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世界史(近现代卷)
2811800000010

第10章 革命的年代 (2)

法国启蒙运动

18世纪法国产生了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为目标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在政治上、思想理论上为大革命做了充分准备,提供了精神武器,并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产生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出现危机、资本主义关系已经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17世纪法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法国专制制度从全盛走向衰落是在路易十四(1661—1715年)、路易十五(1715—1774年)和路易十六(1774—1791年)统治时期。启蒙运动就是发生在此期间。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以及平民思想家梅利叶、摩莱里及马布利等人。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照耀法国天空,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启蒙运动的始作俑者是一位造反的天主教神甫让·梅利叶(1664—1729年)。他生前默默无闻,临终时留下三卷巨著《遗书》,公开了隐藏多年的真实思想。他坚决否定一切宗教和教会,尖锐批判天主教教义和专制制度,为启蒙运动的方向开了路。他还预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社会必将来临。

伏尔泰(1694—1778年)从18世纪20年代起就投身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在启蒙运动中积极活动了约60年。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幼时在贵族学校读书受到过歧视,种下了他反抗封建特权的种子。后因写讽刺专制制度的作品,曾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并于1726年被驱逐出境,大半生流亡在外。他是博学而著名的作家,高举着科学、民主两面旗帜,写出的作品有近百卷之多,代表作是1734年出版的《哲学通信》。他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抨击教会的欺骗说教。他说宗教本身就是弥天大谎,称天主教为“恶根”,教皇为“禽兽”。政治上他倡导建立“开明君主制”,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由于高寿,伏尔泰几乎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全过程。无论就奋斗时间之长和著作数量之丰,还是从斗争范围之广和思想影响之大来说,伏尔泰都是启蒙运动的无可争辩的领袖,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启蒙泰斗。

孟德斯鸠(1689—1755年)出身于贵族世家,还继承了男爵称号和波尔多省法院院长的世袭职务,但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10年法院院长的阅历和长期社会考察使他更了解封建制度的黑暗,他通过《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著作,揭露专制制度的罪恶,严厉抨击暴君政体,并探寻其必然灭亡的规律。他对启蒙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具体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基本制度,特别是他发展了英国洛克(1632—1704年)的分权思想,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必须分立,否则就会形成专制统治。他认为,不但三个权力不应结合在一起,就是两个权力也不应集中在一个机构手中。如立法权与行政权在一个机关手中,国家就会处于暴政之下。他强调三权应该互相牵制。三权分立学说是指向国王专制制度的,因此具有进步意义。这一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权理论的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中比较激进的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代表者卢梭(1712—1778年)。他祖籍法国,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当过学徒,也曾浪迹天涯,体察过封建专制的黑暗和人间不平。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他指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出现后有了贫富,社会出现不平等,一切道德风俗的败坏也随之而来,国家又用法律把这种不平等固定下来。他反对富人剥削压迫穷人,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只主张均衡贫富,实现小私有制。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社会契约”、“主权在民”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学说。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公民以契约形式结成的国家,公民是“主权者”,人人自由平等。人民的意志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如果统治者违反了人民的意志,侵犯了人民的主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他的这一思想成为第三等级中中下层群众的理论旗帜,并在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居支配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人权宣言》和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政策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与卢梭等人大约同时,有一批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等,曾经共同编纂百科全书,因而得名为“百科全书派”。他们用唯物论为思想武器,与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及宗教迷信作斗争。在狄德罗主持下编纂的百科全书称《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全书35卷,编辑出版历时30年,参加撰稿近200人。绝大部分启蒙学者都汇集在百科全书的旗帜下,其中既有著名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也包括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和布封、哈勒,文学家博马舍以及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和杜尔哥等人,其核心人物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几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宣传的唯物论和无神论,为百科全书奠定了哲学基础。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在18世纪自然科学较为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它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旗帜,为《人权宣言》提供了底本。

在启蒙运动中反映下层人民利益的思想家,除前述梅利叶外,还有摩莱里(生卒年不详)和马布利(1709—1785年)等人。他们不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而且反对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但他们都是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空想共产主义者。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人类历史作出了伟大贡献。第一,他们高举理性的旗帜,把人们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统治形成的思想僵化中解放出来,以理性的尺度来衡量和批判专制制度、宗教迷信、特权等级制度,冲破一切禁锢人们思想的罗网,并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美好未来的图景;第二,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宣布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一切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第三,他们宣传了唯物主义思想,传播了科学知识;第四,少数思想家如卢梭等人还宣传了起义或革命的权利:当人民的权利和自由遭到蹂躏时,人民有权推翻压迫者,这种主张成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根据。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成为整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并直接推动和影响了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这直接来自启蒙思想。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领导的文学革命和康德开启的哲学革命,俄国的普希金、拉吉舍夫和十二月党人,都直接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们都自称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信徒和学生。

法国启蒙运动所提出的口号、思想和原则,也在我国产生了历史的回响,19世纪、20世纪之交,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启发和鼓动过不止一代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实践,辛亥革命的理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科学和民主的赞颂,都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18世纪欧洲流行“中国热”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命妇们到场后,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整个欧洲一种特殊风尚的一个片段。这种特殊的风尚,就是18世纪流行欧洲100年的“中国热”。

很久以来,欧洲就一直渴望了解中国。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就曾在上流社会引起轰动。进入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纷纷前往中国,而他们带回的各种报告则直接引起了欧洲对中国的巨大兴趣。在众多传教士当中,利玛窦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不但在中国获得了很大成就,也成为当时向欧洲知识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人物。16世纪中叶,利玛窦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为西文,他的《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正是经过他的倡导和努力,来华传教士们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并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欧洲上流社会,举行中国式宴会,观看中国皮影戏,养中国金鱼,建中国式园林等,都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

美国独立战争

1606年圣诞节那一天,有个叫克里斯托弗·纽波特的英国人率领3艘帆船和120名移民,沿着当年哥伦布走过的航线向美洲进发。到1607年初,他们在詹姆士河口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取名弗吉尼亚。13年后,一批流亡的英国清教徒为了逃避本国政府的迫害,搭乘一艘名叫“五月花号”的帆船,来到了北美。到18世纪30年代,北美大西洋沿岸已有了13个殖民地。大批欧洲人移居北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美利坚民族。

18世纪后半叶,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迅速。英国为了把北美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采取增加税收、控制出口权等方法,加重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殖民地人民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甚至武装反抗等事件不断发生,“自由之子社”、“通讯委员会”等进行独立活动的秘密组织也在各地相继出现,他们组织了自己的民兵武装。

1775年4月17日,马萨诸塞州的英国总督盖奇获悉:在康科德镇发现“通讯委员会”一个秘密军火库。盖奇便派史密斯率领800名英军连夜前去搜查。次日凌晨他们来到离康科德镇6英里的小村庄列克星顿时,忽然发现村外已有几十个民兵手握长枪,严阵以待。史密斯下令开火,民兵们立刻还击。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就在这个小村庄打响了。不久,民兵因为人少,很快撤离了战场,有8位战士献出了生命。史密斯指挥英军进入村庄,大肆搜捕,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民兵。就在他下令返回时,忽然传来一阵枪声和喊杀声,附近各村镇的民兵从各处赶来,包围了正在撤退的英军。他们从篱笆后面、灌木丛中、房屋顶上,射出了一排排枪弹,打得英军难以招架。当英军举枪还击时,却找不到民兵的踪影。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最后从波士顿开来一支援军,才把史密斯的败兵救出了包围圈。这一仗,英军死伤240多人。

列克星顿的战斗震动了13个殖民地,人们纷纷拿起枪来。几天以后,波士顿就陷入了民兵的包围之中,纽约等地也成立了游击队。在5月份的第2届大陆会议上,代表们决定组织自己的军队,并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后改称美军)总司令。在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大陆会议终于在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由杰弗逊、富兰克林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着重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哲学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享有上帝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宣言历数1763年以来英王乔治三世压迫北美殖民地的专制和独裁罪状20多条,其中涉及殖民地立法权力的就有19条。宣言最后说:“我们这些在国会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庄严地公告和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是而且按照法律应该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了对英国王室的一切效忠,它们与英国王室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从此予以而且应该予以解除;作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有权宣战、媾和、结盟、经商和为独立国家应为之一切其他行为和事宜。”

《独立宣言》不仅在当时成为讨英战争的檄文,而且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美国国会把7月4日这一天定为独立日。

独立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军缺乏准备,军事物资奇缺,甚至几个人合用一条步枪,士兵们全凭满腔热忱来抗击优势装备的英军,纽约、费城先后被英军攻占。1777年9月,华盛领带领军队退到了离费城不远的福奇河谷,剩下的士兵不到5000人。这时,英军将领柏高英率领7000英军从加拿大南下,在纽约的英军也北上出击,企图两路夹攻,消灭美军,形势十分危急。

柏高英率领的英军于9月初进入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各州的两万民兵立即组织起来,抵抗英军,援助美军。9月19日,在弗里曼奇农庄,英军遭到民兵的截击,损失600余人,补给线也被民兵切断,大队人马被困在弗里曼奇农庄,除了撤退别无出路。但是柏高英犹豫不决,失去了突围的机会。10月7日,英军再次战败,被迫退往萨拉托加,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英军失去了粮食和辎重,再加上连绵秋雨,使柏高英一筹莫展,军队中的印第安人和德国人成群开小差。10月17日,他只得率领剩下的5000人投降了。英军的攻势终于被阻止,此后的战事变得越来越有利于美军。

1778年春天,驻扎在费城的英军总部面临海陆两方面的包围。英军总司令柯宁顿害怕费城英军的海上通路被法国舰队切断,慌忙撤出费城,退守纽约。为了摆脱被动局面,英军集中优势兵力,在南方战线展开进攻。

但南线英军指挥官康华利低估了美军的战斗力,企图一举夺取弗吉尼亚和切萨皮可湾。1781年8月1日,他率领军队进驻军事要地约克敦,意欲从这里控制切萨皮可湾,同纽约的英军互相呼应。但这时,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华盛顿率领的美军在美国人民的支持下越战越强,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帮助。法国首先承认美国独立,并订立法美军事同盟,向英国宣战。不久,西班牙、荷兰等国也陆续对英宣战,极大地孤立了英国。欧洲各国大批志愿军远渡重洋,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781年10月,美军在法军援助下,从水陆两路将康华利指挥的7000英军包围在约克敦。17日,美法联军发起总攻。康华利企图突围,但没有成功。两天以后,走投无路的康华利把佩带的宝剑双手呈给华盛顿,宣布投降。

1783年9月,英美双方签订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历时8年的美国独立战争至此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