流着泪走了。

第二天一早,曹植看到村民们三三两两地离开了,就是不见来人。一个白胡子老汉又来劝:“公子,我们一道走吧!”

曹植摇摇头,照旧痴情地望着南边,等了很久,还是不见人来。曹植渴了,他和随从走进村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连个人影都找不着,到哪里去找水呢?曹植和那个随从后来渴死在那个荒岗上。

后人为了纪念曹植,就在这里为他修建了墓地,还把曹植渴死的地方起名叫“八斗岭”。

一言心语

曹植力图开渠挖河,体现了他对平民百姓的关切之心,可是权不在手,志愿难成,唯有一腔热血以死报之,读来可歌可泣!

阮籍的传说

阮籍像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中阮璃的儿子,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他嗜烈酒、善弹琴。相传琴曲《酒狂》是感怀之作,音乐理论有《乐论》。

醉酒拒婚

曹魏末期,司马集团控制了朝政,对朝内其他姓氏的官员总是加以排斥。

诗人阮籍就是他们不放心的一个,总是千方百计地拉拢他。

一次,有人向司马昭建议,要司马昭到阮籍家求亲,娶阮籍的女儿做儿媳妇。阮籍若允诺了这门亲事,那就等于宣布他倒向司马集团的怀抱。

阮籍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为难。他从内心反对司马集团排斥异己的做法,但又不好拒绝求亲,否则会有杀身之祸,左思右想找不到万全之策,只好借酒消愁。端起酒杯,阮籍不禁计上心头,何不以醉酒来敷衍一番呢?从第二天开始,阮籍就拼命喝酒,一连六十天,天天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果然,司马昭派人上门求亲来了。那个当差的官员踏进阮家的大门,只见阮籍烂醉如泥。官差连问多次,阮籍不知答话。官差毫无办法,只好回朝禀报司马昭。司马昭也感到无计可施,对这档事也就不再重提了。阮籍借醉酒拒婚,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一言心语

人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棘手的事情,此时正面解决可能难以奏效,而换一种思路则有可能迎刃而解。

嵇康的传说

嵇康像嵇康(223—262),字叔夜,祖上原是会嵇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后为避怨迁至谯国锃县(今安徽宿县)。他与阮籍、山涛、刘伶、阮成、向秀、王戎等人不愿卷入政治斗争,便“托好老庄”,常聚于竹林之下,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得道成仙

据说嵇康胆量极大。他的友人王伯通新建一座馆舍,夜晚常有鬼魂出现,凡住过的人都死了,从此无人敢住,王伯通只好将它关闭。嵇康听说后,一定要去那里寄宿。王伯通问:“难道你真的不怕鬼魂?”嵇康答:“鬼魂与人虽有阴阳之别,但老子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什么好怕的呢?”为了打发时间,他向王伯通借来古琴坐弹。

二更时分,屋内果然出现了八个鬼魂。嵇康虽然嘴上说不怕,但鬼魂真出现时,还觉得心里发毛。于是他在心里默默念《易经》来稳定自己的情绪。待心情镇静后,嵇康问:“以前在这里住宿的人都是你们害死的吗?”

鬼答:“不是。我们兄弟几个都是虞舜时期的乐官,因受奸佞谋害冤死,埋葬于此。王伯通在我们的墓上建屋,把我们压得受不了。见有人来住,只是想让他们转告王伯通,不料竟然被我们吓死,实在不是有意杀人。既然你已经知道了这个情况,就请你告诉王伯通,让他将我们的骸骨取出另行安葬。如果这样,他半年后可升为本郡太守。为了表示对你的谢意,今夜教你《广陵散》一曲。”说完,鬼魂取过古琴将曲调弹奏了一遍。嵇康听后,马上就学会了。第二天,他将此事告诉王伯通,王伯通即刻派人挖掘,果然见到骸骨,另外找了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将它们安葬下去。半年后晋武帝司马炎即位,王伯通果然被提拔为太守。

嵇康虽然不是道士,但他喜好老庄,相信真有神仙,只是一般人无法学到而已。他曾写过一本《养生论》,大力宣扬道教服散养生的妙用。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孙登的高道长年住在深山之中,夏天编草为衣,冬季则披发为被;既会弹琴,又擅长啸,便决定向孙登请教道法和琴艺,然而孙登却始终一言不发。直到分手时,孙登才开口说:“你才学虽高,但不懂得保身之道,今后难免有杀身之祸。”

嵇康是曹操之孙沛王曹林的女婿,在政治上属于曹魏集团,所以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强硬态度。由于他是“竹林七贤”领袖人物,土绅钟会仰慕他的名气,专门前来拜访。嵇康知道钟会与司马氏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表现得非常冷淡,他翻着白眼对钟会说:“贵人光临贫贱之地,不知有何见教?”钟会是当地一霸,有什么人敢这样对待过他?他气得七窍生烟,袖子一甩转身就走,临走前抛下一句:“哼,不识抬举,走着瞧!”

从此钟会对嵇康怀恨在心,有一次趁着进宫的机会对司马炎说:“嵇康这小子狂得很,他一直对司马氏心怀不满。说他是一条龙,迟早要兴风作浪。陛下可要小心啊。”不久,司马昭派人将嵇康抓去,押赴东市斩首。听说嵇康要被处决,太学生三千人前去认请嵇康为师,并上书为嵇康求情。但司马炎不许。

临刑前,嵇康要求抚琴一曲以壮行。琴取来后,他弹奏了从鬼魂那儿学来的《广陵散》,长啸一声:“世上从此无此曲。想起孙登,真是惭愧啊!”死时年仅四十岁。

一言心语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才华出众,但不谙保身之道,终于死于派别纷争之中,这早已为道长孙登所料。可能临死时他才感到孙登的先见之明吧。

王羲之的传说

王羲之像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一作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今山东)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后朝中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之职,也称“王右军”。

王羲之机智解危

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的名门望族,他的两个伯父是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佐命功臣,一位叫王导,任东晋宰相,另一位叫王敦,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氏家族在东晋政权中,权势之盛,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一心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王敦的谋士钱风,一直在给王敦问鼎的野心鼓动打气,他自己也存心借此捞个开国元勋。二人气味相投,成为知己。

初夏的一个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风急如星火地走进王府大门,直奔客厅而来。王敦得报后立即到客厅与他见面。钱风欲言又止,向王敦使了个眼色。王敦抬起右手挥了挥,几个仆人都心领神会地退了下去。二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

钱风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小声地对王敦说着。二人叽叽咕咕地谈了好一阵子,王敦突然站了起来,手一挥,正在开口说话中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睡着的帐子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做是维持王家世家大族地位的“荣誉”标志之一,是王家下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因此,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他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风到来时,因为双方都很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王敦站起身来,看到帐子动了一下,才想起来。于是,王敦大惊失色,对钱风说:“不好!羲儿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

策划起兵、夺位,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一旦走漏风声,策划者的身家性命将彻底毁灭,王敦和钱风对此是十分清楚的。经王敦一提起,两眼射出凶光的钱风对王敦急促地说:“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便死无葬身之地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钱风怂恿王敦去杀王羲之。

“大将军,要成大事,不敢作为不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钱风焦急地催促王敦下手。

听了钱风的话,王敦心一横,脚一跺,说:“对,不能儿女情长。”接着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叫道,“羲儿呀,你就莫怪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拔出了寒光逼人的青龙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

王敦撩起帐子,正待挥剑砍下去,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王羲之这时发着微微的鼾声,睡得正香甜,头歪在一边,胸脯随着均匀的呼吸一起一伏,王敦掀起帐子,王羲之也毫无反应。王敦爱怜地望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见,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把它插入鞘中,拉着钱风的手走了出去。

真玄哪,王羲之差一点就成了伯父王敦的刀下鬼了。实际上,打钱风进门时趋,王羲之就已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风的谈话。很快,王羲之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当王敦提剑向他走来之时,王羲之紧张的心几乎堵住了嗓子眼,他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两眼闭着,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因此才没有下手。

王羲之以自己的机警,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一言心语

在不同情况下应有不同的灵活反应,这是化解危难扭转险境的重要所在。

另辟蹊径成佳婿

郗鉴是晋朝明帝时的车骑将军,在他的女儿郗睿成年后,为了选出一个门当户对的好女婿,他征得宰相王导的同意,派了一个人到王导家,从王导的众多儿子中去物色最佳人选。王导的几个儿子早就知道郗睿才貌双全,听说此事后,都想纳此佳妻。到了郗鉴派人来的那一天,一个个都穿戴得衣冠楚楚,光彩照人,而且显得举止潇洒,风度翩翩。

郗鉴派去的人对王导的几位公子逐个地细加端详,比来比去,怎么也分不出个高下优劣来。最后只得回去如实向郗鉴禀报:“王丞相的几位公子,都想娶我家小姐。他们个个都一表人才、超群出众,实在难以比较出哪一个是最佳人选。只有一个公子若无其事地躺在东厢房的床上,还把肚子都袒露在外面。”郗鉴听说竟然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公子,连忙说道:“就选这一个,这一个好!”于是,王羲之便这样被他的泰山大人选中了。

原来王羲之明明知道郗鉴派了人来家里物色女婿,他也早就了解郗睿小姐才貌双全,为什么他这一天要躺在东厢房的床上,还把肚子都袒露在外面,表现出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的样子呢?是他与弟兄们不同,不想娶郗睿小姐吗?非也!他也同样希望能娶郗睿小姐为妻,只不过他的看法与做法不同。他认为,要能被选中,不能步其弟兄们的后尘,应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他深知,他的弟兄们个个都是“好样的”,又都希望能娶到郗睿小姐。如果他也如法炮制,来一个油头粉面、锦衣华履,那么,在他的众多弟兄中,未必能脱颖而出,很难会受到特别关注。

一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