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281100000063

第63章 《道德经》老子

一句经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

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

成书背景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

思想品读

《道德经》一书五千言,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三十七章,下篇为《德经》四十四章。上篇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下篇言治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道”是全书的中心概念和哲学范畴。全书围绕“道”这一核心,对宇宙之起源、世界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解决方式等重大问题,做了大量精辟的概括和论述。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

在这部著作中,老子基本上阐述了他的所有主张。他在书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道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老子希望人们通过德来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途径(即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

道与德密不可分,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道是德的根据,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体表现。古人说:“道之在我之谓德。”道落实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反之,就是无德。故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无为。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方法。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 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由此,老子总结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柔胜刚,弱胜强”等具有深刻辩证法思想的格言。 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他认为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意,体贴民情,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 

老子反对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现象,主张帮助弱势群体。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老子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即,有道者不以炫耀武力或发动战争来威服天下。

老子的哲学是从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由人生论、社会论和政治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德”则是道的展开,以及在人生、社会与政治生活中具体的指导和应用。 

老子认为“道”是某种东西,是一个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东西,它独立于任何其他东西之外。而且,它始终不断地发生变化,周而复始。其次,道可以产生天地万物。它不仅创生万物,使万物发育成长,还爱护调养、使其开花结果,并且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为其主宰。 

“道”同时也是一种有规律的东西。最突出的规律有二:对立转化,返本复初。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老子强调,只有把握住事物的反面,守住事物的对立面,才能够更深刻地显示出事物的正面含义,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对立面发展到极端,便发生对立转化,“物盛必衰”。返本复初是道表现出的一种循环运动的规律。然而,老子着重强调的是复初、归根、守静、复命。 

再次是“有”和“无”与“道”的关系。无是万物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体。常从无的角度,可以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的角度,可以观照道的端倪。因为看不见道的外形,所以用无来形容,而不是没有,只是潜藏着,没有显现。但道又能产生万物,所以又是有。无和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两者同出异名,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到万物的持续展开过程。 

“德”最本初的意义似乎是一套重大的政治行为,如以氏族部落首领为表率的祭祀、出征等。它与传统氏族部落的祖先祭祀活动的巫术礼仪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而成为维系氏族部落生存发展的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秩序,是道的显现,是道的作用。 

“道”和“德”是体与用之间的关系。道是指未曾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都可以说是德的范围。 

《道德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首次揭示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总根源,“道”生化万物,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是万物的自然法则,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还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揭示事物相反相成、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的著作,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到刚柔、强弱、祸福、大小、进退的对立统一,充分表达了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在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上,《道德经》亦不乏慧眼独到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主张。

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派,无不从老子的思想里汲取营养而加以利用。从积极方面看:他的天道观,经过庄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的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的理学;他的无为观,成功地应用于西汉的政治实践,成为历代统治者的统治之术;他的玄德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主宰中国数千年德治的主要内容;他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子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他的雌柔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就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中华武术、内家武功及历代气功,也无不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因此,可以说《道德经》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影响与评价

《道德经》为道家学派开山之作,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老子的思想曾对孔子和孙子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直接继承道家传统的庄子思想,对后来的佛教禅宗和中国文艺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军事、文学、艺术乃至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一著作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罗素、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李约瑟等著名人物,都给予了《道德经》高度评价。美国前总统里根也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道德经》中丰富的养生思想也日益受到现代人们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