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美术史
2790800000011

第11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3)

1508年,拉斐尔应友人雕刻家、建筑家布拉曼特的邀请来到罗马,他以后的许多著名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为梵蒂冈宫绘制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巴尔纳斯山》和《圣典辩论》表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于真理和幸福的追求。但总的看来,《雅典学院》是这3幅作品中最优秀的一幅,也是拉斐尔最辉煌的作品,他把古代思想家与科学家的聚会安排在一个有拱门的大厅内,两边有阿波罗和雅典娜的雕像。画面正中央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一个指天,一个指地,他们的手势分别代表着各自的学说。在他们周围还有各种姿态的学者和科学家,也是用特定的姿态表明他们各自的身份和学说。所以说,《雅典学院》里的人物形体比其他两幅具有更强烈的纪念碑倾向。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这幅作品都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美术中的最终胜利,也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密切联系。显然,拉斐尔已经开始享受文艺复兴思想的成果了。这些作品也奠定了拉斐尔在罗马的声誉。拉斐尔是描绘女性形象的大师,到罗马之前,他笔下的圣母是美丽的平民妇女的形象,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高尚品质,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到罗马以后,拉斐尔的圣母形象仍然是世俗的,但带上了几分贵族气派,最有名的是《西斯庭圣母》,这幅画像一首优美的颂歌,将圣母的端庄和世俗的爱融为一体。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之一。

四、威尼斯画派(15—16世纪)

威尼斯在15世纪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实行贵族共和制政体,整个城市充满了繁华的世俗气氛,到15世纪后半期美术题材就从宗教转向了世俗。湛蓝的海水与东方商船绚烂的色彩交相辉映,使这儿的艺术家对色彩特别敏感,世俗的题材使他们把目光转向美丽的自然风光,舒适豪华的生活也带来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这一切都使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演奏了一段华丽的终曲。另一方面,威尼斯艺术的发展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是以前玻璃画、镶嵌画中极具装饰性的色彩感受与丰富的世俗生活发生了冲突,这使得威尼斯画派转而追求色彩的热烈明朗与辉煌灿烂。其次,由于威尼斯气候潮湿,使得湿壁画的创作被扼制,而画于画布上的油画得到发展。油画的优越性还在于它能最充分、最得心应手地来揭示可观的色彩与色调的充实丰满;也能更加灵活地表现画面上的光线、色彩与空间的细小差别;并能够更加柔和、更加明确地塑造人物形体。从这一点来看,不仅湿壁画,就连以前的木板胶画也比不上油画来得便利。

乔万尼·贝利尼(GiovanniBellini,约1430—1516)被认为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他是曼坦尼亚的内弟,早期受曼坦尼亚的影响较大,到15世纪末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他更注重风景的描写,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使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即使在圣母的形象中,他也没忘记以优美的风景作背景。然而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将风景所造成的氛围与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这是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所无暇顾及的。在他的作品中,情节的戏剧性已经退到相当次要的地步,而色彩和素描的表现力成为首要的因素,这也是威尼斯画派的共性。这一类的代表作品有贝利尼早年的《有小树的圣母》,这件作品一扫传统的宗教气氛,用几乎是刺眼的色彩安排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壮丽感受和精神状态的内在意义。在晚期作品《神的欢宴》、《湖的圣母》中,他开始大胆地采用外光,色彩变得明朗鲜艳起来,流畅的线条富于音乐性,这种和谐优美的基调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形成和发展。

贝利尼的学生乔尔乔纳(Giongione,约1476—1510)是从贝利尼风格过渡到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人物。虽然他不幸早逝,但以他非凡的天才开创了一代画风。乔尔乔纳诗一般的画面,并不单纯是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而且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如《三个哲学家》就分别代表了中世纪哲学、东方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尤其在代表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学者身上倾注了他的热情和理想。《田园合奏》则是一曲对美丽的大自然和对幸福的人生的赞歌,画中两个女裸体分别象征着两位游吟诗人歌唱的内容。乔尔乔纳最初的人物作品是《沉睡的维纳斯》,美丽的女神沉睡在梦中,她生命的活力已经融汇到自然之中。这幅画在形体、色彩、柔和的线条和景色的层次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如前所述,乔尔乔纳是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威尼斯画派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也有高度的抒情,但是这种抒情却总是为一种奇特的理性精神所统领,同时,他进一步延续了贝利尼的探索,大自然在作品中开始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提香(TitianTizianoVecelli,约1487—1576)和乔尔乔纳是同学,但他却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16世纪。提香的作品不像乔尔乔纳那样抒情和宁静,而是显得壮丽、热情、富于想像,色彩强烈,用笔奔放。提香笔下的人物更为粗扩,更加意气风发,也更完整。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我们仍能感到乔尔乔纳牧歌式的情调、柔和的形体塑造、宁静的色调等等,如《天上与人间的爱》,风景的柔和宁静,裸体的清新气氛,明亮绚丽的服饰上的冷色调一起形成了舒畅欢乐的主题,也表现了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尽管有乔尔乔纳的牧歌式情调的影响,这件作品在内容上却反映出当时在人文主义学者中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1516年左右,提香的风格日趋个性化,他转而进一步追求光与色的波澜壮阔的交织,如《乌尔宾诺的维纳斯》。提香用一个放荡少妇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威尼斯人生活方式的一个侧面。形象的逼真、生动,情节的风俗化处理,加强了对世俗生活欢乐的认同感。这幅作品明确地反映出提香的现实主义艺术观。同样的情况也表现在他的一系列肖像画中,如《戴手套的男子》和《保罗三世》等著名肖像画。到了晚年,提香的内心充满不安的情绪,画面上的笔触显得凝重,色彩也更加单纯,好像预感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行将结束,这种情绪明显反映在《丹娜伊》和《哀悼基督》这类作品上。《丹娜伊》贯穿着戏剧性感受,提香大刀阔斧地处理了色彩与色调的对比关系,将其与闪闪发光的阴影结合在一起,其强烈的感情高潮与《天上与人间的爱》中的明朗绚烂、《乌尔宾诺的维纳斯》中的宁静舒畅形成明显的对立。从艺术语言上分析,提香晚年的作品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色调的相互关系与明暗的规律,日益完善造型处理上的笔法运用与色彩安排,绘画的色彩和谐问题以及不拘绳墨的笔触表现问题。提香艺术的优点也正在于此,即笔触的运用方法为造型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他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对17世纪的画家如鲁本斯等人产生影响的。

委罗内塞(PaoloVeronese,1528—1588)比提香晚一辈,他在1553年来到威尼斯,这时的威尼斯已渡过了它的繁荣期,贵族和商人抓住最后的时光饮宴享乐、花天酒地,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威尼斯人追求的不是宗教的禁欲,而是世俗的欢乐与自由。委罗内塞把这一切都搬上了自己的画面,如《利未的家宴》、《格利戈里的宴会》和《加纳的婚宴》等。在后一幅画中,参加宴会的宾客中有英国女皇、弗兰西斯一世、土耳其的苏丹、丁托列托和画家本人。每幅画都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形形色色的人物充斥其中,而且其中都有耶稣的形象。正因为他过分随便地画这些宗教题材,委罗内塞还被宗教裁判所传讯,成为美术史上一场有名的官司。

丁托列托(JacopoRobustiTintoretto,1518—1594)在威尼斯画派中别具一格,他的艺术理想是“把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他的画也是具有规模宏大的构图,复杂激烈的人物动态和异乎寻常的透视角度,如《圣马可的奇迹》和《发现圣马可尸体》等。而在《银河的起源》中,丁托列托又巧妙地运用人物动态与画面光线的对比创造出生动欢快的气氛。和委罗内塞一样,丁托列托也不大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主要关心的是画面视觉效果。

柯罗乔(AntonioCorreadgio,1499—1534)是与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纳、提香同时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主要活动在北意的巴马,在画风上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较大,画面上色调明快,诗意盎然,妇女形象美丽动人。代表作品有《圣夜》、《丽达与天鹅》等。在他的作品中已经看到了巴洛克风格的前兆。田园合奏乔尔乔纳约1508年利末家的婚礼委罗内塞1573年。

(第二节)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中世纪的尼德兰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尼德兰很早就是欧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美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由于雕刻作品现存极少,在15世纪尼德兰美术中绘画方面的成就便显得非常突出了,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祭坛画与独幅木板画。因为尼德兰美术脱胎于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使得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有比较浓郁的宗教气息,总的绘画倾向是:严肃、静穆,人物形象不够生动自然。另一方面,尽管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传统的宗教题材,却由于画家对描写世俗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长,作品中便不时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罗伯特·康宾(RobertCampin,约1375—1444)就是“佛莱玛尔画家”。原来在佛莱玛尔修道院发现了一位无名艺术家的作品,因此称他为“佛莱玛尔画家”。后来研究其艺术风格时,发现与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的风格有明显相似之处,据此有些学者推断“佛莱玛尔画家”就是维登的老师、著名画家罗伯特·康宾(还有少数学者认为所谓“佛莱玛尔画家”的作品是维登的早期作品)。

康宾长期在图尔奈工作,他的名作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等。这些虽然是宗教画,却通过某些细节描绘,使画面上流露着市民生活的情趣。当时在尼德兰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景画,画家在《受胎告知》中通过窗子画了窗外街景,可谓尼德兰绘画中最早描绘街景的例子;在《耶稣诞生》的右上角描绘了阳光下的美丽风景,有城堡、湖泊、道路和房屋,虽然这些风景并非实景写生,大多是假想,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出后来形成为独立绘画科目的风景画的端倪。罗伯特·康宾的艺术曾给予扬·凡·埃克与维登以很大影响。

扬·凡·埃克(JanvailEyck,约1390—1441)于1422年成为独立画家,1425年担任勃良第公爵的宫廷画家。约于1425年创作的《教堂中的圣母》刻画了无比亲切的圣母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扉,通过高窗射进来的柔和阳光不只冲淡了教堂内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照在圣母的脸上,使她端庄秀美的面庞神采奕奕,流露出的微笑也更加亲切动人。这件作品体现的世俗思想和画家在描绘室内光线方面独具匠心的探索,使它成为尼德兰早期室内画的重要代表作,也是17世纪荷兰室内风俗画的先声。

《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关于它的作者,长期以来存在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是由扬·凡·埃克和他的哥哥胡伯特·凡·埃克(HubertvailEyck)共同制作的,从根特祭坛画的一则题记——外侧下框边上的一段拉丁文中可以得知,首先由胡伯特·凡·埃克开始绘制这件作品,后来由他的弟弟扬·凡·埃克完成。关于胡伯特的资料非常少,他诞生的年代也无从查考,据说逝世于1426年,持这派观点的人相信他的存在,但由于根据不足,难以将兄弟二人的作品清楚地加以区分。持另一派观点的学者怀疑这段拉丁文题记的真实性,认为胡伯特只是位传说中的人物。后来又有语言学家A·阿姆普提出,写在根特祭坛画外侧下框上的一段拉丁文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胡伯特其人,这一研究成果为后一派观点提供了新的依据。胡伯特是美术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现在还没有最后的结论。

扬·凡·埃克于1432年完成了《根特祭坛画》,这是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的一组祭坛画。平日两翼闭合,可以看到外侧,节日庆典时两翼打开,显现出内侧画面,整个祭坛画内外侧共由23个画面组成。内侧中间的4个画面是主要画面,上面中间为上帝,两侧为圣母和施洗者约翰,下面是祭坛画的主体部分《羔羊的礼赞》,人物形象端庄自然,栩栩如生,花草景物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画家热烈地赞颂了人类与大自然,对现实世界采取了肯定的积极态度。

除了《根特祭坛画》之外,扬·凡·埃克还有一系列传世佳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尼古拉斯·罗林的圣母》、《凡·德尔·巴力的圣母子》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一幅新婚夫妇的全身肖像画,也可以视为一幅出色的风俗画,画家精心刻画了一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宣誓对婚姻信守忠诚,表现了他们的内在情感,也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虽然扬·凡·埃克的大部分作品是宗教画,他却突破了宗教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刻画,非常注意写实,细心研究了光和色的表现,还对油画方法做了重要改进,在他的笔下展示了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和现世人生的生活,冲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观念,为尼德兰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