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礼仪学
2768700000004

第4章 礼仪的民族性

一、礼仪是民族的标志之一

一个民族的礼仪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标志之一。礼仪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并且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这个民族内部团结的纽带和凝聚力的源泉。比如回回民族的小白帽,那就是回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标志,是他们团结、奋斗、自强、自立民族精神的标志。他们在礼仪场合总是戴上那一顶白色“号帽”。回民在生活中通用汉语,但是他们在交际场合的见面语,却总是问候“色俩目”(您好),回答者说:“安色俩目”(您也好)。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晚辈与长辈相遇,晚辈先致“色俩目”。主客相见,客人先致“色俩目”。在礼仪场合致辞时,比较郑重的说法是:“安色俩目阿来库木”(意思是请求真主赐给你平安),答礼的人应该这样回答:“吾阿来库色俩目”(意思是也求真主赐给你平安)。回民男士之间互致“色俩目”时,可以互相握手,以示友好,还可以把左手搭在对方的右臂上,以示非常亲密。也可以把右手抚在前胸,身体微微前倾,表示由衷地敬佩和尊重。回民把这种礼貌语言称为“祝安词”,他们只对本民族的人致“祝安词”,不对其他民族致“祝安词”。所以,这种礼仪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色彩。

二、礼仪的民族性包括两个问题:

其一是中华民族内部56个民族之间的礼仪差异,

其二是中华民族礼仪与世界其他民族礼仪的差异。

在我们中华民族内部,56个民族之间,礼仪也有差异,比如藏族和蒙族用献哈达的礼仪表示尊敬和祝福,汉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就没有,傣族泼水节的风俗礼仪,别的民族也没有。

中华民族当代56个民族的风俗礼仪,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要做全面调查研究,尚须花费较大的气力。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每个民族的礼仪都是古今传承,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所以,各民族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今天,我们构建中华礼仪时,应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

比如: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礼服,现在汉族穿起来,不也很漂亮吗?西服,本是欧美的礼服,我们就大大方方地穿起来了,跟自己的一样,这就是求同。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实行鲁迅的拿来主义,丰富自己的文化,完善自己的礼仪,是有益无害的。

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例)的礼仪,有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礼仪的独特之处。比如大年除夕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祭祖宗,请财神,大年初一拜新年、正月十五庆元宵,放烟花,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圆等等,以及娶媳妇坐花轿、拜天地、拜高堂、闹洞房、回娘家等等,都是与外国不同的。而外国男女之间的拥抱、接吻、特别是男人吻女人手背的礼仪,都是我们原来没有的。现在电影里,中国人也有拥抱接吻的了,但毕竟还没有形成礼仪,特别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前,还没形成正式礼仪。但这种情况也说明各民族之间的礼仪,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

礼仪的地方性,也属于民族性的范畴。以汉族为例,各地方的礼仪便大有不同。南方祭灶在腊月二十四,北方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大年三十吃饺子,有的地方却吃长寿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