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3
2767500000006

第6章 马皇后拒药

在朱元璋叱咤风云的一生中,马皇后始终是个重要人物。她以特殊的身份,卓越的才识,悉心辅佐丈夫的全部事业,在元末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皇后生于公元1332年,比朱元璋小四岁,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史书上未记马皇后之名,历史文献上记她嫁朱元璋后的称呼是马夫人,丈夫称帝后的名号是马皇后,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马公后来因为杀人避仇,逃往外地,临行时把爱女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郑媪早卒,其后马公也客死外地。郭子兴夫妇对好友的遗孤十分怜惜,把马氏收为义女。由于马氏“善承人意,而知书,精女红”①,深得子兴夫妇的钟爱,育之如己女。

元朝末年,政治愈加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至正四年(1344),河南、江淮一带大旱,赤地千里,而黄河又接连决口,饥民遍野。到至正十一年(1351),河患已经连续六年,天灾人祸把广大农民推向死亡的边缘。这年五月,江淮流域终于爆发了以刘福通为首的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次年,郭子兴率数千人在濠州起兵响应。不久,朱元璋就投身到郭子兴领导的队伍中,深受郭子兴的赏识和信任。就在这期间,朱元璋与元帅之女马氏成了婚,从此,朱元璋的职位不断上升,军中都称他为“朱公子”②。

郭子兴虽然器重朱元璋,但他性情暴躁,忌才护短,又好听谗言,迟疑寡断。在别人的挑唆下,也曾多次猜疑朱元璋,对他加以斥骂。一次,郭子兴发怒,将朱元璋禁闭在空室,不许进食。马氏得知后,亲自到厨房,“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③。后来,马氏为了缓和朱元璋和郭子兴之间的嫌隙,就拿出自己平素的积蓄,献给义母,求她在义父面前为朱元璋分解、说情④。这样,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的地位才逐渐巩固下来。马氏习性节俭,“居常贮糗精(干粮)脯俗(腌肉)供帝(指朱元璋),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⑤。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领大军渡江,马氏和将士的家眷仍留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当时长江交通线被元军切断,和州孤立,马氏鼓励将士,抚慰眷属,稳定后方。攻下集庆(今南京市)以后,由于战争的需要,她又“亲缉甲士衣鞋佐军”⑥。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率兵东下,直逼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郊),朱元璋亲自领兵抵御。强敌兵临城下,城中的官员、居民有的打算逃难,有的忙着窖藏金银,屯积粮食。马氏却镇静自若,“尽发宫中金帛犒士”⑦。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回忆起早年马皇后跟随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⑧时,尝把她比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⑨。朱元璋每对群臣称说皇后的贤德,比之为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马皇后听了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⑩其贤德谦逊往往如此。朱元璋感到马皇后幼年失去亲人,故于建国后,曾多次提出要寻访皇后的宗族亲戚加以封赏爵禄。马皇后说:“国家官爵当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闻前世外戚之家多骄淫奢纵,不守法度,有致覆败者。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赐予,使得保守,足矣。若其果贤,自当用之;若庸下非才而官之,必恃宠致败,非妾之所愿也。”朱元璋遂作罢。史家称明代“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这与马皇后的智鉴和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

马皇后平时很注意对后宫的教育,她时常向宫人们讲述古代宫帏制度。为了教育后宫,她特令女史官辑录宋朝贤后事迹,作为楷模,朝夕省览。有人说宋朝过于仁厚,马皇后说:“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一日,她问女史官:“黄老何教也,而窦太后好之?”女史回答说:“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其教矣。”马后说:“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有明一代,宫壶肃清,马皇后领导后宫,勤于内治,起了相当的作用。

洪武三年(1370),诸将击败残元势力,攻克元都,将元室珍宝贡献至京师,举朝祝贺。马后问:“得元府库何物?”朱元璋答:“宝货耳。”马氏道:“元氏(元朝)有是宝何以不能守而失之?盖货财非可宝,抑帝王自有宝也。”朱元璋会心地说:“皇后之意,朕知之矣,但谓得贤为宝耳!”马后称谢说:“诚如圣言,妾每见人产业厚则骄至,时命顺则逸生。家、国不同,其理无二,人之常情,所当深戒。妾与陛下同处穷约,今富贵如此,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忽微。故世传‘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酰毒’,诚哉是言。但得贤才朝夕启沃,共保天下,即大宝也,显名万世,即大宝也,而岂在乎物乎。”

朱元璋称帝后,为防止大臣功高震主,树立自已至高无上的权威,保证朱家子孙世代帝王之业,用极残酷的手段制造冤狱,株连大批功臣宿将。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被杀的功臣达三万余人,就是一个典型事例。马皇后对朱元璋的这一做法很不满意,她一向主张对下属不宜过于严苛,而“宜赦小过以全其人”。据《明史·孝慈高皇后传》记载:“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告他有不法行为,朱元璋要立刻召回。马皇后说:“严(州),敌境(与敌人接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朱元璋乃罢。文忠后来果然立了大功。致仕学士宋濂之孙宋慎,被告参与丞相胡惟庸“谋反”,列为“胡党”,宋濂因此被连坐要处死刑。马皇后为他求情说:“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朱元璋不许。到用餐时,发觉皇后既不饮酒,也不吃肉,朱元璋惊问其故。马后回答说:“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今四川茂县)。”吴兴富民沈秀(万三)多年在海外经商,为全国第一富户,被迫捐献家财助修都城城墙的三分之一,后又被迫出资犒劳军队。事情被朱元璋闻知,不料触犯了忌讳,大怒说:“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高皇后劝谏说:“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经马皇后劝说,沈万三才得免去死罪,遣戍云南。

朱元璋即位后,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主张以猛治国,经常法外用刑,对臣民随意治罪。马后针对这种情况,谏朱元璋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朱元璋誉为至理名言,命女史记录下来,以为鉴戒。一次,朱元璋怒责宫人,马皇后也假意发怒,令人把宫人执付宫正司(管理宫女的机构)议罪。朱元璋问为何这样做?马皇后说:“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朱元璋曾下令让犯了重罪的囚犯去筑城赎死。马皇后听说后,向朱元璋进言说:“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朱元璋因而赦免了这些重囚筑城的劳役。

马皇后无子,但对诸王却视同亲生,管教甚严。诸王傅李希颜因一小王顽皮不听话,常用体罚惩治。一天,老师用笔管把一个小王的额角戳了一下,小王哭着到朱元璋处诉苦。朱元璋大怒,正要发作,马皇后急忙从旁劝解说:“乌有以圣人之道训吾子,顾怒之耶!”朱元璋觉得有理,不但没有惩办希颜,反而提升他做左春坊右赞善。硕妃所生幼子朱棣,行为放荡,后被封为周王(封地在开封)。就藩前,马皇后特派江贵妃随往,并“赐以己所御纰衣(镶边的衣服)一、杖一,曰:“王有过,则披衣杖之,即(如也)违,驰以闻。”朱棣听了马后的话,到封地后果然未敢肆意胡为。

除领导后宫,勤于内治外,马皇后还运用她的特殊身份,对朱元璋的施政,不时有所规正。其关心民瘼臣隐的事迹,尤为人所称道。一次,马皇后问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朱元璋说:“此非尔所宜问也。”马后回复说:“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每逢遇到灾年,马后“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朱元璋对马后说:朝廷已经对百姓实行了赈恤。马后说:“赈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马氏虽贵为皇后,却依然保持其昔日的俭朴生活。除悉心照料朱元璋的生活外,她“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并且“命取练织为衾稠,以赐高年茕独。余帛额(类,有疵)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蚕桑艰难”。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病逝,年五十一岁。病重时,她自知己疾难愈,怕连累医生得罪,不肯服药,对朱元璋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治人。使服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临终前,她嘱咐朱元璋“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朱元璋为之恸哭,以后未再立皇后。

马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而且就其立言行事而言可以称得起是一代贤后。《明史》赞曰:“高皇后从太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是非常恰当的评论。

注释

①毛奇龄:《胜朝彤史拾贵记》。

②谈迁:《国榷》。

③《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④《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七,《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⑤⑥⑦⑧《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⑨《后汉书·冯异传》:“光武自蓟东南驰,辰夜草舍(在草野宿营),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雨。光武引军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

⑩《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明太祖实录》卷二九。

《明史》卷三○○《外戚传》。

《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七。

《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

见吴晗:《明成祖生母考》,载《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

《明史》第一三七《桂彦良传附李希颜传》。

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

《明史》卷一一三《孝慈高皇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