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278600000010

第10章 远近高低看历史 (2)

第三章 远近高低看历史 (2)

在二十四史中,本身也包含专讲制度的一部分。如《史记》中的“书”,《平准书》、《封禅书》等;到《汉书》改称“志”,《汉书》中有“十志”,专讲制度。以后历代正史中多有“志”或“书”。清代阮元曾说,一个人不读二通,即不得谓之通人与通学。这里所说的二通,一指《通鉴》,另一部指《文献通考》,即指讲政治制度方面的专门史。

“三通”内容

“三通”是对《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的统称。其中,元马端临所撰的《文献通考》内容最为全面,记载自上古至宋宁宗时期历代典制沿革,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经籍、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二十四门。

社会,传统生长的土壤

马克思对中国的影响首先就体现在对传统社会的划分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我们今天也还在使用。但是钱穆认为,马克思的历史知识实仅限在西方,他一生从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可以说是全凭想象。他所区分的社会三形态,是否可运用之于中国社会,是需斟酌的。

中国社会能延续迄今,有四千年以上的悠久传统,其坚韧性和持续力不言而喻。而且,中国的影响力辐射到亚洲各国,日本、韩国至今保留着中国的很多传统,可以说中国又是推拓力最大、融化力最强的一个社会。这样的国家与民族,必然有一番潜在深厚的力量存在,也必有获得如此成绩的主要原因。研究历史,当上察其政治,下究其社会,以寻求这个社会的潜力所在。

要研究社会史,需要大量的社会材料。很多人认为中国历来只关注上层,给权贵写家谱,而不注重下层的生活,这是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一种观点。

中国史籍记载自有一套体例。就正史论,其中所包有关社会史的材料就很丰富。如我们有意研究唐以前的中国社会史,则须注意氏姓之学和谱谍之学。自汉代起,在当时社会,开始有士族兴起,又转成为大门第。整个社会便把氏姓谱谍来分别士庶,至今流传社会之百家姓一小书,则成于宋初。百家姓之后,中国社会家谱盛行,但从最近此一百年到五十年来,各姓家谱急速散失,只能在某些大图书馆中去查阅了。

“家族”是中国社会组织中最要的核心。但唐以前,族之重要性尤过于家。宋以下,则家之重要性转胜于族。而家与族之所由组成,以及其维持永远之重要机能,则在“礼”。要研究中国社会史,不得不了解在中国社会相传所重视之礼。礼之研究,有极专门的,但亦有极通俗的。如婚丧喜庆之礼。除宗族礼制外,中国一向有家训家教等一类书籍与散篇文章,流传保存下来的为数也不少,《颜氏家训》等,就可以作为研究社会的一项材料。

中国地方志书,也是研究社会的重要材料。宋以下,省有省志,州有州志,府有府志,县有县志,甚至书院学校有志,寺观庙宇有志,乡里社团有志,山林古迹有志,分门别类,应有尽有。但在中国近代潮流所趋,此两项著作体例,新的已绝难继越。

方志的一般体例,包括大自然、天文气候、山川形势、土壤生产、城市关隘、道路交通、风土景物、乡俗民情、历史变迁、政治沿革、经济状况、物质建造、人物面相、宗教信仰、学校教育、文化艺术等,凡属有关其他之各种情状演变,分类列目,靡不毕载。正是研究中国各地社会史之绝好材料。

要研究社会史,还要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历史传统本是以往社会的记录,当前社会则是此下历史的张本。钱穆常说社会譬如一个庭园,里面有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有几百千年的盘根老树,也有移植不到一月几旬的娇芝嫩卉。在同一横断面下,有不同之时间存在。以此来看社会,有的习俗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但也有些是今天刚产生的新花样。社会由许多历史传统纵深不同的线条交织而成,当前的社会,呈显于我们面前之一切,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无字天书”。

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以前,从事于游历,遍访各地亲眼观察,读通了这一部无字天书,才下笔来写他的有字人书。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游历了很多地方,亲眼见到了很多保存完好的唐代遗址,见其辉煌雄伟,不禁更深刻地体会到史书上所记载的“贞观之治”的盛况。

先读懂眼前的无字天书,再进而往上追溯,由本乡本土各方志所载,追溯到各项史籍,这才是考寻始末,穷原竟委。但是说到读懂眼前的无字书,钱穆内心是非常悲痛的。从抗战时期眼见民族被侵略,到内战时期同族异心,刀枪相向,钱穆眼前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叹想要在这几十年间读懂中国社会实非易事。

不过传统的中国社会,依然能在战火和异乡中顽强生存。钱穆到南洋做过几次讲演,他曾说:“中国人来海外,是随带着中国的社会而同来的。换言之,是随带着中国的历史传统而俱来的。”华侨虽然寄居异乡,可是能凭他们的一份智慧技巧和劳力血汗,来争取他们的生存。“这因在中国人各个人身上,都有此一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凝结精神,相与俱往,故能如此。”

中国社会广大而悠久,要研究这样的社会,不仅当从社会的横剖面看,也要从历史传统方面去看。主要在能把握其中的传统性和特殊性,看出人群相处间的关系,人类相互接触间,有关其思想、感情、信念等,如何能趋向于和谐与合作、发展与进步。这才是研究历史和社会的最大节目与纲领。

历史注脚:

“社会”来历

现代汉语中的“社会”一词,来自日语,是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对西方“society”的翻译。中国古人称社会为“乡”,中国一向极重视乡,所谓“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乡风是一个国家水平的体现,古代有乡射礼、乡饮酒礼等社会活动,表扬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都是为了在乡里中传播王道,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和自觉意识。

费孝通与《江村经济》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之后写成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合任何领域的青年阅读和学习。王小波也曾多次向读者推荐此书。

文化,没有任何人被遗忘

如果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和文化有关,那么研究我们的文化史可以说就是在研究一部中国历史。文化是全部的历史,也包括那些没有记载在史册上、但是曾经鲜活的历史。我们要在这全部的历史之中寻求一种永恒的精神,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义。

与钱穆同时代的著名学者梁漱溟曾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他在书中根据哲学观点来讨论文化,但钱穆认为,文化并非就等于一套哲学,哲学只是文化之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可以用哲学的方法来讨论文化,但讨论的内容还是整个的历史。哲学可以凌空讨论,而历史与文化,则必有凭有据,步步踏实。

研究文化史,除了要具有哲学头脑,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讨论文化史要注意辨异同。

一位音乐家与一位运动家,一人善钢琴,一人善网球,此两人除此一项相异外,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方面相同。但正是百分之一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不同身份。人都是圆颅方趾、五官四肢,但人心各异,这个异处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说西方文化只比中国文化走前了一步,中国文化等于西方的中古时期,若中国能再前一步,就能赶上现代西方文化了。这不正是忽略了人心而只看外形的文化抹杀论吗?各民族文化传统有相同处,然而仍有其相异处,而这相异处,才是文化研究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二是讨论文化要从大处着眼,不可纠缠于细小处。

如西方人初来中国,看见女人裹小脚,男人拖长辫,就认为中国文化尽在于此。这虽然是中西文化中的相异处,但太琐屑细碎了。这就像我们有一个脸上长了痣的朋友,在介绍他的时候,若只说“其人面有黑痣”,便再没有其他的话,那怎能让别人了解这个人呢。23

现在的中国人,男的都不拖辫,女的都不裹脚,但中国文化依然有独特之处。微小的细节可以作为研究文化的参考,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

三是讨论文化要注重融合汇通的地方,不能专门只讲区别。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可分在学校、在家庭、或在其他的社会场合中。只有将不同场合的他重叠在一起,才能明白了解此人。如果只能分析,不能综合,就会像盲人摸象那般,有的摸到象鼻,有的摸到象脚,不能看见整个大象。

政治、经济、思想、学术、艺术、宗教、工业、商务等等,都属文化的一个方面。在这些方面的背后,有一个整体的文化精神。若研究文化问题,不能将各个方面整体来看,就容易产生文化偏见。

四是讨论文化应懂得从远处看,不可专自近处寻。

钱穆回忆在他小学时代,有一位先生知道他正看《三国演义》,便说,此书不足看,开头便错了。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云云,那只是中国人老话。如今世界进步了,像现代西方英、法等国,他们是治了不再乱,合了不再分的了。哪里像《三国演义》上所说。”但说完这话,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位先生的话,看来是不对的。

文化的演进,如波浪般有起有落。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他也会有病时。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要取一个长时间来考察,研究文化也是如此。钱穆的小学老师,只看到他那时的西方,但后人再来说,便有“白头宫女说玄宗”之感了。

五是讨论文化应兼顾优点缺点。

我们讨论文化,先了解它的长处,然后指摘他的短处。总不能说游泳健将,不善于打网球,便是要被厌弃的短处。

文化体系如同一个七巧板,同样是那七块板,却可拼成一只鸟,一个老人,一艘船,或一所屋子。重要的可以说不是材料,而是如何调动材料的思维。在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也在不断革新,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思路。如同七巧板,原来有一个模样,开始动了一块,还依稀见得原来是个老人,后来都变乱了,原来的模样早已消失,但又拼不出新样子来。

文化自大是一种病,文化自卑也可以说是一种病。我们下功夫去研究通透我们的文化,堂堂地做一个中国人,才有资格去考虑做世界人。

历史注脚:

传统中的瑕疵

我们的传统中有太监、姨太太、打麻雀牌、拖辫子、裹小脚、抽大烟等,这些是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瑕疵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全部。二十四史、十通中,主要讲的仍然是做人的原则和治国的道理,是对美好生活和人品的追求。而太监、姨太太、打麻雀牌、拖辫子、裹小脚、抽大烟等,也是我们自己就很厌恶的糟粕文化。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