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3
2767500000007

第7章 胡蓝大狱

明初的统治集团,是由两方面地主组成的,一方面是原有的地主,如淮西和浙东地主集团,他们支持朱元璋建立了新政权;一方面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的将领,他们转化成地主以后,和支持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旧地主,都是新朝权贵。在巩固和发展新王朝的统治中,他们的阶级利益虽然一致了,但发生了新的矛盾,在财产权力再分配中,淮西、浙东之间,文臣、武将之间,都要发展各自的势力。除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外,有时还和皇权形成冲突,成为明初朱元璋加强集权发展专制的内在原因。面对着公侯将相的权势和有些新权贵的不法行为,特别是他的战友与旧将邵荣和谢再兴的背叛,使朱元璋放心不下,猜疑他们来抢夺皇位。

为了使公侯将相尽忠于朱明王朝,洪武五年(2372),朱元璋作了申诫公侯的《铁榜文》①;洪武八年(1375),又编了《资治通训》,反复强调要他的臣僚对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又编了《臣戒录》,“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②,来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又颁布了《志戒录》,“其书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③。原来,朱元璋不允许儒者在他的将领左右议论古今,这是因为在天下扰攘君臣名分未定之际,怕知识分子为他的将领出谋划策,去独立发展。而当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却鼓励他的将领去接近儒臣,并规定武将在“操练之暇”,命儒臣去给他们讲解“上古以来忠臣烈士”、“忠君报国之义,事上死长之节”④,等等。尽管如此,朱元璋仍不放心。因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杨宪为御史中丞,朱元璋曾想用作相,胡惟庸对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於是李善长就乘机弹劾其“放肆为奸事”,最终使杨宪没有逃脱被杀的下场。早在洪武初年,一天朱元璋召见刘基,同他商量任用丞相的事。刘基认为杨宪有丞相的才能,没有丞相的器度,汪广洋的器量比杨宪更褊狭,他们都不能任相。朱元璋又问到胡惟庸,刘基连连摇头,说胡惟庸像一头小牛犊,一经重用,就会摔破车辕,撞碎犁杖,为祸不浅。后来,朱元璋还是起用胡惟庸担任左丞相。

胡惟庸是朱元璋在和州时的帅府奏差,李善长的亲戚。由于李善长的推荐,洪武三年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升右丞相,进左丞相,深得朱元璋信任,权势日盛。他本人的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狡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就这一点来说,他与赋性猜嫌、自私惨刻的朱元璋必然不能相容。再则,他大权在握,不免一意专行,朝廷上生死人命和官吏升降等大事,有时径自处理,不向皇帝请示。因此各地想做官、升官的人和功臣、军人遭贬斥的都奔走在他的门下。功臣吉安侯陆仲亨和平渡侯费聚,都因受到朱元璋的谴责,与胡惟庸密相往还。胡惟庸又和御史大夫陈宁结为死党,秘密翻阅军队的档案,招勇夫为卫士,纳亡命作心腹。由于胡惟庸在中书省时间最久,权力最重,已使朱元璋感到大权旁落,而军事贵族陆仲亨等又和胡惟庸相勾结,更使朱元璋产生怀疑,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更加严重。朱元璋决心消除这一心腹之患。于是终于在洪武十三年(1380),以擅权枉法的罪状杀了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诛戮了一万五千多人。

胡惟庸一案,使朱元璋对身边的功臣宿将,猜忌之心大起,遂着手开始了一场血腥的屠杀。洪武二十三年(1390),距胡惟庸案发已经十年之久,再兴大狱,又有一批人被杀,就连七十七岁的老丞相李善长也被赐死,自缢,家属七十余人全部被杀。“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⑤。朱元璋兴犹未已,亲自罗列被杀诸臣的罪状,作《奸党录》,布告天下。

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工部侍郎王国用上书说:“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被朱元璋招为驸马),亲戚拜官,人臣之份极矣。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惟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人情爱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安享万全之富贵者,必不侥幸万一之富贵。善长与惟庸,犹子之亲耳(李善长的侄儿是胡惟庸的侄女婿),于陛下则亲子女也。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⑥朱元璋听后虽然不高兴,但也没说什么。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又兴蓝党大狱。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定远人也。他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临敌勇敢,自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数总大军,多立功”。洪武二十一年(1388),蓝玉率大军十五万出塞追击蒙古军队,直至捕鱼儿海,“虏获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大胜而回。因其战功赫赫,被封为凉国公。功劳一大,就骄横起来,蓄庄奴假子数千人,乘势暴横,在军中擅自黜陟将校,进止自专。总兵多年,麾下骁将十数人,威望很高。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指挥蒋(54页)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把他抓起来,砍了头,并抄斩三族。这个案件被“族诛者万五千人”⑦。

胡蓝之狱前后达十四年之久,共诛杀四万五千余人。在被株连的人当中,连为朱元璋出生人死、功勋屡建的徐达,也未能幸免。徐达在胡案中是十分清白的。他早就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为人奸邪,蓄有异谋。为此,胡惟庸对他怀恨在心,设法收买徐达的仆人福寿,唆使他诬告主人,不料福寿径直告之徐达,揭露了胡惟庸的阴谋。但是,朱元璋对忠肝义胆的徐达仍然很不放心。他认为,徐达德高望重,誉满天下,而且年富力强,只有五十四岁,要是留下他来,可是个大祸患啊!洪武十八年(1385)初冬,徐达背上生了恶痈,连日无法入朝,朱元璋特派太监前来赐蒸鹅,徐达知道他的病不能吃蒸鹅,看到皇上赐的东西,知道是要他的命,便含着泪吃下了,没过几天就不明不白地死了。此外,据《明史》记载,还有著名功臣朱亮祖、胡美、周德兴、王弼、傅友德、谢成、冯胜(即冯国胜)等。他们或是被赐死,或因小过而被鞭死、被砍头。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在与陈友谅大战中,曾孤军坚守南昌达八十五日,立有大功,因赏薄怨望,免官贬置桐城,不久死去。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也被赐死。大批官僚被诛杀,一时间朝廷人人自危,当时的京官,在每天早晨人朝之前,总要与妻儿诀别,交代后事,乃至晚上平安归来,便合家庆幸。功臣宿将得以善终者寥寥无几,汤和就是其中的一位。汤和与朱元璋是同村人,小时候是放牛的伙伴,他看到元勋宿将一个个被杀害,懂得是老伙伴对他们不放心,便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朱元璋得知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在凤阳给他修建府第,厚赐礼遇。

连续数年的诛杀,功臣宿将相继而亡,太子朱标劝父亲说:“陛下杀人太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听后,当时不作声。第二天,为了讽喻太子,表明隐衷,他故意丢一根棘杖于地下,让朱标拿起来。朱标面有难色。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拔掉,然后再交给你,岂不更好!”一语道破了朱元璋大批诛杀功臣的目的。

在历代开国之初,如此大肆杀戮功臣的情况,极为鲜见,正如赵翼所说的,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⑧。

注释

①《明太祖实录》卷七四。

②《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二。

③《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九。

④《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九。

⑤《明史》卷三○八《奸臣列传》。

⑥《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⑦《明史》卷一三二《蓝玉传》。

⑧《二十三史札记》卷三二《胡蓝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