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得多不如爱得对
277400000009

第9章 家长篇—有些问题,家长总会问 (7)

第一篇家长篇——有些问题,家长总会问 (7)

崔宇:适度的奖励是有必要的。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雷珀实验”:心理学家雷珀挑了些爱绘画的孩子分为AB两组。A组孩子得到许诺:画得好,就给奖品,B组孩子则只被告之“想看看你们的画”。两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孩子得到了奖品,B组孩子只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三个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孩子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而B组孩子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

家长:我听说过这个实验。它曾在不同国家、不同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验证。

崔宇:是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也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者把一件事由始至终地做完善,经常是软硬兼施,其中最拿手的一招就是给孩子承诺:“把这首曲子弹好了就带你去麦当劳”,或者“把功课都预习好了就带你去看《变形金刚》”,这一招开始时常常见效,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孩子便又故态复萌该怎么着还怎么着,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做事就产生一种功利性了,做事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得到奖赏,如果以后家长忘了奖赏或是奖赏没有递进的话,孩子就很难自觉去做事了。

家长:我担心的正是这个。

崔宇:所以家长在奖励孩子的时候,还要向孩子讲清楚,今天之所以给你奖励,奖励的不是你做这件事的结果,而是奖励你能去主动做这件事,奖励的是你的行为过程。

家长:那以后给孩子礼物的时候,就可以跟他讲:“我今天给你买这些礼物不是因为你做了这个东西,就算今天这个东西你做错了我也给你买”、“不是因为你考100分我才给你买,是因为妈妈爱你才给你买”之类?

崔宇:对。这种话是家长一定要说的,目的是提醒孩子物质奖励是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最终的结果。

家长:我的孩子常常因为一些粗心的错误影响考试成绩,为了能让她改掉粗心的毛病,我跟她说,要是你能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不出现粗心犯的错误,这个暑假妈妈就带你去香港玩。这招果然有效,我发现孩子在复习的时候特别努力,看得出来她已经在尽力改她的毛病了。期末考试她果然没出现因为粗心大意而扣分的问题,可是我工作太忙了,暑假腾不出假期,所以后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孩子表面上看来没什么,但我知道她对这次旅行抱了很大期望,我特别担心,这个没有兑现的诺言会不会影响女儿对我的信任和尊敬。

崔宇:家长给孩子物质奖励,一定要慎重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兑现。当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时,一定要对孩子解释原因,讲清道理,向孩子道歉,争得孩子的体谅,或者让孩子提一个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能做到,那就满足他。要知道落实多少就收益多少,要是光说不做的话,孩子早晚会烦。

家长:如果孩子对家长失去信任,那的确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崔宇:其实,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尊重、被认可、被理解、被关爱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当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绝不会有家长对孩子说:“孩子,如果你现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给你十元钱。”这个时候,每位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这时每位家长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因此,奖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一起看场电影、旅游,或是答应他去做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奖赏。

迈出理财教育第一步——零用钱管理

家长:崔老师,您觉得孩子多大才能给零花钱?

崔宇:孩子一般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分清钱币的面额,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了。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零用钱,让他自己去买他需要的东西。有的家长担心过早给孩子零花钱不好,觉得给孩子零花钱,到了上学的时候也不迟,这可以理解。具体到几岁能给孩子零花钱,我认为并没有一定的限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家庭条件,适时启动“零花钱工程”。

家长:那给他多少才算够呢?

崔宇:大人都会经常觉得挣多少钱都不够花,所以给孩子零花钱,更没有规定说10块钱、100块钱就“够”了这种硬性指标。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他的零花钱,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孩子控制消费,理性消费。

家长:但是我担心孩子太小,不知道怎么掌控自己的钱。

崔宇:给零花钱要定期定量给,让孩子主动学会花钱。比如说可以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固定给他们一些零用钱。究竟该给孩子多少零用钱,家长可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比较好的方法是每个礼拜固定同一天给孩子“开支”,并跟他说清楚,一个礼拜大人就给你这些钱,你可以自由支配,如果有剩余的话你可以存起来留到以后用,如果不够的话那我们也不会再多给你,让孩子自己看着办。这样,孩子就会懂得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开支。

家长:您接触没接触过这方面的实际例子呢?

崔宇:有位父亲从孩子6岁起就给他零花钱,给钱的标准是:孩子几岁,每周就给几元。孩子现在7岁,所以他每周就可以得到7元的零花钱。他儿子是怎么管理这7元零花钱的呢?他每周都把零花钱的三分之一存到一个存钱罐里,剩下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位父亲从来不排斥带儿子去各种商店,也不怕儿子开口找他要东西。当儿子看中什么东西表示想买的话,他就告诉儿子:“当然可以,你有你自己的钱!”儿子的最终决策经常是:他实际上并不想要这个东西,于是自觉地放弃购买。

家长:这位父亲的做法很明智,确实能教孩子学会怎么花钱。

崔宇:大人们经常会有冲动消费的情形,孩子就更是如此。他们有时候看到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就爱不释手,家长宠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结果常常是东西到了孩子的手,还没捂热乎就被打进了冷宫。从小培养孩子的消费观,让他自己判断哪些东西是必需品,哪些东西可有可无,哪些东西是完全没用的。如果孩子再看到东西时,能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反射判断,他们就能做出是否有必要购买的决定。如果孩子在购物的时候能够理性思考,那么他就不太可能出现花钱大手大脚、毫无概念的现象了。

家长:您觉得要不要给孩子专门讲讲消费观呢?

崔宇:专门认真地去讲没必要,关键在于平时生活里有意无意地渗透,你要是认真去讲,孩子不一定爱听,要把这些道理渗透在无形当中。比如说,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可以多给他讲一些如何不随便花钱的好例子;等到孩子上了初中,就可以用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孩子把钱“用对地方”,让他自己用零花钱去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学习用品等;到孩子高中以后,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简单易懂的理财方法,让孩子明确分别哪些消费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

再有一个,直接告诉孩子,需要钱的时候要跟爸妈说,说出你需要钱的理由,如果是合理的就会给你,如果是不合理的,爸妈会给你一些好的建议让你选择,这样就不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对有助于孩子良好成长的消费,家长应大力支持;对那些带有副作用的消费如泡网吧、买手机、摆阔气及交朋结友挥霍消费的行为应坚决制止,切不可放任自流,助长孩子的消费欲望。

家长:我记得有这么句话:中国孩子的零花钱都是父母给的,美国孩子的零花钱都是自己挣的。让孩子自己去挣零花钱到底好不好呢?

崔宇:这个倒没必要完全去模仿美国家庭,毕竟中国和美国的环境以及文化都不一样。但有一点要做的是,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挣钱很辛苦,要让他懂得不能乱花钱,不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家长可以平时在家里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然后带孩子出去买自己想要的一个小东西,但同时要告诉孩子,我之所以给你买这个东西是要奖励你热爱劳动的行为,而并不是一种交换条件。

家长:我还担心一点,让孩子自己出去花钱,万一出错怎么办?比如说找钱找多了,或者多给人家钱了自己都不知道,东西买错了,等等。

崔宇:孩子最初花钱时有时会出错,买东西的时候欠考虑,这些都是预料中的事。比如你让一个刚学会简单算术的孩子去买面包,等孩子把面包买回来的时候,你发现找回来的钱比正确的数多了或者少了,这都没关系,千万别训斥孩子,说孩子“笨”、“买个东西都买不好”之类,耐心告诉他找回来的钱不对,少了多少或是多了多少,然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没关系,下次买东西找钱的时候注意点就行了”,再帮他“算算账”,让他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等下次再买东西的时候,他就会特别留心,减少差错。

有效的亲子沟通该怎么做——耐心倾听还不够

家长:崔老师,我们家孩子整天跟没带着耳朵似的,跟他说话他装听不见,怎么能让他认真听我说话呢?

崔宇:那您平时和孩子交流多吗?

家长:也交流啊,他以前可不是这样。

崔宇:那您平时是怎么和孩子交流的?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家长:前几天,他从学校一回来,就跟我说今天上美术课的时候他们班上的一个同学抢了他的油画棒。我就“哦”了一声,然后他接着说,说他又抢了回来,然后那个孩子就又抢了回去,结果被老师看见了,就批评了他几句。

崔宇:孩子跟你说这些话的时候您都认真听了吗?

家长:这点小事还至于认真听?我当时正看电视呢,跟着他搭腔就行了呗。

崔宇:孩子当时是什么反应?

家长:我没注意啊,好像最后说了句“再也不跟你说了”,然后就回屋里去了。这孩子现在什么话都不爱跟我说,也不知道他成天都想什么。

崔宇:可是孩子在和您说话的时候,您不是也没认真听吗?

家长:我确实是在听啊,也没不让他说。

崔宇:您要知道,家长和孩子间的交流是相互的。孩子在和大人说话,尤其是分享他遇到的事情、他的想法时,他很希望能收到家长的回馈,然而家长总是觉得孩子说的话是“孩子话”,难免听的时候人在跟前,心却不知道在哪儿。大人嘴上说在听,可表现得心不在焉,孩子必然会觉得气馁,觉得没意思。但凡孩子产生了一次这种感觉,那他以后还能再说给你听吗?等你以后想让他说的时候,他都不愿意说了。

家长: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是我忽略了。

崔宇:如果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家长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反馈,探寻孩子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孩子就会很乐意向你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和想法。这种积极的做法是一劳永逸的,当孩子觉得家长是愿意听自己说话的,下次不用你问,他就会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有什么都主动跟你讲出来。

家长:我还以为现在的孩子都不爱跟父母说话呢,但是前几天我有个同事说他家孩子什么都跟他说,我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崔宇:其实父母与子女最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相互理解、尊重、接纳、平等的基础上的,即我所讲的“平行教育”。孩子和家长的不良沟通,普遍存在的问题关键点在于:父母觉得孩子“不像个孩子”,而孩子则觉得父母“太像个家长”。聪明的家长做孩子的顾问,对孩子旁敲侧击;愚钝的家长做孩子的主人,让孩子唯命是从。倘若父母能放下身段,在孩子面前降为与他同龄的模样与口气,让孩子觉得你与他是朋友,那孩子就比较容易向你倾诉心声了。

家长:以后确实要注意这个了。

崔宇:在生活当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摆出一副家长威严,强迫、训斥孩子,孩子反抗,关系僵持不下。曾经有个家长就跟我说过:“崔老师,我也知道要把孩子当朋友一样与其交流,可一急起来,那是真控制不住啊,就想我说什么他就必须得做什么!”这是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心态——“我是你老子,你不服不行”。后来我跟这位家长说:“以后再发生这种事的时候,不妨先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儿子,当被要求做某件事以后,想想你会是什么反应,你就能体谅他了。”

我还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母亲,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在女儿面前唠叨: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有几个同学前来邀女儿一起去给朋友过生日,竟然遭到了母亲的一顿臭骂,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同学也不愿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母亲:“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