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伊斯兰帝国的衰落
在基督教世界向海外扩张的同时,伊斯兰世界也在欧亚大陆拓展自己的地盘。16世纪先后崛起于西亚和南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萨非王朝和莫卧儿帝国,足以与当时任何一个欧洲强国相匹敌。
在小亚细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之后,不断对外拓疆置土,16世纪又展开新一轮的扩张,将亚、非、欧的许多地区纳入其统治之下。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达到极盛。其版图东起波斯湾,西至匈牙利,北抵高加索,南迄埃及和马格里布的东部地区,控制了红海、黑海和地中海的东部,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苏里曼一世曾参与欧洲各国的纷争,与法王弗兰西斯一世结为同盟,共同对抗罗马教皇和哈布斯堡家族,并多次出兵匈牙利、奥地利。这对于欧洲局势和新教势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帖木儿帝国瓦解后,伊朗境内形成几个对立的政权。1502年,伊斯梅尔一世通过一系列战争,建立了以大不里斯为首都的萨非王朝,将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奉为国教。此后,萨非王朝与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争。阿拔斯一世统治时期(1587—1629年),曾联合哈布斯堡家族共同打击法国和土耳其,并从后者手中夺取许多土地,还向东打败中亚的乌兹别克汗国,一跃而为西亚最强大的国家。
在南亚地区,帖木儿的后裔,占据喀布尔的巴布尔乘印度分裂之机,于1525年率军侵入,次年占领德里,结束了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由此开始了莫卧儿帝国的历史。到其孙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1605年),统一了北印度,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使莫卧儿帝国空前繁荣,疆域超过以往任何一个王朝。北起阿富汗,南至瓦利河,西起俾路支、信德,东到孟加拉和阿萨姆的广大地区,全部纳入莫卧儿帝国的版图。
三大穆斯林帝国在其辉煌时期,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进行扩张,对内铲除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处欧、亚海陆交通要冲,过境贸易比较发达;莫卧儿帝国在阿克巴统治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萨非王朝的经济也有显著的发展。
但是,这三大帝国的辉煌为时短暂,17世纪以后,它们在内外交困中相继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的穆斯林帝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且其辉煌与精明强干的三位统治者苏里曼一世、阿拔斯一世和阿克巴的名字连在一起。他们的继承者大多昏聩无能,难以驾驭国内局势;封建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削弱了中央权力。
第二,封建生产关系非常牢固,经济十分落后。工商业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十分有限。大多数统治者不注意发展国内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加重对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盘剥,同时将陆上扩张所掠夺的财富大肆挥霍。
第三,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异常尖锐,各地人民举行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动摇了穆斯林帝国的封建统治。
第四,三大帝国的许多地区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但这里的人们更多的是继承文化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因而其文化成就远远不能与昔日的阿拉伯帝国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已发生巨变的欧洲缺乏足够的了解。
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逐步形成:西欧因从事世界性贸易而愈来愈富裕、愈来愈拥有生产力和动力、愈来愈实行扩张政策,而一度令人生畏的穆斯林帝国则因很少参与新的世界经济而仍处于静止状态,并越来越落到后面。
文盲帝王阿克巴
莫卧儿王朝是印度最后一个王朝,他的第三代帝王是阿克巴,他是帖木儿的直系后代,母系则出自成吉思汗,因此有蒙古血统。1556年在他即位时,却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
阿克巴执政以后,贵族、教派叛乱频繁,阿克巴亲自率领大军镇压了各地叛乱。他用2000多人的头盖骨筑成一座可怕的骨塔,以此来警告叛乱者。
莫卧儿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教派斗争和教派起义十分频繁。阿克巴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宣布信教自由、教派平等。他特别挑选了一些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又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女儿为王后。他的一些措施缓和了国内矛盾,使百姓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
中国与东南亚
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间,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领2万余人和200余艘大小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7次下西洋,航程总计达16万海里,足迹遍及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马来半岛、阿拉伯半岛、东非沿海岸等亚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西到大西洋、东至太平洋的航线,完成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之所以能被明成祖选中出使南洋,除了他机敏干练,有军事才能外,还因为他是穆斯林。当时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一带受伊斯兰教影响极大,很多国家已经伊斯兰化。为便于交往,郑和成为出使该地区的最佳人选。由于东南亚是贯穿南中国海与印度洋的通道,所以这7次远航都无一例外要经过东南亚地区,而且东南亚又是郑和向西南远行的中继站,因此,郑和在东南亚的活动就是其远洋活动的重中之重。郑和的远航,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上看,郑和下西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发端于西汉,协调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封贡体系”。下西洋期间,就有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访问。朱元璋开国初期,海外入贡藩属国约17个。声势浩大的郑和远航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威望,使融入中国封贡体系的海外藩属国达63个。在这样一种体系中,中国皇帝高高在上,并负有维持周边国家正常秩序的职责;而藩属国则必须向中国皇帝表示臣服、按时“进贡”及请求册封其国王等。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可见一斑。
郑和连续7次出使东南亚,先后去过占城(越南)、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剌加(马六甲)、彭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勃黑(印度尼西亚)等国,其活动范围几乎遍及东南亚地区。沿途,郑和在调解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平息海盗、保证航道畅通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调解了马六甲和邻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在旧港剿灭海寇,在苏门答腊为国王平定了叛乱。郑和的所作所为,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为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处于东西海路交通要道上的东南亚地区,其经济发展离不开海上贸易,尤其是海上中转贸易。由于明初中国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海外各国的商贸往来。郑和下西洋打破了洪武年间的海禁政策,打通了中国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之路,当时双方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东南亚各国从与郑和船队的贸易中获利丰厚,最终促成了东南亚地区经济枢纽——满剌加(今译马六甲)的形成,从而造就了联系欧亚洲的东南亚地区贸易圈。
15世纪的中国是世界上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而当时东南亚沿海诸国很多部落或城邦还很落后。由于这种文明梯次的存在,使郑和船队的访问对这些国家形成了一定的文明冲击。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第一件事就是“开读赏赐”,宣读大明皇帝的敕谕,即“宣教化”,传播中华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郑和使团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捕鱼,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一时间,学习中国蔚然成风。
郑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在东南亚的影响深入人心,郑和崇拜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郑和原名三宝,今天,在东南沿海各国仍保留有许多的“三宝庙”、“三宝垄”、“三宝井”,以此纪念郑和的丰功伟绩。许多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传说至今仍在东南亚各地广泛流传,当地居民把郑和的功绩作为神话来传颂,把郑和的偶像供在庙里崇拜。在爪哇岛,人们将郑和奉若神明,将6月23日——当年郑和初来到岛上的日子——作为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
在明代以前,中国人移民南洋群岛的规模和所到地区都较有限。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中国至南洋的海上通道,提高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声誉,为大批中国人移民东南亚、开发南洋创造了条件。因此,郑和下西洋以后的200年中,移居南洋的华侨数量剧增,分布范围之广大超出了以往。
印度社会在东南亚的影响
正如中国在东亚社会中占据中心地位一样,印度也是南亚和东南亚政治文化传统的源泉。一千多年来,东南亚人民接纳和调整了印度式的政治结构和宗教,以适应本地的需要和利益。印度军事力量很少侵入东南亚,印度教、佛教、梵语著作和印度政治组织形式是由商人带入这一地区的。从12世纪起,伊斯兰教接踵而至,以印度人为主的穆斯林商人在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社区。到16世纪,这一地区的伊斯兰化便基本完成了。
伊斯兰教是东南亚最大的宗教,其次是印度教和佛教。它们共同构成了东南亚斑驳复杂的文化图景。
日本结束战国时代
日本自12世纪末开始,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双重政府:一个是设在京都,以天皇为首的文官朝廷,没有任何实权,天皇仅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另一个是以将军为首的幕府,独揽国家大权,是事实上的中央政府。
到了15世纪中叶,由于将军的权力受到削弱,各地守护大名(大名即领主)形成强有力的割据势力,彼此混战,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1467—1573年)。16世纪,当西欧国家封建制度日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壮大之际,日本开始了由封建割据走向统一,重建封建秩序的进程。
战国时代,守护大名在长期的内战中,力量消耗殆尽,出身于中小武士地主的“战国大名”随之崛起。他们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工商业,废除关卡和座(行会),允许自由经营。16世纪前期,日本涌现出一批自治城市,对外贸易日益繁荣,与亚洲许多国家有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这时候,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人已经到达日本,日本与他们建立了贸易关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国内封建割据,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重重关卡,雁过拔毛,经商的成本太高。
战国大名为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迫切需要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在兼并战争中,尾张国的一个中等封建主织田信长,羽翼渐丰。他从葡萄牙进口枪炮,建立骑兵常备军,不断吞并割据势力。1573年推翻了室町幕府,成为全国最有势力的大名,奠定了日本统一的基础。
1582年,织田信长因部下叛乱被迫自杀。其部下丰臣秀吉打着天皇的旗号,继续进行统一战争,到1590年,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日本的统一。
丰臣秀吉梦想吞并朝鲜和中国,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侵略朝鲜,结果在中朝军民的联合打击下,皆以失败告终。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夺取了政权,于1603年自立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设立幕府,开始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时期(1603—1868年),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了最高的阶段。这段时期又称江户时代。
日本的浮世绘
说到日本的江户时代,不能不说浮世绘。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表现了市民的乐趣。
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风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19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