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藏族人为什么称自己为“蕃”?
“藏族”是汉语名称,藏族的“藏”是“卫藏”(也作“乌斯藏”)一词缩简而来。“卫藏”是西藏的地名,“卫”(wei)指拉萨地区,“藏”(gzang)指后藏地区,原来并不代表民族。藏族自称bodrmu(康藏音)或wod mu(安多音),由于方言土语的差别,bod mu这个词在康藏方言中发音bod mu(搏牧)、bed mi(白枚)或者pu mi(朴迷),在安多方言中发音wod mu(沃牧)、wod mi(沃迷)、wod ni(温尼)、wu mi(吴迷)等等。译成汉语就是“博人”或“沃人”,“博”或“沃”的音译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有许多种写法:如毫(bo)、蕃、番、波、钵(如土波、土钵)、白、普、嵬(嵬名)、古特(唐古特)、兀惕(唐兀惕)、沃(《山海经》西方有沃之国,沃民是处)、威(威名),其中“毫”出现得最早,《说文》段注:“京兆之毫乃秦宁公所伐戎王号成汤者之邑”。“羌戎”是藏族的古代称呼。《两汉四裔图》今前后藏地均标有“羌戎”字样。
藏族在汉文中古代称“西羌”或“西戎”,“氐”属羌。隋称“附国”(宋以前汉语中无唇齿音f,“附”读bu),唐称“吐蕃”,元称“唐古特”或“唐兀惕”,明清称“西番”(如理番厅),“藏族”这个名称出现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吐蕃”(twis bod)是与“唐古特”(tang Wod)相对的一个名称,“吐”是藏语“高地”,“唐”是“平原”,“吐蕃”是“高山藏人”,“唐古特”是平原藏人。前者指西藏人,后者指安多藏人。在蒙古语中至今称西藏人为“台白特”,称甘青一代的藏人为“唐古特”,汉代羌名“唐牦”显然是tand wu (平原人)的藏语。
bod的同义词sbu(布斯),sbu gyel汉语译作“悉补野”—这个名称来自“部杰雪山”,因此藏族也称“雪山民族”。bod或wod原先是部落的名称。bodkay gdrug(博喀雅舟)是“六牦牛部”。此部落居住在西藏雅砻地区。吐蕃王系就出在这个部落,故称“蕃王”。藏族的一般习惯上“蕃”只指“拉萨”,如过去许多甘青地区的藏族学者的传记中,把去拉萨三大寺求学写作“去蕃地求学”。口语中,“博巴”指西藏拉萨人,与“康巴”(西康人)和“安多哇”(甘青藏人)相对应。作为国名的“蕃”字,最早出于马桑王朝。藏史《贤者喜宴》引《大史记》称,在吐蕃以前藏地曾先后执政的有十个王朝:1.挪金,2.督,3.森布,4.斯拉,5.牧或茅,6.鬼,7.马桑,8.卢(龙),9.羯吾,10.贡吾。其中第一代“马桑”九姓做军事联盟首领时,其国名称“博喀雅舟”。“马桑”和“马羌”是藏文ma sbyang一词的方言读音差别。《藏族古代史》中说“蕃人出于马桑种”,“马桑是人种始祖”,汉文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有关“马羌”的记载,“马桑”的时代最晚也在商周之间。
由此可以断定,“蕃”这个名称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15.“西藏”、“藏区”及“西藏和其他藏区”的提法,有什么不同?
西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其管辖的地区,包括拉萨市和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6个地区,共76个县,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它的四界是:东为金沙江,南为外喜马拉雅山,西为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北为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历史上这里习惯于按卫、藏、阿里和多麦(即今昌都地区)划分为四大部分。
“藏区”是泛指包括藏、青、甘、川、滇五个省区内的藏族自治地方,即现今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果洛、玉树、海西、海北、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还包括五省区内自治州、县以外地区的一些藏族聚居区和藏族乡。
“西藏和其他藏区”则是分指我国西藏和西藏以外的藏族地区。
16.国内藏族人口和居住地简况?
据2007年底有关数据报道,西藏自治区内的藏族人口约为280万,自治区外藏族州县的人口约为290万,国内藏族总人口约为570万人。
藏族主要聚居于五省区,即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分布面积23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17.藏语分几个方言区?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主要分为三大方言区。
卫藏方言:①前藏土语(拉萨市,山南专区);②后藏土语(日喀则专区);③阿里土语(阿里专区);④夏尔巴土语(聂拉木县樟木口岸);⑤巴松土语(工布江达县错高和雪卡乡)。
康方言:①东部土语(德格、甘孜、康定、雅江、昌都、丁青、理塘、巴塘、乡城、稻城、波密、察隅、墨脱等);②南部土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③西部土语(改则、班戈、聂荣、申扎、那曲等);④北部土语(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⑤卓尼土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迭部县);⑥舟曲土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安多方言:①牧区土语(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地方);②农区土语(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乐都县部分地方);③半农半牧土语(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
另外,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等国部分地区也讲藏语,但与国内藏语有较大区别。
藏族中,使用康方言的人口最多,其次是卫藏方言,再次是安多方言。三个方言之间以语音差别为主,还存在词汇、语法差别。卫藏和安多方言差别较大,基本上不能通话,康方言介于两者之间。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
18.藏文是一种怎样的文字?
藏文是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米·桑布扎前往天竺等国学习后,仿照梵文兰扎、瓦都字体,结合藏语的特点反复琢磨、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创制出的藏民族自己的文字。到公元9世纪,藏文先后经过三次厘定,不断趋于严密和完善,一直沿用至今。
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共有30个字母和4个元音,藏文字母的书写同英文一样,属线形类。拼写以字根为基础,再加上、下置字,前、后置字,又后置字组成。藏文字形结构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
标点符号,意为“分界线”或“分界符号”。藏文标点符号共有6种形式,其中音节之间的隔音符号使用频率最高。
藏文书写习惯为从左向右。字体分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是根据字体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头字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主要用于手写,分行书、楷书和草书。
19.前藏和后藏是如何区分的?
前藏包括今天西藏的拉萨市、林芝地区、山南大部地区,以及昌都部分地区,其中心为拉萨;后藏大致相当于今天日喀则地区,其中心在今天的扎什伦布寺。前后藏以岗巴拉山为界。
20.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
这是一句在藏人中间广为流传的话,以说明这些地区各自最典型的特点,大意是:安多的马(以马最好),康巴的人(以人最美),卫藏的教(以宗教最兴盛)。
按照西藏传统的地理观念,整个藏地由高至低被划分为上、中、下三大区域,有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多康六岗的说法。阿里三围乃群山之巅,众水之源,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卫藏四如,系前藏和后藏的总和,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河谷和日喀则及其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寺院林立,大德涌现。而多康六岗,高山纵谷之间急流如织,草原与荒漠并存,或人烟稠密,土地肥腴,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中,“多”为安多,即今青海、甘肃、四川等省的许多藏地;“康”为康巴,包括今青海省玉树州、云南省迪庆州和四川省甘孜州及西藏的昌都地区等,更是广阔、险峻、壮丽。
藏语中对这三个地方称之为“确卡松”,据学者考证,确卡两个字原为蒙语,是借词,意思是“发源地”、“根源”或发祥地的意思。如此也可以理解如下:卫斯藏因为佛法兴隆,称之为“卫斯藏确吉确卡”(即卫斯藏乃佛法的发祥地);康区人口众多而称之为“多堆米伊确卡”(即康区乃人之发祥地);安多地区盛产良马而称之为“多弥达伊确卡”(即安多乃马之发祥地)。
21.嘉戎藏族、白马藏族等称谓,是什么意思?
“嘉戎”是“嘉摩察瓦绒”的简称,“嘉摩”是指“嘉摩墨尔多圣山”,“察瓦”在藏语里是热带的意思,“戎”指的是农业。嘉戎地区是雪域藏地有名的四大农区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嘉戎藏族,作为藏族的一个支系,虽然和整个藏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除了藏族一般的生活习俗外,他们在语言和生活习俗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
白马藏族得名于在帽子上插白羽毛的习俗。分布在甘肃陇南、四川阿坝和绵阳等地。一般男子在毡帽上插一支白羽毛,显示勇敢刚直,女子则插二至三支,表示纯洁温柔。白马藏族的服装比较接近羌族人的服饰。它是一支比较独立的支系,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