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2790000000017

第17章 穷养男孩并非放养(4)

斯宾塞认为,适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也是培养的关键。孩子天生就有或多或少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这种心理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家长给予正确引导,就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使孩子变得更优秀。

既然对好胜心的引导那么重要,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引导男孩的好胜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呢?

1.让男孩明白,竞争最终的目的是要超越自我

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实力,而要增强实力,关键是超越自己。当然,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别人学习,要进行横向比较,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但是无论怎样横向比较,最终还要改变自我,才能有成效。连自我都不能超越的人是无法超越别人的,超越自我是超越别人的前提,超越别人只不过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然结果。很多家长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别人的关系颠倒了,他们总是横向比较,忽视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进步。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眼睛盯着别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队心理”,于是很自然就会滑向嫉妒的泥坑。

2.竞争应该对事不对人

所谓“胜”,只是说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别人做得好,如此而已。别人语文不如你,但数学可能比你好;别人学习不如你,但体育可能比你强;别人绘画不如你,但音乐可能比你好。也就是说,所谓胜负,主要是对事而不对人的,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好孩子。这样的“好胜”和“竞争”就比较健康。就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如果对孩子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和某次比赛的输赢太在意,必须分出个“好生”和“差生”来,这种竞争的结果就会涉及孩子整个的生活质量,于是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事情的比赛转移到人的位置上去了。

3.告诉男孩,有竞争就有失败

在竞争中,孩子难免会遭到失败,受到打击。这时,父母千万不能责备、讥笑孩子,这样会使他气馁,甚至失去信心、丧失竞争意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竞争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使他懂得竞争既是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是检验自己的不足,其目的是求得进步。

磨难是男孩成长的礼物

人生中总会有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情,这时要鼓励男孩保持感谢的态度,如果没有外界的折磨,怎么会使人不断地成长呢?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晓得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人生不是平坦的,但同时也说明了生命正需要磨炼,就好比是一块燧石,敲打得越厉害,发出的光才会越灿烂。人也如同燧石一样,在生命的过程中一定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洗礼,才会淬炼出生命的精华。家长要让男孩懂得这样的道理:感谢折磨你的人,你是在感恩生命给你的机会。

美国独立企业联盟主席杰克·弗雷斯从13岁起就开始在他父母的加油站工作。弗雷斯想学修车,但他父亲让他在前台接待顾客。当有汽车开进来时,弗雷斯必须在车子停稳前就站到司机门前,然后去检查油量、蓄电池、传动带、胶皮管和水箱。

弗雷斯注意到,如果他干得好的话,顾客大多还会再来。于是弗雷斯总是多干一些,帮助顾客擦去车身、挡风玻璃和车灯上的污渍。有一段时间,每周都有一位老太太开着她的车来清洗和打蜡。这个车的车内踏板凹陷得很深很难打扫,而且这位老太太极难打交道。每次当弗雷斯给她把车清洗好后,她都要再仔细检查一遍,让弗雷斯重新打扫,直到清除掉每一缕棉绒和灰尘,她才满意。

终于有一次,弗雷斯忍无可忍,不愿意再侍候她了。他的父亲告诫他说:“孩子,记住,这就是你的工作!不管顾客说什么或做什么,你都要记住做好你的工作,并以应有的礼貌去对待顾客。”

父亲的话让弗雷斯深受震动,多年以后他仍不能忘记。弗雷斯说:“正是在加油站的工作使我学到了严格的职业道德和应该如何对待顾客,这些东西在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男孩头脑中会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男孩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可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肯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事事不顺心的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总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患上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男孩做过下面的实验。

面对糖果,部分男孩决心熬过那漫长的20分钟,一直等到实验员回来。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叽叽地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有的干脆努力睡觉。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了两块果汁软糖的回报。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小孩几乎在实验员出去的那一瞬间,就立刻去抓取并享用那一块糖了。

这个实验表明,儿童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要等男孩上学懂事之后才能形成。这种能力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有所发展,只不过此时儿童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米切尔的这项研究是从这些男孩4岁时开始跟踪研究的,一直坚持到他们高中毕业。大约12~14年后,在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这些男孩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抵制诱惑的男孩长大后,有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效率、较强的自信心,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他们不会自乱阵脚,惶恐不安,不会轻易崩溃。面对困难,他们勇敢地迎接挑战,他们独立性强,有自信心,办事可靠,能赢得普遍的信任。

经不住诱惑的男孩中有1/3左右的人缺乏上述品质,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社交时他们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优柔寡断;一遇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得很差劲或一钱不值;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者不知所措。

研究表明,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得更久的男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男孩更容易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培养男孩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培养男孩的良好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要训练男孩的耐心和耐力,父母首先必须要有耐心,能够沉住气。

培养男孩的“延迟满足”能力关键就在于帮助男孩形成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男孩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男孩“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克服苦难是艺术

每个男孩都渴望成功,但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经历和经验缺乏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受到失败和挫折。一次小小的失败,对成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男孩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危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男孩,他们本来拥有聪明的头脑,以前也曾是全班甚至全校的尖子生,但往往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或是老师某一句话对他的打击,就变得消沉起来,学习成绩下降、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逃学。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男孩的精神就可能变得委靡不振,做事没劲,完全一副颓废的模样。这种心态如果得不到调整,他的一生就只能是碌碌无为,不敢面对一点困难。

失利,是必然会引起焦虑的事件。失利其实对男孩的打击很大,尤其是一些竭尽了全力的男孩。在巨大反差的刺激下,男孩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出现应激障碍,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现象。失利之后,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理解,男孩的压力会更大。因此,现在父母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面对男孩的失败而仍然有信心去鼓励和支持他。很多时候,给男孩带来最大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作为家长,帮助男孩正确面对失败很重要。

有些家长喜欢对男孩使用空洞的说教。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等。这样的语言,一来没让男孩得到真实的体验和帮助,二来男孩也无法理解其中真正包含的意义。正确的做法是和男孩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男孩认识到哪些导致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改变不了的。相比之下,明明妈妈的做法就很好。

明明刚上小学,上学期刚开学时,他们班开展了“一帮一”活动,明明的任务是帮助一位考分总在60分上下的男生。班里只有10个人被分配了任务,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明明又得意又紧张。他对这个任务很上心,每天一放学,他就留在班里帮那个男孩解答难题,回家后还不忘打电话提醒那个男孩背单词。

可是这个学期快结束了,那个男孩的各科成绩还是在60分左右。因为这个,老师在班会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明明,说他没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在随后改选班干部时,当了一年多小队长的明明落选了。

这件事对明明的打击很大,他哭着对妈妈说不想在这个学校读书了,想转到别的学校去。妈妈对他说:“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你受了委屈。”听了这话,刚刚忍住不哭的他眼泪又落了下来。妈妈接着问:“告诉妈妈,你尽最大努力了吗?”明明使劲点了点头。“这就可以了,你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事并不是你尽力了就一定能成功的。但只要你尽最大努力就可以了。”这以后,明明深深记住了“凡事尽最大努力就好”这句话。

男孩失利之后,为人父母者应有的最好心态是平和,要理解男孩的委屈、苦闷和绝望情绪。应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是理解,应扮演的最好角色是给男孩当个好参谋。细心观察男孩,及时疏导,防止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去找心理医生咨询,让男孩平稳渡过这段“灰色时期”。有的父母说看不出男孩有什么压力,其实那只是表面现象,是他在进行心理防卫,在心理学上叫做“否认作用”和“反向作用”,是在潜意识里运用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如小男孩闯了大祸自己用双手蒙上眼睛,抹杀现实以免内心焦虑痛苦,这就是否认作用;有的小男孩对妈妈说我没有偷吃水果,以此压抑了自己想偷吃水果的欲望带来的痛苦,这就是“反向作用”。

现实生活中,常胜将军是没有的,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败,有沮丧。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男孩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就会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更大的阻碍。因此,父母应尽早训练男孩正确对待失败。

男孩迟早都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生活。在成长的道路上吃一些苦,绝对不是坏事。所以,父母应该懂得适时放手。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现在的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如果没有早早地锻炼出男孩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日后他们拿什么来立足于社会,得到幸福的生活呢?

看到这里,父母们也不用着急,那该如何来培养男孩呢?其实你只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1.不要给男孩太多的呵护

不要给男孩太多的呵护,学会做一个“懒父母”。家长对男孩的事情,不可以事必躬亲,比如为了锻炼男孩的自理能力,让男孩自己上学,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自己的朋友来家里,就让他们自己招待,家长不在家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做饭。父母给予男孩最大的爱,就是让他们早日脱离父母温暖的怀抱,学会自力更生。毕竟,你不可能一辈子都在男孩的身边照顾他。

2.不要把男孩放在掌心里

男孩看到地上的树叶很漂亮,想捡起来。父母一看不得了,赶紧把男孩抱走,生怕地上有什么脏东西。男孩看到其他小朋友爬树很好玩,就跃跃欲试,父母知道后,把男孩叫回去批评一顿:“谁让你去爬树的?你知道那有多危险吗?”男孩想自己去学校,父母又说:“路上那么多车,撞到了怎么办?”过度的限制,让男孩少了很多童年必要的成长经历。“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儿,必须亲自尝一尝”,所以让男孩自己去感受吧,就算吃苦,对他们的成长来讲也未必是件坏事。

3.教男孩学会自主处理事情

让男孩自己学着去生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父母给予男孩必要的配合。比如,男孩想和同学去野炊,征求你的意见,你就可以让男孩自己决定去还是不去。选择的权利交给了男孩,他感觉到了父母的尊重,自然会慎重行事,不让父母为他担心,同时也锻炼了他自己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