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2771100000004

第4章 犹太家庭的美德教育课(3)

做饭时让孩子在厨房帮忙。

参加拯救濒危动物组织。

帮助邻居打扫卫生。

给老年人读报。

给小孩当家庭教师。

和生病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当然,这些活动最好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参加,优先选择那些能引起孩子兴趣的,对家人和孩子有意义的活动。

品格高尚者永远生活在白天

凡品格高尚者,会永远生活在白天,事业上很少有绊脚石。反之,品质恶劣而又不懂自我提高修养者,永远行走在黑暗中。

有一次,一位极有名望的高官前去看望犹太大哲学家斯宾诺莎。这位高官见他穿着一身皱皱巴巴的睡袍,不禁大惊小怪,并提出要送他一身新睡袍。斯宾诺莎平静地说,一个人并不会因为有了一件好睡袍而变得更有价值,同样,“给一钱不值的东西加个昂贵的包装是极不合理的”。

斯宾诺莎的话虽然不符合目前商业社会的潮流,却道出品格的意义。《旧约圣经》是犹太人永恒的圣书,《塔木德》则是犹太人实际生活的指南,而《塔木德》最提倡的就是伦理道德,这—切构成了一个人主要品格的底线。

谦虚给人们带来力量。

《塔木德》告诫人们说:“尽量隐藏自己的优点和功绩,就像是隐藏你自己所做的坏事一样。”同时又说:“爬上知识之路,即达谦虚之顶。”

在犹太人的历史中,那些贤人拉比不管遇到什么人,都认为有优于自己的地方。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年长,他们就认为他比自己更优越,因为他积善行施的机会比自己多;

假如遇到的人比自己年轻,他就认为他所犯的罪比自己少;

假如别人所过的生活比自己富裕,拉比就认为他比自己做过更多的努力;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贫穷,就会认为他尝过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痛苦,所以比自已有修养;

假如他遇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就对他的智慧表示敬意;

假如所遇到的人没有自己聪明,拉比就认为他所犯的错误比自己少。

对于犹太人来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求得别人的赞赏而夸耀自己的谦虚,这是非常卑鄙的行为。在他们的眼中,真正的谦虚绝非有意的做作,而是自然的流露。

正因如此,犹太人有这样两句谚语:

愈是果实累累的葡萄,愈会垂下头来;愈是伟大的人,愈平易近人。

水是由高处流向低处的,不流动的水是死水,容易堆积脏的东西;由高处向低处流的水,则是非常清澈透明的。

一位犹太父亲对儿子说:凡品格高尚者,会永远生活在白天,事业上很少有绊脚石。反之,品质恶劣而又不懂自我提高修养者,永远行走在黑暗中。

不可袖手旁观邻居流血

要想让孩子体贴他人、有思想、富有责任心,有一件事是必须做到的,那就是提高对孩子的期望。

在犹太人的国度中,家长和孩子经常参加组织的社区服务,定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不仅培养了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也教会了孩子许多技能。在孩子年幼时,犹太父母经常让他们去做这样一些事情:

(1)参加拯救濒危物种组织;

(2)帮助邻居打扫卫生;

(3)给老年人阅读报纸;

(4)给比他更小的孩子当家庭教师;

(5)给生病的小孩子做玩具;

(6)给报纸写有建议性的文章;

(7)为社区或公共场所提出有见地的观察文章;

(8)去动物收容所,领养无家可归的小动物;

(9)爱心捐助,参加公益活动。

犹太父母认为,父母在让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时,要尽量与孩子一起参加,并注意选择对自己和孩子都有意义的事。当然,父母如果常常表现出自己的同情心,对孩子也是最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家庭中,犹太父母还让孩子观看一些情感方面的影片。在看这些影片时,如果发现孩子对弱势群体表现出麻木不仁,甚至是幸灾乐祸,及时对孩子的这种表现进行教育。

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对朋友、同学或其他人表现出漠不关心,让孩子设身想一想:

要是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该怎么想呢?

没有同情心的孩子就不会明白事理,就不会同情并理解父母的难处,轻则对父母冷漠,重则遗弃父母。没有同情心的人,不可能真正爱他们的父母。

《圣经》中说: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救另一个人而没有去救,那么,他就违反了这条戒律:“你不可袖手旁观邻居流血。”

尽管没有人有义务为别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尽一切努力搭救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的人。

只能拿走付过足够金钱的东西

真正的清白和真正的诚实,是可以从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上看出来的。只有在金钱问题上可靠的人,才可以被看作是清白、诚实的。

拉比西蒙·本·舍塔靠砍柴为生,每天都要把柴火从山里背到城里去卖。他为了有时间研究犹太法典《塔木德》,决定买一头驴子代步。

拉比来到集市上,从一位窦玛利人那里买了头驴子骑了回来。拉比的学生们见驴子的累样,就把它牵到河里去洗澡。半路上,驴脖子上掉下来一颗足足有10克拉重的钻石。

学生们欢呼雀跃,认为拉比从此可以摆脱贫穷,专心致志地研读《塔木德》了,同学们也能更好地聆听这部圣典了。

出乎学生们意料的是,当学生们把钻石交到拉比手上并说明来历之后,拉比连到河边牵驴都来不及,立即捧着钻石向集市跑去。

找到那位卖驴子的人,拉比把钻石交还到了他的手上。

看着卖驴人大惑不解的样子,拉比说:“我买的是驴子,而没有买钻石。我只拥有那头驴子的所有权,驴脖子上的这颗钻石必须还给你。”

卖驴人恍然大悟,继而又露出惊奇的神色,恭恭敬敬地问道:“你买了那头驴子,钻石是在驴子身上的,你不拿来还,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拉比平静地回答说:“这是我们犹太人的传统。我们的神训示过我们,我们的手是洁净的,只能拿走付过足够金钱的东西,所以钻石必须还给你。”

《塔木德》中写道:

“真正的清白和真正的诚实,是可以从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上看出来的。只有在金钱问题上可靠的人,才可以被看作是清白、诚实的。”

只有行动才能体现美德

你要尽心、尽力,既爱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自己。

公元前,古代以色列的律法师担负着宣讲教义,训诫百姓的职责。久而久之,一些律法师借着至高无上的教义,使这些律法师本身仿佛也成了公理与道义的化身。但他们自己往往就不照教义上所说的去做。

一位拉比非常厌恶这些人的行径,常常当众揭露他们的虚伪,这使那些律法师们很不痛快。一天,一个地位很高的律法师存心跟这位拉比过不去,上门来找麻烦:“我该怎么做,才能获得你所说的永生呢?”

“你是律法师,”拉比说,“律法上写的你还记得吗?”

“我当然记得。”律法师不假思索地说,“《塔木德》上记载着,‘你要尽心、尽力,既爱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自己’,这些,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拉比淡淡一笑,说:“你只要照你说的去做,你就能获得永生了。”

律法师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些,所以故意跟拉比纠缠:“可是,我的邻居又是谁呢?”

拉比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钱财,并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扔在路边。一个祭司从旁边走过,四下看看没有人,就匆匆绕过倒在血泊中的遇难者,自顾自走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商人又从遇难者身边走过,他只是更当心自己的钱袋,逃离了这块危险的地方。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这里时,救下了遇难者,把他送到附近的客栈里养伤,并为他交付所有的费用。”

拉比讲完故事,问律法师:

“这3个人中,哪一个是那遇难者的邻居呢?”

律法师脸红了,只得回答说:“当然是那个撒玛利亚人。”

拉比接着说:“一点儿也不错,你就照着他的样子去做吧!”

一位犹太教育家说——

只有行动才能体现美德。

犹太父母经常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不要像那个律法师一样,自以为具备高尚的品德,什么道理都懂,却从来不用行动去体现它们。

私下能约束自己才算神圣

在众人面前受到社会的压力,遵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蠢蠢欲动的恶念,唯有此时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有道德根底的人。

犹太人有这样一个观念——人类居于动物与天使之间,越靠近天使,就越接近神圣。

“那么,神圣到底是什么呢?”一位拉比问学生。

学生纷纷答道,为神牺牲生命是神圣;经常祷告是神圣;守安息日是神圣等等。各种回答不一而足。

可是拉比却说:

“正确的答案是:神圣就是选择吃的东西,和你怎样去做爱。”

学生一听此言,顿时哗然:

“什么?难道不吃猪肉啦,什么时候不可以做爱啦,就是神圣之事吗?”

拉比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在:守安息日的状态,大家都会知道;为了神而牺牲生命的事,别人一看也可以知道。然而,你在自己家里吃什么,别人并不知道。在大庭广众之下,吃的都是犹太律法规定可以吃的东西;但回到家里却吃了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情形完全可能发生。性行为也一样。没人看得见你做爱时的情况,是否遵守律法的规定,只有你自己知道。这就是说,在家里饮食时和发生性行为时,人类可以任意站在动物与天使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唯有这个时候,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神圣。

通常,在众人面前受到社会的压力,遵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蠢蠢欲动的恶念,唯有此时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有道德根底的人。

在任何场合都保持良好道德

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这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接纳的重要条件。

犹太人不仅注意自己的品行,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毫不含糊。

下面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他们的做法。

比尔当时11岁,一有机会就到湖中小岛上他家那小木屋旁钓鱼。

一天,他跟父亲在薄暮时去垂钓,他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卷轴钓鱼竿放钓。

鱼饵划破水面,在夕阳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着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

鱼竿弯折成弧形时,他知道一定是有大家伙上钩了。他父亲投以赞赏的目光,看着儿子戏弄那条鱼。

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条精疲力竭的鱼拖出水面。那是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趁着月色,父子俩望着那条煞是神气漂亮的大鱼。它的腮不断张合。父亲看看手表,是晚上10点——离钓鲈鱼季节的时间还有两小时。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他说。

“为什么?”儿子很不情愿地大嚷起来。

“还会有别的鱼的。”父亲说。

“但不会有这么大。”儿子又嚷道。

他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他再望望父亲。

虽然没有人见到他们,也不可能有人知道这条鱼是什么时候钓到的。但儿子从父亲斩钉截铁的口气中知道,这个决定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唇上取出鱼钩,把鱼放进水中。

那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没入水里。小男孩心想:我这辈子休想再见到这么大的鱼了。

那是34年前的事。今天,比尔先生已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建筑师。他父亲依然在湖心小岛的小木屋生活,而他带着自己的儿女仍在那个地方垂钓。

果然不出所料,那次以后,他再也没钓到过像他几十年前那个晚上钓到的那么棒的大鱼了。可是,这条大鱼一再在他的眼前闪现,每当他遇到道德课题的时候,就看见这条鱼了。

犹太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这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接纳的重要条件。

孝敬父母,兄友弟恭

维系家庭,就是维系民族。

犹太人对家庭关系极为重视,对协调家庭关系不遗余力。在他们看来,维系家庭,就是维系民族。

从《塔木德》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推崇人伦亲情的动人事例与故事。

有个犹太人住在古代以色列的一个叫戴马的镇上,他拥有一块价值6000个金币的钻石,有个拉比想用这颗钻石来装饰圣殿的正殿,便带了6000个金币来到他家,向他买这块钻石。

可是凑巧放钻石的金库的钥匙放在父亲的枕头下方,而父亲又刚好睡得正香。这个人便对拉比说:“因为我不能吵醒父亲,所以,不能把钻石卖给你。”

拉比认为,这个人为了不吵醒父亲而宁肯放弃赚钱的机会,是个孝顺儿子,值得褒奖。

而一次拉比自己所行的孝道,更令人惊叹。他同母亲一起外出,走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地方时,母亲每走出一步,拉比便把自己的手伸出来,垫在母亲的脚下。

《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故而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就很懂尊老爱幼。此外,《塔木德》还特别强调“兄友弟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