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2668400000008

第8章 汉代(2)

原来,这是朝里与司马迁为敌的李二师一伙人干的。后来,司马迁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都竭力反对他应召。他们说:“你这个德才兼备的司马迁,为何非要进宫作‘闺阁之臣’,甘受此辱?”司马迁强忍心中的巨痛说:“不进宫怎知宫庭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知他们灵魂善恶?不应召,史书又怎样去写?”

后来,司马迁进了宫,作了中书令。但他知道,他写的这本实记实录的《史记》,必然会遭到汉武帝的反对。因此他早就作了应对,完稿后他同时准备了几份:一是手稿,后来汉武帝追查,他便将手稿呈交上去,果不出所料,手稿被汉武帝烧毁了;二是副稿,由才智非凡的女儿司马英抄写,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三是腹稿,他每写一篇,都命外甥杨恽(司马英的儿子)学懂背熟,以确保信史传给后人。祖孙三代,继承祖辈写史的大业,精心保存(使记》,才让这部不朽的著作流传了下来。

一言心语

杰出的人物必有非常的过人之处,其中坚定的意志和刻苦忘我的精神是必备的。司马迁的《史记》正是在这种精神中才得以流传下来的。

梁鸿的传说

梁鸿像粱鸿(生卒不祥),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成阳市西北)人,东汉文学家。著书十余篇,皆不传。今存伍噫歌》、《适吴诗》、《思友诗》。

梁鸿放鹤台

无锡又名梁溪。提起这,不免使人想起梁鸿、盂光这一对相敬如宾的贤惠夫妻。传说当年,他们是在两只白鹤的带领下逃到无锡来的。

梁鸿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太守推荐他到京都洛阳去参加殿试。他到洛阳后,看到皇帝的宫殿造得富丽堂皇,老百姓却白骨成山,就写了一首《五噫歌》:

登上北芒山啊,噫!

看看帝皇家啊。噫!

宫殿多宏大啊,噫!

人民的苦难啊,噫!

永远无尽头啊。噫!

他不愿做官,转身就回了陕西扶风的家里。有人讥笑他“读书不做官,是个大木瓜!”他听了也毫不在乎,宁可坐在山头上,看着他养的一对白鹤,在白云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扶风有一孟家大族,孟家有个小姐叫孟光,多少有钱有势的人家去说亲,她都摇头拒绝。孟光说,除了梁鸿,她谁也不嫁。梁鸿听了以后,就前去求亲。

成亲的这一天,梁鸿看见花轿里走出来的新娘子,头上戴金,脚上穿银,上下绫罗绸缎,浑身珠光宝气,他愣了一下,气愤地说:“这不是我梁伯鸾的妻子!”说完,他红丝绳也不肯牵,堂也不肯拜,一甩袖就往书房里走去,几天也不出书房门,不愿见妻子孟光。

这下子可急坏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急得直掉眼泪,双脚直跺。母亲知道儿子的脾气,真倔起来,就是大牯牛也拉不回来。新娘子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反而安慰婆婆不要着急,说她会把丈夫劝过来。成亲后第七天,孟光洗掉脸上粉,拔下头上金,换下脚上银,脱掉绫罗绣袄,穿上一身粗布衣,围上短围裙,亲自煮了一锅香喷喷的小米粥,用盘托了来到书房。她一只脚跪下去,把托盘托得与眉毛一样齐,请丈夫吃早饭。

梁鸿只顾自己看书,没有理睬。孟光又随和地说:“人有了过失,改掉还不好吗?请相公谅察!”梁鸿这才侧过身来,一看妻子这身打扮,倒吃了一惊,连忙端下粥碗,双手把妻子扶起来,又对妻子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你……”

孟光亲亲热热说:“我怎么了?你真是我心目中的好夫君。人家都说你才学好,品德高,我可要看看你究竟喜欢我什么!”

梁鸿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妻子是有意穿得那样华贵来试探他的。正在这时,一只白鹤飞到窗台上来。梁鸿看到白鹤嘴里衔着一张碎纸片,拿过来一看,脸上霎时变了颜色。

梁鸿气愤地告诉母亲和妻子,因为他去年在洛阳写了一首(伍噫歌》,京都已贴出告示,要捉拿谩骂朝廷的狂妄书生梁伯鸾。母亲吓得面色如土,浑身发抖。

孟光却是面不改色,问丈夫怎么办。梁鸿看看妻子,说道:“怎么办?他来捉人,我就远走高飞。我本来要到泰伯(泰伯,一作太伯,周代吴国的始祖)生活的地方去的,可你……?”孟光回答说:“既是嫁到你家,生生死死都跟着你!’,于是,夫妻俩马上扮成农夫模样,拜别母亲,匆匆上路了。那两只白鹤则飞在天空探望,若是前面有官军拦阻,或有吃公事饭的人出现,白鹤就嗷嗷叫着飞下来,带领梁鸿、孟光另走小路。就这样,夫妻俩躲躲闪闪、走走停停,吃尽了千辛万苦,整整走了八个月,才来到无锡九龙山脚下。

梁鸿初到无锡,生活没有着落,就到皋伯通家去春米,借住在皋家廊下的小草屋里。皋伯通是无锡大族,有九龙山、皇山两处大庄园。这一天傍晚,皋伯通捋着胡子走来,看到梁鸿在一盏油灯下专心致志地读着《四书》,妻子孟光端端正正坐在一旁缝补,就问他们是什么人。梁鸿说是舂米的佣工。“春米的还读书?”梁鸿一听就抬起头来回问一句:“春米的为什么就不能读书呢?”

后来,皋伯通才知道梁鸿确有真才实学,想要请他搬进厢房,还说愿意供养他们。梁鸿却摇摇头说:“有一间小草屋避避风雨,不冻死饿死就很好了。”从这以后,皋伯通经常到梁鸿的小屋里来坐坐,也说些仁义道德的话。但当他单独见到梁鸿的妻子时就嘻皮笑脸,满肚子邪念欲火。梁鸿知道后,长叹一声:“知人知面不知心啊,皋伯通不配做泰伯的子孙!”于是他马上搬出了皋家,住到农夫的家里去了。

梁鸿和孟光在九龙山下住了整整五年,带领众乡亲在山脚下开了一条河,直通太湖,从此这一带的千万亩良田,年年旱涝保收。老百姓都非常感激,就给这条河取名叫梁溪。

梁溪开好后的第二年初春,梁鸿夫妇带着他们心爱的一对白鹤,一起来到泰伯墓地的皇山脚下。由于皇山一带连年干旱,禾稻庄稼多半枯焦,去年收到的三成粮食,又都进了皋伯通的西仓大粮房。这里家家断了炊烟,个个面黄饥瘦,真是“东山农夫无米饭,西仓大户粮成山。”梁鸿本来发誓不再见皋伯通,但为了老百姓,他忍气吞声来到西仓皋伯通家借粮米,皋家宁可粮米发霉发烂,也不肯开仓借粮。怎么办啊!梁鸿急得心里像刀割一般。每天清早,他到皇山去放出那一对白鹤时,总要指指西仓的大房子,拍拍白鹤的红头顶叹着气说:“东山农夫无米饭,西仓大户粮成山。怎么办,怎么办?”这两只白鹤总是睁着乌黑发亮的小圆眼睛,“嗷一嗷一嗷——”叫着,向西仓上空飞去。

有一天夜里,月亮照得像白天一样,乡亲们被一阵“嗷嗷”的叫声吵醒了,大家连忙开门出来,只见天上数不清的白鹤在月光里飞过来,停在每家每户的场头±,又拍打着翅膀“嗷嗷”叫着,向西仓皋家的粮仓那里飞去,一会儿又都飞了回来。“粮!粮!”大家惊喜地喊起来。这一夜,家家户户都收到了几斗几升金黄的稻谷,被皋伯通家抢去的粮食终于又回到了自己家里。

天大亮后,几百只白鹤都飞到山滩上去吃青草,然后又都飞到山弯里去生蛋了。梁鸿、孟光把拳头大的白鹤蛋一篮篮地拎到穷苦的乡亲们家里。第二天,村里村外的孩子都唱起歌来:

梁鸿孟光养白鹤,

帮助乡亲把粮衔,

放鹤放在山尾上,

产蛋产柱备山弯。

度过了春荒,梁鸿又带领大家开池挖河,把伯渎港的水引进来,这里的老百姓就慢慢地富裕起来了。

梁鸿去世以后,就葬在泰伯墓旁边。每天清早,人们总可以看见两只白鹤,在墓地上空翱翔,然后就“嗷嗷”叫着向东方飞去。人们为了纪念梁鸿,就把皇山改名为鸿山,现在鸿山上还有很多古迹呢,如梁鸿井、故鹤台、望天台(梁鸿观看天气的地方)、洗砚池、古琴石等等。每年清明节,远近的男女老少都要到鸿山来玩,寻访泰伯、梁鸿的古迹,有些人还能唱这样的歌谣:

凉棚池,牛眼珠,

藤盘池,池喷水,

饮清泉,解酷暑。

一言心语

由于梁鸿的正直个性,而遭到黑暗势力的打击,不由得背井离乡,令人愤恨难平。然而梁鸿的火热之心始终旺盛地燃烧着,令人感动。他与妻子孟光恩爱的故事更是千古美谈。

班超的传说

班超像班超(32—102),扶风安陵(今陕西成阳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他的哥哥班固被辟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为官府抄书以养家。后投笔从戎。公元73年,接受派遣出使西域各国。

不计前嫌

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但龟兹恃强不从。

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的友好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章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延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

班超不计前嫌,很好地接待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帝。乌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也不诽谤他人。

一言心语

从上述故事看来,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宽容不失为一剂利人亦利己的良药。

张衡的传说

张衡像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著有仁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原有集巳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为民除害

东汉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的一天,一个五十开外的老汉坐在河间城的一家酒馆里。他一边饮酒,一边听着邻桌上两个酒客的交谈。其中一个说:“阿秀又出来帮忙啦,也不怕那帮人再来找麻烦?”另一个叹了口气说:“要不是黄大人被诬陷进了狱,他们也不敢这样兴风作浪了。”

老汉这才注意到,酒馆里除了店主人外,还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正在招呼客人。老汉想:这女孩出来帮忙,有什么可怕的,“那帮人”又是谁呢,那个黄大人又是谁呢?他正要打听个明白,突然街上一阵混乱,酒馆里的人也都四下逃散了。老汉往街上一看,只见一个花花公子,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在离酒馆不远的地方停住。只见那花花公子不知对一个家丁说了些什么,那家丁就朝酒馆跑来,两只贼眼贪婪地盯着阿秀,说:“小丫头,别在这儿受罪了,到我们少爷家去享福吧,那什么都有啊。”说着就伸手去拉阿秀。店主人一见,急忙上前求情,话还未出口,就被家丁一脚踢倒在地上。阿秀正要上前搀扶爹爹,就被家丁一把拉住往外拖,在场的人是敢怒不敢言。

坐在酒馆里的那个老汉忍无可忍,站起来大声喝道:“住手!”那家丁一听急忙松手,但当他看见喊话的只是个老头时,胆子就又壮了起来,吼叫道:“你这老头真是大胆,我们家少爷之命,谁敢不从?”说完,又要去拖阿秀。老汉向身旁的几个人使了个眼色,立即有两个壮汉上前拧住家丁的胳膊,厉声说:“还不跪下,张相爷在此!”这么一说,旁边的人们才知道这老汉就是新来的河间相张衡。那家丁听说是张相爷,两腿一软,赶紧跪在地上磕头作揖,口中叫道:“相爷息怒,奴才有眼不识泰山。”两个壮汉见家丁跪下了,也就松了手。谁知那家伙拔腿就往主人身边跑去。那花花公子听了家丁的话,立即掉转马头,扬长而去。老汉也不差人去追赶,他向旁边的百姓问道:“那花花公子是谁?”在场的人都不敢明说,阿秀父女更是吓得吞吞吐吐。老汉一看也就不再多问,自我介绍道:“我是张衡,你们有事可直接到衙内找我。”说完,便带领侍从离开了酒馆。

张衡经过几番走访,终于得知那个花花公子姓吕名骄,是宫中一位歌女的弟弟,自从他姐姐被选为妃子后,便依仗权势、欺压百姓、抢占民女,无恶不作。河间的百姓提起他,没有一个不咬牙切齿的。县尉黄书良为了铲恶锄奸、安抚百姓,要拿吕骄治罪,不料得罪了河间王,被诬陷为陷害皇亲而投人监狱。张衡到任后,不顾河间王的反对,依法释放了黄书良并提升为县令。但对惩治吕骄这件事,他也觉得十分棘手。

这一天,张衡正在屋里思考如何下手惩治吕骄,忽听有人呼喊:“相爷作主!”张衡出去一看,见是酒店主人,便赶紧将他扶了起来。那店主人满脸泪痕哭诉道:“相爷,我家阿秀被那吕骄抢去了,请您为我作主救救我的孩子呀!”张衡见此情景,心如刀绞一般,心想:哪怕把官丢了,也要把这事管到底!他安抚了那酒店主人一番,答应一定替他作主。那酒店主人千恩万谢,转身回去了。

正在这时,侍从急急走来告诉张衡,人们纷纷传说阿秀跳井自杀了。张衡一惊,忙带领侍从去看个究竟。县令黄书良已经提前来了,他一见张衡,就把张衡拉到旁边悄声说:“相爷,打捞了多时,除了井边有一件褂子外,其余的什么也没有,我看这事有点蹊跷。”“你是不是说这里面有鬼?”“对,据我判断,这是假的。阿秀并没有死,很可能就在薛家庄。”“有什么根据吗?”“吕骄在薛家庄建了一个‘欢乐窝’,被他抢劫去的民女,大都关在那里。”张衡听到这里,又气又恨,他一字一顿地说:“不为河间百姓除去此害,我还做什么相爷?不能为河间百姓作主,我还做什么官?”说完,嘱托黄县令派人继续打捞,以免打草惊蛇。

当夜二更天,张衡的人马就把薛家庄团团围住。就在这时,从“欢乐窝”里摇摇晃晃走出来一个醉汉。军士们呼啦上前一下把他按住,盘问吕骄的行踪和阿秀的下落。原来,那阿秀不但年轻貌美,而且性情刚烈,吕骄把阿秀绑在西厢房的柱子上恣意拷打,阿秀至死不从。

军士们让那个醉汉带路,匆匆来到西厢房窗户外面,只见屋内吕骄正在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秀。众军士怒喝一声,破门而人,救出了阿秀姑娘,将恶贯满盈的吕骄捆绑了起来。

几天以后,河间城里贴出了把吕骄斩首示众的告示。男女老少闻听奔走相告,欢天喜地地说:“张相爷为咱老百姓除了一大害啊!”

一言心语

传说表现出了张衡的凛然正气。使用正义之剑终于斩除了恶贯满盈的祸害,赢得了百姓的一片欢声。

三国两晋

三国时期汉,文人辈出,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七贤等,尤其是曹操,他既是文学家又是军事家。两晋时期,除了文学,还出现了王羲之、顾恺之那样的书画大家。关于他们的传说也是丰富多彩的。

曹操像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谯郡(今安徼亳县)人,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善诗歌,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摘要》等书。

曹操巡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