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278600000005

第5章 发现历史的价值 (2)

第二章 发现历史的价值 (2)

钱穆从中国的历史中分明读到了骄傲和伟大。但是他的一生,开始于维新派的公车上书,结束于台海民间往来解禁之前。在这个百年里,他看到的又分明是狼狈和破败。到处是流民、乞丐,良田变成了焦土,烟柳秦淮上见不到风流倜傥的文人,港口上走着趾高气昂的洋人,中国人都成了苦力劳工……在这样的国家,有谁能真正去爱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能静下心来听一听老人口中的陈年往事呢?当然,历史中不仅有汉唐盛世,还有藩镇割据、宦官当道,只有这些都了解,才算得上真正地认识中国,也才能说了解中国,爱中国。即使有盲目地爱国之心,但是如果对历史一无所知,这样的爱不但无力,甚至危险。

发生在近代的义和团运动,就曾被人以爱国的名义蒙蔽,牺牲了自己的力量。一开始,义和团不过被清廷视作黄巾军之类的匪贼,但从1900年6月起,义和团却成了天之骄子。当时,慈禧与列强的关系急剧恶化。无奈之下,慈禧借义和团向列强施压,以迫使列强让步,让列强放弃支持维新。

不过,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慈禧已经明白不可能真正打败列强,她不过是想借着义和团威慑而已。但当威慑失效,慈禧做出了杀尽境内所有洋人、对十一国同时宣战的极端弱智的决策。这一切不过系于她的一念之间。

但是宣战上谕上却写着列强“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等滔天罪状,似乎宣战决策完全出于爱国爱民的凛然大义。读一读清朝近百年的历史,就能知道这不过是慈禧要将维新彻底扫除。但是义和团在这样的感召之下,会众走上了疆场,杀公使,烧教堂,攻使馆,义无返顾,前仆后继。

义和团的爱国是真切的,但是却被人利用,成了为维护慈禧的名分而挣扎的炮灰。他们的爱国之心遭到如此的轻贱,还浑然不觉。这种天真的爱国心,正是对以往全无了解,毫无历史判断能力所导致的。

“然而中国最近,却是国民最缺乏国史知识的国家。”

人人都说着要革新,但是真正的革新应是先知道过去,有旧才有新。不知道病在哪里,如何开刀施药?仅凭着对过去的空想,卤莽行事,对现状其实是只有破坏而很难有改进。

但凡对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的人,其实是一切真正进步的最大阻碍。只有通过过去,才可认识现在,也只有对现在有真实的认识,才能对现在有真实的改进。因此可以说历史知识的可贵之处,不仅于鉴古而知今,而是将为未来的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的责任。

如今有一些人认为抛弃历史无关紧要,既对民族已往的文化一无所知,还说着自己爱国。这样的爱,如同一种商业之爱,就像农人爱他的耕牛。他仅仅知道自己的身家地位有所赖于对方,爱国也不过如此。但凡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的人,他们对一国家的历史必然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和爱。

因此想要国民对国家有深厚的感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的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想要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的改进,必先使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的了解。

历史注脚:

慈禧太后向列强十一国之宣战诏书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 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 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 朝廷仍不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宿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天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利器,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待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思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衹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 朕令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徙,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泱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赤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尚诈谋,我恃天理; 彼凭悍力,我恃人心。 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庭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

(注)宣战列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

义和团的悲歌

义和团运动的结尾是悲惨的,很多义和团会众在攻打洋人的时候,不是死于敌手,而是死于政府的计谋。天津西郊的杨村之战,义和团作为前锋不敌机枪扫射,他们掉头撤退的时候,又为清军所阻。当时荣禄里通外国,令人假扮走私窃贼,大量接济使馆守军火药子弹,而义和团还在攻打使馆。那些惨死的会众,其实是被荣禄的弹药扫射而死的。

二 欲人信者,先要自信

我们不讲“主权”,但讲“责任”

西学开始东渐的时候,西方人对政治的看法,也渐渐进入中国,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思维。西方喜欢讲“主权”,他们说的“主权在民”正好与国内当时批判的“封建专制”形成比对。在一些西学进步人士的大力倡导下,更多人拿着“主权”这个理由咒骂封建社会的“万恶”。

就像医学上,西医的分析方法很难解释中医中的五行、气穴一样,主权也只是西方的一套政治思想,西方的很多制度是建立在主权观念上的,中西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此。钱穆举例,很少有人质问明代的政治主权在哪里?因为中国人讲政治,看重的是职责。在其位,谋其职。一官必有一职,皇帝在政府里也有一份职责。

按照西方的观点来说,若说一个茶杯的主权属于谁,就是说谁可以自由使用这个茶杯。这是一种权利,并非是道义。主权的背后,是一种自由意志。但是按照中国不论主权而论职责的观点来说,职责所在,背后就有应该尽力去履行的一种道义,而没有所谓的自由。中国的人生是道德的人生,因而我们讲主权是很难讲清楚的。

在这一点上,美国一位权威人士对中国的盲目西化作了生动的描写,他旁观者的角度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我们不能拿我们今天学了西方的一点皮毛,其实也学得很少很浅,而用来批评中国传统政治,这实是一个很主观的讲法,实在也没有仔细去读这两千年来有关政治上的书。”钱穆熟读中国历史,因此他对中国的“主权”,有自己的看法。他按照西方人的思路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主权的归属,认为中国的主权,说到底在读书人的手中,而读书人代表的又是普通百姓,他们来自民间,大多出身贫寒,因此可以说,我们的政治权利是开放给广大群众的。

何止在政治上,我们处处拿着西方的体制来衡量自己,就是在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我们也处处以西方的标准为“国际标准”,想尽办法来达到这个标准。我们也常常因为自己不符合这个标准,而产生摩擦,遇到挫折。

中国历史绵延至今,没有发生过威胁到种群的瘟疫,说明我们的卫生医疗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如果按照西方的免疫接种理论,中国人岂不已经灭绝?同样,我们没有因为宗教信仰和种族进行斗争,也没有因为资源不足而侵略他国。那个所谓的“封建社会”,那种读书人参与政治的方式,看来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何止主权是舶来品,今天有太多的概念都是来自西方,而成了束缚我们的模具。在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钱穆大大方方地说,我们自有我们的章法。一个可信的国家,必然有自信的人民,这才是钱穆所希望的一种状态。

历史注脚:

相同的遭遇不同的轨迹

日本也曾经迅速沦于西方的统治之下。但与中国的文人学土完全不同,日本年轻的新领导积极去认识世界,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音乐、数学等,而又不放弃自己的传统。有一段时间,日本也提出了全盘西化,脱亚入欧,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没有了天皇的日本可能会四分五裂,最终提出保留天皇,同时立宪救国。不论是让出江户城的德川幕府,还是放弃武装斗争的大久保利通,他们主张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个新日本。

封建正名

“封建社会”一词,最原始的释义应该是指封土建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之前,中国尚实行分封制,诸侯小国林立,一个面积几平方公里的小城邦,在天子的允许下以“国”自居,但我们通常称这个时期的社会形态为“奴隶社会”。战国末期,秦国并吞六国,这以后的中国社会就不叫做封建社会了,因为当时已经废除了封土建国的分封制,皇帝只有能有一个,这时期应被称为(中央集权的)宗法专制社会。而同时期的欧洲经历的中世纪却是真正意义的封建社会,那时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小小的君主受到分封后各自为政,建立属于自己的城邦,如同中国的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