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率兵15万讨伐张绣,张绣因惧怕曹操强大的兵力而献城投降。但曹操却因迷恋美色,淫乱张绣之叔张济的妻子邹氏,张绣大怒,深夜带领手下兵丁到曹操所驻守的军帐来杀他。眼看曹操命在旦夕,幸其手下大将典韦被喊杀之声惊醒,赤裸着上身提刀就冲出来保护曹操。典韦奋力杀死20余名骑兵,张绣的无数步兵又手持长枪围了过来,典韦身中数十枪依然拼死御敌,张绣的士兵都不敢上前和他拼杀,只能躲得远远的用弓箭射他。之后曹操大寨的后门又冲进来许多张绣的兵士,典韦背后又中数枪,终于大叫数声而亡。曹操手臂中了一箭,而他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都在逃跑途中身亡,但由于典韦以死拒敌,自己才得以逃脱。此后曹操亲自设祭祭奠典韦,他在典韦的灵位前放声大哭,并对诸将说:“我的儿子和侄儿虽然都被杀了,但我并不是很伤心,唯一使我悲痛欲绝的是我失去了典韦啊!”将领们听了大为感动。
不久之后,曹操再次和张绣交战,当军队走到淯水时,曹操突然在马上痛哭流泣。他身旁的将士们都很惊讶,曹操对大家解释说:“我想起了去年在这里失去了我的大将典韦,实在忍不住就伤心哭泣起来。”说完就命令大军暂时停止行军,曹操大设祭筵,亲自点香哭拜,吊祭典韦的亡魂。之后,才祭奠自己的儿子和侄儿。三军将士看见曹操对死去的将领尚且如此,无不敬佩感叹。
曹操之两祭典韦,是出于真情流露也好,是为了收买人心也好,他既然能够做到这样,那么胜利对于他的军队来说也就不远了。
三十三宾
【原文】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
【注释】
宾客:将领身边协助决策,担任官职的人。
有词若县流:即口若悬河,形容人很会说话。
龙泉:剑名,古时锋利无比的宝剑。
【译文】
军队行军打仗,一定要有幕僚一起议论事情的利弊得失,作为将领的参考。有的口若悬河,奇特的谋略深不可测;有的见识广博,又有多方面的才干和技能,这是万众所崇仰的,可以作为上等幕僚。有的勇猛好比熊虎,轻捷就像腾跃的猿猴;刚强如铁石一般,锋芒似龙泉宝剑,这是一时的英雄,可以作为中等幕僚。有洋洋万言但其中有可能说对的,而仅有微薄的技艺与才干,具备普通人的能力,这种人可以作为下等幕僚。
【心得】
在此,诸葛亮强调在军队中要广罗各种各样的贤才,并根据个人的能力大小,给予他们不同的待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战争谋划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建议、意见来权衡利弊,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个人独断专横的失误,弥补个人智慧的不足。历史上无数成功将帅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招募各式各样的人才,发挥众人的智慧,故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国时期,曾盛行养士之风,据说,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有不少食客。如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中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泰国的文信侯吕不韦,所养的食客高达3000人。在他们所养的食客中,有各式各样的人士,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被网罗。他们往往为主人出谋策划,经办各种事务,或替主人著书立说等等,辅佐主人成就了不少大事。
三国鼎立之时,曹操也网罗不少贤人将士,为他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15年,孙权率10万大军直逼合肥,当时合肥的守将是以威猛著称的大将张辽。张辽只有士兵7000人,却要对付10倍于他的吴军,士兵个个谈战色变,情况十分危急。此时,曹操派人送来一个木匣,匣内有一封信,信中写到,如果孙权攻打合肥,就由张辽、李典两名将军出去迎战,乐进将军守城。张辽认为孙权趁曹操远征在外,率大军来犯,以为城内空虚,必胜无疑,只要能争取主动,打击他们的锐气,就能守住合肥,而乐进则认为敌众我寡,不应轻易出战应敌冒险。待东吴大军压境,张辽意气慷慨:“现在已是生死关头,待我出城,与孙权决一死战。”说完,立即吩咐备马出城迎敌。李典见状,慨然而起,说道:“既然将军如此,李典难道会因私废公吗?我愿意听从将军指挥,一并出城杀敌!”原来,李典与张辽一向不和,所以之前一直没有作声。
于是乐进守城,张辽与李典一起率领800名精兵乘孙权军队集结未妥之际,突然杀入大营,孙权被打得措手不及,慌忙上马逃窜,吴军死伤惨重。待孙权回过神来,重新集结好部队,准备与张辽一战,而张辽、李典已率800名勇士退回城中。吴军初次迎战,就遭受惨败,大伤锐气,人人都惧怕张辽的威名。后来吴军虽然倚仗人多势众,天天攻城,但已是士气低落,心怀恐惧,攻城也不卖力,一连攻了10多天,合肥依然固若金汤。合肥之所以能够久攻不下,与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不无关系。张辽以威武勇敢著称,乐进以有胆有识闻名,李典“有雄气”、“不与诸侯争功”,三将各有特色,曹操根据三人的长处委以重任,确保合肥不致失守。
世间万物,各有其不同功用,绝对无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关键看你如何使用它。
清代有一名军事将领杨时斋,他“以聋子为侍从,以哑巴为探子,以瘸子守炮台,以瞎子战前伏地听动静。”他的军队从未发生过泄密,临阵脱逃,谎报军情等事件,原因何在?
关键在于杨时斋善于用人,善于根据人的不同特点加以使用。他深知军中无无用之人,关键看你如何使用。因而,在杨时斋的使用下聋子、哑巴、瞎子、瘸子等这类在常人看来无用的残废在军中却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的短处恰恰成了他们的长处,成了正常人不可替代的优点。
三十一后应
【原文】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注释】
为大于细:在细微处看出大问题。
强弩才临:喻战况紧急。
乘威布信:乘着我军威信宣布遵守信用。
矢石:古代用来当作武器的箭和石头。
【译文】
处理军中事务,应先从容易处着手,之后再去完成较复杂且困难的工作,治理士兵也是如此,必先激励士气再作战,在不用刑罚的情况下使将士自动守法,这是用兵的明智之处。军队已经列阵完毕,而战况紧急时,乘着我军的声威宣布遵守信用,敌人就会紧急求救,这是用兵的才能。冒着危险向前冲,争夺暂时的胜负,成败还没分出,我军已经损失,敌军已经伤亡,这是用兵的下策。
【心得】
战争的胜利,本质上是决策的胜利,诸葛亮在这里指出了3种用兵的方法:一是图难于易,为大于细,采取迂回策略,在不与敌人正面冲突的情况下争取最大的胜利,这是用兵的智谋,是最好的策略。实际上,诸葛亮所强调的是一种用兵原则,即避实就虚;二是排兵布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敌人疲于应付,不断告急,这是用兵的能力;三是逞一时之勇,死拼硬打,胜败未决而伤亡惨重,这是用兵的下策。在战争中,最好的策略是以智取胜,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天,曹操率大军自长安出斜谷,直逼汉中。刘备凭险固守,不与交锋。一次,曹兵在北山下运粮,黄忠领兵去劫粮,没有按时回来,赵云带领数十轻骑出营侦察敌情,正碰上曹操的大军出动,两军仓卒遭遇,狭路相逢。赵云当机立断,急忙率领这几十骑主动攻打曹兵,且战且退。曹操的兵马一直追到赵云的营前。赵云退至营寨,明知自己兵力空虚,难以抵挡曹军的来势,却故意命令士兵将营门大开,偃旗息鼓。曹操怀疑营中有埋伏,随即撤军。这时,赵云命令守营士兵擂鼓呐喊,并用强弓劲驽追射,假装伏兵杀出。曹兵大惊,夺路而逃,自相践踏,很多人落水而死。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营中观看作战的地方,称赞说:“子龙乃一身是胆也!”赵云正是利用曹军多疑的特点转危为安的。
公元215年,隋炀帝带领群臣出游到塞北地区,突然遭到突厥骑兵的袭击,被迫退守雁门关。突厥大军随后围堵雁门关,并发起猛烈攻击,形势岌岌可危。隋炀帝急忙下令各地派兵来解雁门之围。年仅16岁的李世民奉召从驻地龙门赶到雁门,他对雁门守将献计说:“突厥这次倾全国之兵来袭击我们,是认为隋军仓促应战,短时间内调不来大队兵马,所以才气势汹汹。如果我们让突厥兵知道大队援军已到,便可不战而退敌。”雁门守将认为此话很有道理。第二天,雁门附近突然出现一支队伍。远远看去,旌旗在山谷丛林间忽隐忽现,蔓延几十里不绝;战鼓擂得通通作响,震天动地。到了晚上,又到处是钲鼓之声、火把之光,好像有无数人马正向这里进攻一样。突厥兵一看,以为隋朝大批援军已经到来,使得毕可汗大吃一惊,没有想到隋朝各地援军会来得这么快又这么多,因为怕被前后夹击,所以赶快撤退。实际上隋军根本没有援军!那不过是李世民的疑兵之计罢了。隋军分出1万士卒,一人一旗,拉开距离,来回游走,远远看去,就如同百万大军一样。突厥兵不明内情,上了大当。李世民在隋军兵少城危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了突厥性格多疑的特点,布置疑兵之计,不战而胜,故能转危为安。虽然年仅16岁,小将李世民却如此足智多谋,这恐怕与他谙熟兵法是有关系的。
与以上相反,魏将张郃却为了逞一时之勇,酿成大错。公元213年,魏、蜀两军在祁山交战。蜀军在丞相诸葛亮的指挥下连连获胜,正要乘胜追击时,却接到后主刘禅的圣旨,要求他统军回师。魏军诸将立功心切,纷纷主张随后掩杀。只有久经沙场的张郃说:“蜀军获胜之后突然退兵,其中定然有诈。”大家纷纷嘲笑他平时勇冠三军,如今却如此胆小。张郃一时怒气上涌,大声喝道:“我从军至今,不曾落后,要追就追,怕什么?”随即领轻骑万人前去追赶蜀军。蜀军且战且退,引诱张郃来到一条挟谷之中。突然,山谷两侧燃起大火,箭矢如雨般飞射而来。张郃大呼中计,下令退出谷口,但山上滚落的巨石大木早已将谷口堵住。张郃进退不得,最后被射死在谷中,而随他入谷的魏兵也无一幸免。在两军交锋、尔虞我诈的战场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将帅们所应具备的。魏军大将张郃久经战阵,却经不起同僚一激,怒而求战,犯了兵家大忌。
三十二便利
【原文】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逾渊隔水,风大暗昧,利以搏前击后。
【注释】
重塞:要塞,地势险要之地。
不意,意料不到。
日莫:莫,同“暮”,日暮、天黑。
暗昧:昏暗,不清楚。
【译文】
野草丛生、树木密集的地方,有利于部队移动隐蔽;崇山峻岭、布满关隘的地方,有利于出奇不意地展开攻击;树林前方广阔且无障碍的地方,有利于潜藏埋伏;以少量兵力来攻击众多的敌人,应该选择在日落时分;以众多的兵力来攻击少数的敌人,应该在清晨的时候;强弩和弓矢,应该快速地交替使用;敌人靠近悬崖或被江河阻隔,或风大昏暗的时候,就应该前后夹击。
【心得】
将帅应善于乘自然之利,为我所用。诸葛亮在此论述在战争中如何利用一切有利的自然条件,在不同的条件下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打击敌人,隐蔽自己。例如在森林密布,崇山峻岭中隐蔽军队;敌众我寡时,通常在日落时行动;我众敌寡时,则在清晨出击。总之,灵活利用周围可利用的一切,无论山川、河流、大雾、狂风,都能为我所用,这样的军队是最能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军队。
1882年,法国国王派遣交趾支那海军司令李威利率领所谓“远征军”攻占越南首都河内。当时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应越南之请求,率兵进入越南对抗李威利。李威利占据河内,武器精良,刘永福感到强攻难以取胜,于是将部队埋伏在河内城西不远处的纸桥,引诱李威利出城。纸桥的桥面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行。纸桥周围长有茂盛的树木,足以潜伏刘永福的大队人马。而且从纸桥到怀德的大路两侧都是稻田,同样有利于部队的隐蔽。3月19日,杨思著之部队与法军展开一场猛烈的战斗,杨思著壮烈牺牲,但是刘永福的黑旗军主力部队仍然潜伏在纸桥周围的树林和大路两侧的稻田中,并没有轻举妄动。当李威利错估了形势,认为黑旗军已经溃败,企图直捣黑旗军根据地时,即走进了黑旗军的埋伏圈。此时刘永福才命令部队全力出击,从前后左右对法军形成了围攻之势,在惨烈的白刃战中,法军的炮火优势无法发挥,法军几乎全军覆没,李威利也命丧纸桥。刘永福正是利用了树林稻田有利于部队隐伏的条件,才能痛击装备精良的法军,可见善用各种自然条件的重要性。
前苏联的米—24武装直升飞机因为机身底部装甲较厚,一般轻型武器很难击穿它的缘故,得到了“空中坦克”的美称。但是,在阿富汗战场上,“空中坦克”米—24却失去了它的装甲优势,连连在空中被轻型武器击毁。和前苏联作战的阿富汗游击队员,他们的武器并不先进,作战经验也不足。起初,米—24直升机咄咄逼人,多次对游击队造成重创。游击队员从血的教训中得到了经验:必须想办法从上面攻击米—24。阿富汗是个多山的地方,于是游击队员登上高山之巅就隐藏起来,以逸待劳。当米—24武装直升机飞进射程后,游击队员们立刻从隐蔽的山顶居高临下对正在低空盘旋的直升飞机驾驶舱猛烈开火。驾驶舱是没有装甲保护的,因此驾驶员很容易就成了游击队员的活靶子,一旦中枪,飞机就失去控制,结果只能在山谷中撞个粉身碎骨。
不同的作战方法,一定要配合不同的地形与自然条件,聪明的阿富汗游击队员利用了高山峡谷的特殊地势,击落了不可一世的“空中坦克”。
当然,在作战过程中,要克敌制胜,处于有利地形,借助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些都是取胜的辅助条件,关键是为将者要会带兵、会打仗,能准确地判断敌情,了解地形的险厄远近,一切按战争规律行事。将领要亲爱士卒,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使其甘心情愿赴汤蹈火,与主将同生死。
三十三应机
【原文】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蜇发毒,壮士仿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也。
【注释】
应机:见机行事。
合变之形:掌握瞬息万变的情势。
不意:出其不意。
变速非虑:变化之快让人出乎意料。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