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荀子进取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771800000009

第9章 荣辱(2)

人们只知道喂饱嘴巴和肠胃,哪懂得什么礼节道义?哪里懂得什么推辞谦让?哪里懂得什么廉耻、局部和整体的道理呢?不过是知道慢吞吞地嚼东西、香喷喷地吃个饱罢了。人若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那么他的心灵也就完全和他们的嘴巴肠胃一样只知吃喝了。

现在假如人生下来后从来没有看见过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只见过豆叶之类的蔬菜和糟糠之类的粗食,那就会认为最满意的食物就是这些东西了。但是如果忽然有个拿着肉食和细粮的人来到跟前,他就会瞪着眼惊奇地说:“这东西多奇怪呀!”他闻闻它,鼻子里闻到好的味道;尝尝它,嘴巴里香香甜甜的;吃了它,身体感到很舒服;那就没有谁不抛弃这豆叶糟糠之类而求取那肉食、细粮了。

现在,我们是用那古代帝王的办法和仁义的纲领,来协调人们的关系,帮助人们相互照顾,帮助人们得到服饰,帮助人们得到安定团结呢?还是用桀、跖的办法?这两种办法是相差悬殊的,它们岂只是那肉食细粮和糟糠的差别么?然而人们竭力来运用桀、跖的方法而很少去运用古代帝王的办法,这是为什么呢?我说:这是浅陋无知的原因。浅陋无知,是天下人的通病,是人们的大灾难。所以说:讲究仁德的人喜欢把道理告诉给别人、做榜样给别人看,使他们顺从,使他们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向他们反复重申,那么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见识浅陋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如果不这样做,那商汤、武王即使处在君位又有什么好处?夏桀、商纣王这样的暴君处在君位又有什么损害?商汤、武王在,那么天下随之而安定;夏桀、商纣王在,那么天下就混乱。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因为人们的性情原来就可以像这样、也可以那样的么?

【原文】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困窌①,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②安③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④者也。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⑤乎!彼固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其流长矣,其温⑥厚矣,其功盛姚⑦远矣,非顺孰⑧修⑨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⑩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广之而可通也,虑之而可安也,反鈆察之而俞可好也,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

【注释】

①困:圆形的谷仓。窌:地窖。②屈:竭尽。③安:语助词。④瘠:通“胔”,未腐烂的尸体。⑤分:义,道理。⑥温:通“蕴”。⑦姚:通“遥”。⑧孰:同“熟”,熟悉,精通。⑨修:学习研究。⑩几:尽。

【译文】

人之常情,吃东西希望有关味佳肴,穿衣服希望有绣着彩色花纹的绸缎,出行希望有车马,还希望富裕得拥有绰绰有余的财产积蓄。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一年到头、世世代代都觉得财物还是不足,这就是人之常情。

人们活着,刚刚知道畜养鸡狗猪,又懂得畜养牛羊,但是吃饭时却不敢有酒肉;钱币有余,又有粮仓地窖,但是穿衣却不敢穿绸缎;节约的人拥有一箱箱的积蓄,但是出行却不敢用车马。这是为什么呢?这并不是他不想这么做,而是从长远打算,顾及以后而怕没有什么东西来继续维持生活的缘故。于是他们又进一步节约费用、抑制欲望、收聚财物、贮藏粮食以便继续维持以后的生活,这种为了自己的长远打算,顾及今后生活,岂不是很好的么?

那些苟且偷生、浅陋无知的人,竟连这种道理都不懂。他们过分地浪费粮食,不顾自己以后的生活,不久就消费得精光而陷于困境了。这就是他们不免受冻挨饿的原因,最后只好拿着讨饭的瓢儿、背着布袋沿街乞食,最终成为山沟中的饿死鬼。他们连怎样过日子都不懂,更何况是那些古代圣王的思想,仁义的纲领,《诗》、《书》、《礼》、《乐》的道理呢!那些原则、纲领之类本来就是治理天下的重大谋略,是要为天下所有的人民从长考虑,照顾到以后的生计从而永保长治久安的;源远流长,它蕴意丰富,它的丰功伟绩传之后世。如果不是那些谨慎、精通、学习它的君子,是不能够理解它的。

所以说:短绳不可以用来汲取深井中的泉水,智慧达不到的人就不能和他论及圣人的言论。《诗》、《书》、《礼》、《乐》的道理,本来就不是平庸的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说:精通了其一,就可以精通其二;掌握了它们,就可以长期运用;将它们推而广之,就可以触类旁通;按照它们去谋划,就可以平安无事;反复遵循它们去考察事物,就会把事情做好。用它们来调理性情,就能得到好处;用它们来成就名声,就会荣耀;用它们来和众人相处,就能和睦融洽;即使用它们来独善其身,也能心情愉快。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原文】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①,物不能赡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③而不自以为寡。故曰:“斩④而齐⑤,枉⑥而顺⑦,不同⑧而一。”夫是之谓人伦。《诗》曰:“受小共⑨大共,为下国骏蒙。”此之谓也。

【注释】

①因为天子只能有一个,所以说“势不能容”。②因为只有天子才能拥有天下,所以说“物不能赡”。③柝:巡夜打更用的梆子。击柝:打更。④斩:通“傻”:不整齐,指有等级差别。⑤齐:指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⑥枉:曲,委曲,指人们受到礼义的约束。⑦顺:《臣道篇》:“从命而利君谓之顺。”⑧不同:指职分不同。⑨共:法,也作“拱”。

【译文】

高贵得做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财富,这是人心所共同追求的;但如果顺从人们的欲望,那么从权势上来说是不能容许的,从物质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给人们制定了礼义来区别他们,使他们有高贵与低贱的等级,有年长与年幼的差别,有聪明与愚蠢、贤能与无能的分别,使他们每人都承担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后使俸禄的多少厚薄与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相称,这就是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的办法。

所以仁德的人处在统治者的地位,而农民就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种地上,商人就把自己的精明全都用在理财上,各种工匠就把自己的技巧全都用在制造器械上,士大夫以上直到公爵、侯爵没有不将自己的仁慈宽厚聪明才能都用在履行公职上的,这种情况就称之为大治。所以有的人富有天下,也不认为自己拥有的多;有的人看管城门、招待旅客、守卫关卡、巡逻打更,也不认为自己所得的少。所以说:“有了参差才能达到整齐,有了枉曲才能归于顺,有了不同才能统于一。”这就叫做人的伦常关系。《诗经》上说:“接受小法与大法,庇护各诸侯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鉴赏】

本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的问题,其大旨则是《劝学篇》所说的“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以及本篇所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关于取求荣辱的表现,荀子一一列举了骄傲轻薄,以言招祸,以及由于愤怒、忌恨、诽谤、口舌是非、交友不当、争强好胜、尖刻寡情、贪图私利、独断专行而招致耻辱的事例。还特别指出,为了泄私愤而勇于私斗,随便与人斗殴的人,是“忘其身、忘其亲、忘其君”的人,这种人是刑法、国家都不能容许的,是连猪狗也不如的。

荀子说:“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勇于私斗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别人是错误的,但是即使自己真的对别人真的错,也用不着动不动就去打斗,做出“忘身、忘亲、忘君”的过激行为。这样做,是“愚莫大焉、害莫大焉、辱莫大焉、危莫大焉”。出了事,把斗殴行为归之于疯狂惑乱的精神病,是不可以的,归之于鸟兽禽鼠,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打斗行为,是非常令人鄙视的。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上一些“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人来说,不也很有教育意义吗?

从“打斗”出发,荀子进一步分析了四种不同的“勇敢”,即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避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狠,猛贪而戾,侔侔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显然,荀子特别赞颂的是“士君子之勇”。这种勇敢,是一种急公好义,不为重权厚利所左右,为坚持真理和正义即使牺牲生命也不屈不挠的大勇敢,这是我们今天也应大力倡导并须身体力行的,应以有这种勇敢为荣,无这种勇敢为耻为辱。我们现在不是大力提倡见义勇为吗?荀子的“士君子之勇”无疑应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精典事例】

勇士有很多种,像豫让为君主报仇的勇敢,荆轲一去不复返的刺秦之勇,还有项羽力能扛鼎的勇敢,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勇士,也是鲁迅先生所赞扬的“中国的脊梁”。

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头,出来向军中发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准敢抗拒,都说:“首先把楚国扶立起来的,是项将军家,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叛乱之臣。”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境内,把他杀了。项羽又派桓楚去向怀王报告。楚怀王无奈,让项羽作了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项羽。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一死战,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傈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年若是韩信没有忍受胯下之辱,一怒之下将那泼皮杀了,怎么会还有后来的封侯拜将的荣耀呢?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后来韩信当上了楚王,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大娘,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但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