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2785000000009

第9章 厚黑学智慧全面观(6)

“大王只是表面上堵住了众人之口,可并没有彻底消除人们心中的怨恨啊,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并未一味堵水。而是疏浚河道,引流入海,因为他知道洪水如若决口则伤人更甚!现在大王也应像大禹治水一样去引导百姓,让他们尽情地言论,而不是堵塞众人之口啊。如您能听取大臣和百姓们的建议,对于您处理政事肯定是有裨益的啊,而如今天子一味只顾堵百姓之口,如若不及早撤走监视百姓的部队,还他们言论的自由。恐怕国家会遭受祸患啊!”

周厉王已极不耐烦,下令退朝,却依然派人到处监视百姓的言论。

几年之后,国人实在不堪厉王的暴政,揭竿起义攻入王宫,活捉周厉王,并将他流放到了偏远荒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偏偏喜欢听奉承的话;而当别人对我们提出有益的建议的时候,我们却不一定容易接受,这正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困难之所在,也是厚黑者们所应摒弃的。

厚黑用人:厚黑助我们更好地识人

【原文】宗吾曰:“厚黑之人,能得千乘之国;苟不厚黑,,箪食豆羹不可得。”

【译文】

宗吾说:“脸厚心黑的人,能够得到像拥有一千辆兵车那样的大国;如果脸不厚心不黑,恐怕连淡饭豆汁都吃不到。”

【解析】

有句俗话这样说:“脸皮厚,吃不够;脸皮薄,吃不着。”“吃不够”与“吃不着”,差别何等明显。而决定这种差别的,惟厚与不厚而已。

从这句俗话中,我们即可看出厚黑学处世之优势。

因为“厚黑”是人之本性的体现,既合乎人心,也符合社会要求,以“厚黑”为人处世,自然容易处于有利位置。尤其是在如今这样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做事情尤其要讲究策略与手段。“厚”与“黑”就包含了高明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达到“吃不够”的目的。

如果不讲究一点“厚”与“黑”的策略和手段,便会不断碰壁,碰到许多原本可以避免的矛盾与障碍,甚至沦落到“吃不着”的地步。

毛遂自荐

长平一战,赵国40万兵卒尽数被秦国坑杀,后来秦国又兵围邯郸,赵国兵力根本不够抵御。

赵孝成王急令平原君去楚国搬救兵。去楚国之前,平原君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他要从中挑出20名足智多谋、能文善武之士陪同自己。平原君门下号称食客三千,但要论文武双全,找起来还真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有19人合乎条件,剩下的都看不上了。

这时,只见身处末位的一个门客站了起来说:“我愿随主公前往,哪怕是凑个数!”

这个人,便是毛遂,来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

平原君一看,是名不见经传的毛遂,便摇摇头说:“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如将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子尖很快会戳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会发现他。先生来我门下已经有三年了吧?我从未听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我不知道你有什么过人之处,怎么能带上你去楚国执行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回答说:“您说的没错,但也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一样从口袋里钻出锥尖,乃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像锥子一样被放进您的口袋。否则,我这把锥子的尖儿,早就冒出来了。”

其他门客都认为毛遂大言不惭,平原君倒被他的气度和口才所打动,便同意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前往楚国。

到楚国后,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

可是楚王为人傲慢,使得商谈很不顺利,平原君磨破嘴皮,也没什么进展。

那些门客干等在台阶下,也只能摇头埋怨,一筹莫展。

惟有毛遂知道赵都危急,时间不等人,便一手提剑,大踏步不慌不忙跨到台上,要求面见楚王。

楚王听说来者是个门客,很不高兴:“我正跟你主人商量大事,轮不到你一个门客插嘴,还不赶快下去!”

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退缩,反而挺剑上前,两眼逼视楚王,慷慨陈词:“楚国号称雄兵百万,人多地广,然而秦国一兴,楚国便连战连败,怀王也被秦兵掳去,客死他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耻辱吗?秦国白起,带着区区几万人,一战而夺郢,大王您被迫迁都,这种事,就算我们赵国人都感到羞耻。所以这次合纵,名为救赵,实则也是为楚国报仇雪耻呀!”

毛遂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楚王也叹服毛遂的胆识,终于答应出兵救赵。由此。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

【点评】

为了干出一番事业,有时不要总指望别人推荐和发现自己。只要身怀才干,不妨主动站出来。

尤其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若一味消极等待,必然会坐失良机,甚至被无情淘汰。要跻身人才之林,获取个人发展空间,就应该学习毛遵自荐的精神,主动出击。“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风风火火闯九州”。自我展示、自我推销在现在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别人不可能都是伯乐,如果你是千里马,为什么不跑给他看呢?

厚黑故事

祢衡之死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自称霸。其中,最有实力的当属曹操、袁绍两家。双方暗斗已久,终成明争之势。

曹操决定出兵争夺袁绍的地盘。为稳妥起见,他想争取荆州刘表作为后援。

刘表附庸风雅,性好结交名流。荀彧向曹操推荐有才学又有名望的孔融去游说刘表,曹操亦以为然。不料孔融直接越过他这个丞相,转而向汉献帝奏表举荐好友祢衡,让他担当此任。孔融的所作所为,让曹操十分不高兴。况且祢衡虽然才华出众,但秉性傲慢,曹操素来对这样的人不满。

于是祢衡来后,一向礼贤下士的曹操决定羞辱他一番,根本不起身让座。

祢衡冷笑一声,仰面感叹起来:“天圆地阔,这里怎么一个人才都没有啊!”

曹操反驳道:“我手下贤士如云,都是当今英雄人物,怎会没有人才?”说罢列举出荀彧,荀攸、程昱等人。

祢衡听他说完,大笑道:“这些人有多少本事,我都清楚。荀彧可以让他吊丧问疾,荀攸可以让他看坟守墓,程昱可以让他关门闭户。至于其他的人,都是些酒囊饭袋,不足挂齿!”

曹操气得要命,但还是强忍怒火,冷冷地说:“我这里暂时没别的空位。你就先任我的鼓吏吧!”

不久曹操设宴,宾客云集,让祢衡击鼓助兴。

按照规定,鼓吏敲鼓时,应该换上新衣。祢衡却穿着旧衣上堂,并且鼓声听起来愁苦不堪。主管官吏要他换衣,不料祢衡走到曹操面前,把衣裤脱去,赤条条当堂而立。满堂哗然,避之不及。祢衡又趁机大骂曹操不识贤愚,心怀逆篡。

曹操颜面扫地,但祢衡是当时名士,不好轻杀,否则显得自己难以容人,还成就祢衡倨傲直言的美誉。

他想了想,还是决定让祢衡出使荆州。刘表无能,祢衡自然更不会把他放在眼里。若因此招来刘表不满,正好借刀杀人。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祢衡对昏庸的刘表十分轻视,常加以讥讽。不过刘表也不愿承担杀贤的恶名,又忙不迭把这尊神送到了江夏太守黄祖那儿。

黄祖是个粗鲁的武夫,性情暴躁。当祢衡照旧对他倨傲轻慢时,黄祖一怒之下便把祢衡挥剑杀掉了。

可怜称衡虽是一介名士,却不识厚黑之术,最终惨死。

王翦大白若辱

封建社会的许多臣下,深深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有时为保全自己,避开杀身之祸,不惜以“自污”之策打消君王疑虑,其实这是一种“厚黑”的表现。

秦王政在李信伐楚失利后,无奈之下,亲自去请已经解甲归田的老将军王翦出山。

王翦以年老有病推辞不就。但秦王政不答应。王翦只好说:“那么,就请大王给我60万军队。”

秦王政“空国中甲士”。交给王翦60万大军伐楚。

出师之日。秦王政亲自到堤上送别。王翦乘机向秦始皇要求把秦都附近的上好田宅赏赐给他,说是为了子孙后代打算。军抵武关,又派人回咸阳请赏田宅。

有人责备他:“将军这么急着请赏。怕是太过分了吧?”

王翦说:“不,秦王为人狭隘多疑,任人不信。如今我手握60万大军军权,等于牵着秦国的命根子。如果我不多多请求索要田宅,说为子孙打算,秦王一定会怀疑我有野心啊!”

的确,从表面看,王翦一会儿装病避战,一会儿索田要宅,一副贪得无厌的样子。而事实上,王翦对秦王忠心耿耿,对国忠诚,为官廉洁,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老将军深深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自己手握重兵之权,必定会招来同僚嫉恨,肯定会在秦王面前进谗言诽谤;而秦王本身就是残暴多疑之人。秦王将“空国”而得的大军交给自己,必然心存戒备。这么一来,自己的处境,其实是充满危险的。

于是,王翦巧施“大白若辱”之计,假托为子孙打算,索要田宅,一方面表明自己没有野心,打消秦王疑虑,保全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取得秦王信任,免得他听信谗言,削己之权,使自己无法全力指挥军队。

厚黑自保:厚黑是真正的生存之术

【原文】宗吾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厚黑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译文】

宗吾说:“播种下美好的五谷,如果不能成熟,那还不如野草稗子,那厚黑(的关键)也在于让它成熟老练罢了。”

【解析】

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任何一种理论上的东西,要让它发挥功效,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不断运用,而不要只限于纸上谈兵。厚黑学也是如此。运用的好处,大致有二:一是可以为你带来实际上的收益,而不至于让你只沉迷于幻想;二是可以促使你的“厚黑”功夫不断进步,因为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用的多了,你自会发现或者体会到一些难以通过言传获得的“弦外之音”。“厚黑学”也就不再仅仅是李宗吾先生创造的理论,更是为你所有的属于你自己的功夫了。

刘秀退功臣

西汉末期,权臣当道,外戚弄权,最后被王莽篡权夺位。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当然不愿意重蹈覆辙,决心加强中央集权。

这么一来。首先要解决的,是那一帮曾随他打天下的功臣。

历代帝王都会遇到这一问题,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很多王朝一建立,紧接着的便是屠戮有功之臣,刘秀的祖上汉高祖刘邦就是这么干的。

刘秀标榜以“柔道”治天下,当然不好大开杀戒,于是就用“柔”的办法解决了功臣问题,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榜样。

他封一批开国功臣为列侯,还给以封地,表面上看起来十分荣耀,那帮人也挺感恩戴德。实际上,所谓封地。其实十分有限,最大的也不过四县;所谓列侯,也是“驴粪蛋表面光”,只是徒有一个尊贵的虚名,却无半点实际的权力。

另外,刘秀大大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侵夺“三公”之权。所谓三公,指司徒、司空和太尉,是当时中央名义上最高的官职。刘秀不想让三公牵制皇权,便设法把他们“架空”。结果,堂堂三公,司徒只管民政,司空只管土木工程,太尉只负责京都安全,都被排除在中央权力中心之外。

权力该解除的解除了,该收回的收回了,但毕竟要加以分配,刘秀当然要把权力交给自己容易控制的人。他看中了广大的文人学士。一方面,他格外擢用一些“忠厚之臣”、“循良之吏”。多才博学者重用,王莽时辞官明节的卓茂,便被刘秀拉出来,封为太傅。另一方面,刘秀重视官僚队伍的培养,通过大力培育和选拔官吏。那些初出茅庐之人,一点经验和资历都没有,便被封为尚书令、尚书仆射一类的要职,刘秀正是看中这些人无功可恃,易于控制。

尽管如此,刘秀还不放心,他还需要一个监督工具,于是把西汉时的御史府上升为御史台,加强对百官的监督。在地方上,刘秀把全国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派刺史一人,按期巡视郡国,考察政绩。

这样,刘秀集权中央的工作方告一段落。这些措施和手段除去旧政的诸多弊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刘秀在位十几年,经济恢复,政局稳定,汉朝元气重生,史称“光武中兴”。

【点评】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一位皇帝,也是一位高明的谋略家。他为除前朝旧弊,加强中央集权,以柔克刚,以虚名为饵,削功臣重臣权力之实,以“杀人不见血”的“明升暗降”之策,既安抚了那些开国诸公,又解除了他们日后对自己的威胁,真是刀切豆腐两面光。比之老祖宗刘邦明刀溅血要高明多了。

厚黑故事

阮籍以酒避害

阮籍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是当时响当当的名士组合,其中有几个很会喝酒的人,比如刘伶,嗜酒如命。阮籍也喝酒,不过他这酒喝得可就意味深长,真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阮籍早年也颇有些政治抱负,决心干出一番事业,为国为民。不幸生不逢时,偏遇乱世。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两虎相争,如火如荼。很多有才能的人不能避祸,被卷入这场政治纷争,下场都很惨,甚至性命不保。

阮籍亲历目睹这种惨象,被害的人中有许多是他的好友,于是他惶惶难安,厌倦痛恨起那些统治者来。古代的文人名士,一旦处于这样的困境,往往会隐居起来。

可是阮籍毕竟太有名气了,他不去找统治者,统治者却要来找他,躲是躲不掉的。

幸亏他还有一件法宝,那便是酒。阮籍不停地喝,喝得烂醉如泥。这么做当然会很伤身体,但为避开政治祸害,苟全性命于乱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阮籍有个女儿,既聪慧又漂亮,不料被司马昭看中了,想给他儿子司马炎提亲。

阮籍当然不愿意,司马氏曾杀害“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阮籍若把女儿嫁过去,卷入纷争不说,还背叛朋友。可是又不能明着拒绝司马昭,毕竟他是当权人物,得罪不起。

于是他天天喝酒,每喝定醉,一醉就数天不醒。

司马昭要差人来求亲,不料阮籍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最终,司马昭只得作罢。

司马昭不来找麻烦了,可是他的宠臣却来了。

那人叫钟会,在当时也有些名气。他看不惯阮籍这些人恃才傲物,放浪不羁,总想找茬寻事,加以报复。

他假惺惺地跑来找阮籍,故意跟阮籍谈国家大事、权臣隐私,想阮籍一旦说漏,便可以抓住把柄整他了。

不想阮籍二话不说,便邀他喝酒。而且一喝就提壶猛灌,不醉不休。阮籍一醉,就不能说话了。钟会只好看着这酒鬼干瞪眼,悻悻而去。

每次都如此,钟会总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阮籍一点都奈何不得。

阮籍把“喝酒避害”之策运用得恰到好处,也算一种厚黑的生存智慧。

迫其自毙

厚黑者谋划行事,认为胜利是相对的,因此,在置对手于死地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对己方力量的保存。成功存己之力,也是一种优势的积累。如果能迫其自毙,不战而胜,那是再好不过了。

三国时,司马懿以计谋骗过曹爽,终翦灭之,重掌曹魏大权。从此,司马氏就开始了代魏之路。

司马懿死,其子司马师继其位。司马师杀李丰、张缉、夏侯玄,废齐王曹芳,立年仅13岁的曹髦为帝。

司马师死。其弟司马昭执掌大权。他继续镇杀亲曹势力,最终,曹氏集团的势力被尽数剿灭。司马氏权势更炽,专权无二,曹氏幼帝有名无实,只是傀儡而已。

司马昭尽掌大权,当然已不满足于为人家臣,其取而代之的野心终于毕现。

为司马氏手中玩偶的曹髦,目睹家族衰落,自己名为魏帝,实则处处受制,寄人篱下。心中不胜悲愤,写了首“潜龙诗”,比司马昭等为泥鳅鳝鱼,小人得志。

司马昭很快知道了,很是不满。他带剑上朝,指责曹髦,并逼其封自己为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