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洁工作对保洁员的要求极为严格,8小时工作时间内要不停地擦拭、清扫。一天下来,疲惫不堪,饭都不想吃,只想休息。时间不长,和她一起来的8个姐妹都承受不了保洁工作的劳苦而辞职了。家里人劝王兆兰不要受罪了。她想:作为一名下岗女工,没有其他技能,选择工作的机会不多,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一行就要把它干好。由于她工作认真,得到领导和客人的好评,她由保洁员调到商品部当销售员。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她努力学习商品知识、销售技巧、商业英语,并热心对待每一位顾客,销售额逐月上升,多次受到领导的奖励。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王兆兰工作的场所要停业装修半年,她又一次下岗。她在待业的日子里,看到一家茶店招聘服务员的广告。但招聘的条件很高,年龄要求18~25岁,要懂英语,还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王兆兰前去应聘,软磨硬泡,并极力陈述自己年龄大的优势和好处。最后,老板带着疑虑收下了她。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下岗待业、卧病不起、考试落榜、婚姻失败等逆境挫折。在这种种挫折面前,大多数人都抱有一个自己少付出、多获得的畸形心理,结果当这种总期望多获取的心理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去抱怨命运、抱怨家庭、抱怨他人,抱怨政府、抱怨社会。一个人抱怨机会的时候,机会也从他身边溜走了。
成功来自辛勤的耕耘,成功更来自改造自己和定位自己。市场经济有那么多行业,找对位置,准确定位,总会有适合自己的工作,适合自己的活法。
5.转型:人生的重新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中国人生存方式上的最大突显就是职场生涯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组织结构间的矛盾也日益突显,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裁员。然而,这一严酷的事实也彻底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稳定的长期的雇佣关系。企业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那个可以托付一生的那个“家”,雇员从此也不必“从一而终”。日益频繁的跳槽已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谈资。
据一家权威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调查统计,目前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5年更换工作一次,一生中至少要换7次工作。另据统计,营销、房地产、广告等行业跳槽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广告行业的人才流失率约10%,大约每人平均一年跳槽1次,营销和保险行业更高,每年达到了30%,房地产大约在10%至20%之间。
人生转型已成了现代每一个人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如果你发觉自己的工作已有变成“鸡肋”的危险,与其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间摇摆不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换个思维,早做准备,在未被社会淘汰之前完成转型,把握住职业生涯的主动权。
主动和被动,是两种精神状态。主动则心中有数,被动则疲于应付;主动则事半功倍,被动则事倍功半。主动就是积极进取、不盲动,而且能看清当前的形势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被动就是消极懈怠,推一下,走一步,见着矛盾和问题就绕开,工作当然也不会有起色。
找到提升的支点
懿萌,英文名Mary,在业界是个传奇女性,因为她善于转型,从秘书转型到做人力资源,再从外企总经理到自己做老板,每一次都是成功的转型。
她曾为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总经理担任秘书工作;后在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美国铝业集团国际瓶盖系列有限公司两个世界百强跨国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9年,直到成为中国区的人力资源经理;1999年进入企业培训与咨询领域,加入最早进入国内的上海谊威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先后担任华北区客户销售经理,全国客户服务总监,副总经理及中国区总经理和顾问等职务。2001年回北京创立北京睿德晟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后又创办了北京九州汇泽管理顾问公司,并兼任这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及高级顾问。
懿萌的惊人之处就在于能够准确地从不同的行业里找到一个提升的支点。很多人认为跳槽的理由就是加薪、提升。而懿萌却突破了这个理由,她可以承受比原来更低的职位、薪水,并从中找到更广阔的出口,这就是聪明的懿萌、幸运的懿萌。
每个人的职场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或多或少遇到困难,而转型是很多人都会做出的选择。对于一个善于主动转型的人来说,往往能获得人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人生突围。正如懿萌说的:“每一个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谁也不比谁笨多少。关键是谁比谁用心多少。过去有一句话:做什么吆喝什么。当你抱怨时请想一想,目前你做的这份工作,真正用心了多少。”
因此,面对现代职业的困境,我们一定学会转型,善于转型,把握转型。
转型六要素
第一,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变“不想”为“想”。
第二,要相信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要学习女性超过男性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忍耐力强。
第四,要善于扬长避短,然后再适时适当地补短。
第五,要勤奋多思,多多寻求解决的方法。
第六,要善于借助外力。
6.多元化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单一的社会变成了多元的社会。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价值取向被“一个声音,一种色彩”所统一。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垮了禁锢,西方的种种价值观涌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的身份多元化了,利益关系也多元化了。价值多元化,就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六旬老人的大学梦
据报载,前不久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通过高考这个途径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然而,针对这种现象,在人们的评论中也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支持的声音。这些支持者认为,享受教育资源不分年龄,不分时代,这位老人恰恰很好地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种是不支持的声音。他们认为老年人追逐自己的大学梦无可厚非,但应注意方式,不应该挤兑了当下的教育资源,正是由于他们的进入,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捉襟见肘了,因为一个年轻人经过大学深造后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是老年大学生无法比拟的,他们应去老年大学圆大学梦。
第三种,观点比较中立。他们认为,老年人考大学,要看老年人是圆哪类大学梦,是圆大学文化梦还是圆大学知识梦。
其实,这三种观点都有道理。第一种是鼓励人们应该坚持奋进,第二种是出于对现代社会压力的考虑,而第三种则说得比较含蓄。但今天,我们所探讨的不是哪一种言论更正确,更有道理,而是这种现象背后的问题。
这种现象,毕竟是个例,其实也不会真的威胁到年轻人的教育资源。只是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成才与否,真的只有大学这一条道路吗?
人类社会发展中曾经产生过一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这种标准翻译成通俗的现代语言就是: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毕竟,高考状元就那么几个,在工作中晋升为领导或成为亿万富翁的也只能是少数人。
这些人固然在自己的奋斗方向上取得了成功,但其他人就都是失败者吗?例如那些兢兢业业、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做到最好的管理人员或一线技术工人就是失败者吗?那些辛勤耕耘、精心呵护自己的田园、迎来春华秋实的农民就是失败者吗?那些努力工作、善待他人、关爱家庭的人也是失败者吗?
其实,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只拿一种标准来衡量。
俗话说:“人生如棋。”下围棋的人都知道,每下一步棋子,这个棋子都要形成最少两个或以上的真眼才算是活的棋路。这就叫“建立根据”,“确保眼位”。一盘围棋没有两个眼,那就得活活闷死。
从下围棋的道理来看,一个人的人生规划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如果一个人只把一条路子走到黑,或者只会使用一种方式达到成功,那只能跌入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一元成功的模式是一条死胡同,只有摒弃一元化的思维定式,主动选择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迎合时代的开放。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而应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就和下围棋的道理一样,给自己留两个眼,一专多能。这样,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取得主动权,有时老板不炒你的鱿鱼,你还可能炒他呢。
成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和标准,不同的价值选择会造就不同的成功人生。人需要多种生活技能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然真的会在一个树上吊死了!
7.做多元事,成多元才
达尔文的一句经典名言就是:“适者生存”。地球上任何物种如果适应不了它所生存的环境,那么它只有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法则,而且是社会领域的法则。生存在一个不断开放、多元化的时代里,你必须学会开放、学会多元化,做多元事,成多元才。一个人相对于一个组织,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就好像一颗螺丝钉相对于一台机器,只有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这个螺丝钉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这台机器的需要,才可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适应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有一对夫妻,以前是同一工厂的工人,五年前一同下岗了,男的由于调整不了自己的心态,觉得下岗脸上无光,心事重重,找了几个工作都因为不适应半途而废了,赋闲在家。而女的很快就实现了角色转换,适应了环境,先是开了一家冷饮店,现在又开了一家书报摊,生意红红火火,人也整天春风得意,喜笑颜开。所以说,适应才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多元的社会需要各样的人才,只有多元个体才能在多元的社会中找到发展的空间。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成功的形式会有很多种:它可能是创造出了新的产品或技术,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学术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样,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名望和财富,也是一种应当被尊重和认可的成功。
比方说,张三今年没有考上大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张三很蠢,智商偏低造成的。可能有很多因素,例如张三很聪明,但是临场发挥有问题;又如,填报志愿出了问题;或者是国家的教育资源有限,只可以提供很有限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我们把涉及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一个系统关联的分析,就可以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我们应该学会做多元事,成多元才,打破专业和技能对自己的限制,开拓人生的大视野。
情随事迁,与时俱进,不管是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国家,都要谨记“适应”二字,适应才能促进个人的完善发展,适应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适应才能促进民族的繁荣富强。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期而至,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顺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多方面的才能,才可以适应任何情况,不管社会怎么变化,都会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北大毕业生陆步青,因所在工厂倒闭而下岗,但他很快适应了环境,改变了心态,做了一个街头操刀卖肉的屠夫。有人说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大材小用。其实,这正是北大的骄傲,是北大培养出了多元化的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变化。
中国正向城市化、市场化、知识化、扁平化、开放化、原创化、循环化、精进化的多元复合转型,多元的价值选择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意义世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机遇和条件。在这种时代的背景下,每一个人的特长和潜质都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只要学会主动选择,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当前的社会是多层面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成功。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人的成功也有大、中、小之分。大的成功可以是基因解密、克隆技术、宇宙探秘;中等成功可以是一般的技术革新;小的成功可以是幼儿园宝宝学会游戏、唱歌等。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的智力及经历、职业、环境、机遇的可变性,人的成功也是多方面的,成功的社会价值也是不同的,因而构成了多元的成功方式。因此,在多元化成功方式的视角下,衡量成功的标准也就有了很多种——可以是一个人的地位和财富,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可以是一个人对他人的帮助或贡献,也可以是一个人在自身基础上的提高和超越……但无论对于哪一种类型的成功来说,最根本的衡量标准都应该是: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崇尚多元化成功的社会。最明显的例证是,美国的人才体系是多元化的,美国人才的成功途径也是多元化的。在美国的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微软公司里,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人才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研究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测试人员的成功可能是找到隐蔽的“臭虫”,支持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帮助客户及时解决了问题。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成功,微软公司的管理者不但会坦然接受,还会与当事人击掌相庆。
这就是最好的多元化成功的案例,多元化的成功不仅可以让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掘出每一个人的全部潜力,同时也能让集体保持健康、和谐的状态,让集体成员体验到最大的幸福。
所以,我们的成功哲学的核心应该是:现代社会为我们设置了许多通往智慧大厦的大门,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入口。不要轻易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而应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总之一句话,多元化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8.脑袋致富是未来趋势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古代商人聚财的传奇故事:
从一只死老鼠开始致富
有一个商人,由于深谙营销之道,懂得成交之法,年纪轻轻就拥有了巨额的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人。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火过后,房倒屋塌,不剩片瓦,他所有的财产都在转眼间化为尘烟。
他决定从头来过,并相信自己一定会重塑辉煌。
在他的脚边,有一只死老鼠。这是一只从火海中逃出来的老鼠,因为伤势严重,挣扎了一会就死了。他决定用它作为资本做点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