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以后,子羽掏出那块璧,鄙夷地往水里一扔,话也不说,回身就走,可是一连投了三次,那璧总是自动弹回来。原来河伯夺璧不成,反倒折了两条蛟龙,又被子羽一番痛骂,心中羞愧难当,着实无脸再要那块璧。子羽见河伯不肯受璧,于是一把将那璧砸在岸边一块石头上,摔了个粉碎,然后扬长而去。
子羽初入孔门的时候,孔子见他相貌凶恶,并不十分看重他,后来逐渐了解了他的品质和人格,非常钦佩,尤其是听说他斩蛟龙的经过之后,这才知道自己以前以貌取人,是非常错误的。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容貌对一个人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是比起一个人的内心来说,却要次要得多。贤明如孔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太在意子羽丑陋的外表。而事实证明,子羽却是一个光明磊落、英勇无敌的大丈夫、真豪杰。
以貌取人自古以来屡见不鲜。因为外表是用眼睛就可以直接看到的,人们很容易根据外在的美丑来决定自己对所看到的人的好恶,但是往往到最后才发现,外表和内心原来并不等同。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一定要深入内心,外表往往会起到错误的引导作用。
小忍大逃
曾参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孝子,他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关于曾参的孝,历来有很多传说。
有一天,忽然有个朋友来看望曾参,当时曾参不在,曾参的母亲就说:“先坐一会,他马上就会回来的。”说罢,便用手在自己左臂上用力掐了一下。当时曾参正在山里砍柴,砍着砍着,忽然觉得左臂疼痛难忍,没法再干活,只好停止砍柴,收了东西回家。刚一见母亲就说:“真奇怪,今天砍柴的时候,我的左臂不知怎么忽然疼起来。只好提早回来了。”母亲说:“不用担心,今天有客人找你,我掐了一下我的左臂,叫你回来招待客人。”可见,曾参对母亲的孝顺,已经到了心灵感应的程度,母亲身体上的一点不适,曾参都能感应到。
曾参对父亲也一样,非常的孝顺。从来不会违抗父亲的决定,有时对于父亲蛮不讲理甚至动粗都是逆来顺受。有一次,曾参在瓜田里干活,不知道为什么走了神,不小心把一棵长得很好很粗壮的瓜苗给弄断了。他的父亲曾皙性情暴躁,一见之下,怒火冲天,抄起一根粗木棒照着曾参背脊上就是一棍子。可是曾参这个书呆子,竟然不闪不避,扎扎实实挨了一棍,一下子扑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过了好半天,终于缓过劲,迷迷糊糊醒过来,背上火烧火燎地疼,还是挣扎着跑去问候他的父亲,说:“不肖子惹父亲大人生气,您老人家教训我,可曾用力过猛,伤了您的手?”问候完毕,又跑回自己屋里,继续若无其事地弹琴唱歌,告诉父亲自己一点怨恨也没有。
这件事很快就传了出去。大家都说曾参真是个至孝之人,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忤逆父亲。后来孔子也听说了,却对此不以为然,还吩咐其他弟子,如果曾参来了,就别让他进来。其他弟子虽然奇怪,可一看孔子的脸色,谁也不敢询问。果然没两天,曾参来了。一边走一边还在想:“这回夫子肯定要表扬我了。”哪知道刚走到门口,就被关在门外,不准进去。曾参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好千方百计托人传话,希望孔子能解开他心中的疑惑。孔子说:“从前舜也是个大孝子,可不是曾参这样的。舜的父亲也经常打他,如果他爹用小棍子打,舜就不闪不避,随他打几下;如果他爹用大木棒打他,他就跑得远远的,躲开暴怒中的父亲。现在曾参,明明看见大木棒砸下来也不躲避,存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受那蛮不讲理的暴怒。他自己倒觉得自己这样是孝顺,也不想想,万一他老爹那一棍子把他打死了,那他老爹岂不是要背负杀子的恶名?天下还有比陷父亲于不义更不孝的吗?芽”
曾参听了别人的转述,恍然大悟。这才明白自己这种做法其实是极端错误的,几乎酿成大错。
凡事必须有一个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就有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曾参至孝,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他最开始却没有把握住所谓“孝”的标准和度,以为一味地逆来顺受就是“孝”,结果几乎铸成大错。孔子的聪明就在于懂得凡事不能过火,一旦过火就会犯错,这其实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一个体现。
对我们来说,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需要把握“度”的地方很多。勤奋是好的,但要适度;休闲也不是不可以,同样需要注意适度;工作忙碌不可避免,但也不能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任何事情都是在度的范围内才能维持最好的状态。
荆轲刺秦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当时的燕国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勇士荆轲。太子丹说:“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临行的时候,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荆轲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追在后面。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只一闪,那把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当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时,果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荆轲刺秦历来是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人们称颂荆轲的豪迈与胆识,为他的失败而惋惜。荆轲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因为他的心里另有打算,但仅仅就是因为那一瞬间的延误,致使他失去了刺秦的良机,最终以悲剧收场。
人生难免意外,那些犹豫不决、思前想后的人,虽然在平常状态下会做得更好,但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却往往以失败告终。而相反,果敢的人往往能把握最后那一瞬间唯一的机会,化险为夷。
孟女殉夫
传说当年秦始皇登基之后,为了防备北方匈奴人的侵犯,决计征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一道万里长城。那时有一种传言,要使长城永远坚固,必须用活人去填城。一里路就要填一个人。一万里就得填一万个人。后来又有童谣,说苏州有个万喜良,他一人就能使万里长城永固不坏。秦始皇为了使他的长城永远固若金汤,挡住匈奴人的进攻,就派官差去苏州捉拿万喜良。
万喜良非常害怕,吓得赶紧逃出苏州,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无意间躲到一户姓孟的人家的后花园,遇见了孟姜女。孟姜女看他可怜,而且看样子是个读书人,于是就收留了他。范喜良知书达理,是个良善君子,孟姜女与他日久生情,后来便由孟家父母做主,两人结成夫妻。
不幸的是,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官差抓走了。孟姜女整日以泪洗面,苦苦盼望丈夫早日回家。转眼过了半年,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已经到了深秋。孟姜女想到丈夫在关外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担心他生病,于是便孤身启程,亲自把早就做好了的寒衣送给万里之外的丈夫。
一路上,孟姜女受尽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是路途的艰险和遥远并没有让她屈服。她怀着一定要把棉衣送给丈夫的坚定信念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走到了长城脚下。谁知道丈夫早已经累死,并且被残暴的秦始皇填进了城墙里。丈夫的死讯让孟姜女如五雷轰顶,只觉眼前天昏地暗,一下子不省人事。等到好不容易苏醒过来,不由得伤心欲绝,失声痛哭起来。孟姜女绝望痛苦的哭声无比凄惨,天地都为之动容,霎时间,天空云雾弥漫,日月无光,地上疾风骤雨,百兽惊惶。孟姜女倚着长城,哭天抢地,哭了不知多长时间,忽然间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修好的长城竟然一下子倒了八百里,乱石堆中尽是人的尸骨,白骨森森,非常可怕。孟姜女把血滴到那些白骨中,并在心里暗暗祷告上天,如果是丈夫的尸骨,就让自己的血一直浸进骨头里面,不要四下渗开。就这样,孟姜女好不容易找到了丈夫的尸骨,他怀抱着那堆白骨,又大哭了一场,几次昏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