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右成败的十种关键思维
2814100000013

第13章 速度思维--成败往往只在一瞬间(4)

凭着真诚自信的语气,约翰竟然使得所有债权人都答应了他的要求。负债的压力一消失,他便集中全部精力在公司的业务上,而且,由于他身上所重现的活力和勇气,使这家公司得以顺利接下许多订单,不久,他公司帐簿上的赤字逐渐消失,开始转亏为盈。

就这样,约翰用他的勇气将公司起死回生,终于摆脱了困境,走向了成功。而与约翰处于同一境地的许多人,都在等待中相继破产,过着潦倒的日子。

从约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处在困境中,如果你甘心受困境的摆布,什么都不去做的话,那么等待你的就必然是更大的失败和挫折。反正事情都不可能比现在更坏,为什么不干脆放手一搏呢?如果你主动去做些什么,事情反而可能会有转机。

我们应该怎样克服拖延的毛病呢?

首先,要给自己制定计划。将自己近期要做的工作列出来,从最困难的工作做起,顺着列出的表单一直做下去,直到简单的任务。

每天都完成一些你计划中的事情,并随时把新的任务和项目纳入计划,即使是五分钟内就能完成的事情。列出两三件有助于完成任务并可以在五分钟内做完的事情,完成其中的一件,然后奖励自己。将你通常逃避的任务与你喜欢做的事安排在一起,例如,"我要写半个小时的每月报告再回家。"

其次,永远不给自己找借口。不要任何借口!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地完成自己已经制订的计划,而不是浪费时间寻找借口让自己的计划无限制的拖延。不论是失败了,还是做错了,再妙的借口对事情本身没有丝毫的作用。

我们应把"没有任何借口"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始终以行动为见证,而不是编一些花言巧语为自己开脱。我们无需任何借口,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到哪里。

再次,挑战不可完成的工作。恐惧导致拖延,而拖延则会导致更深的恐惧。拖延者常常被工作的分量和复杂性吓倒,他们害怕自己无法完成任务,结果就会不自觉地把工作一拖再拖。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抑制。

另外,一分钟都不要拖延。歌德说得好:"只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烧。一旦开始,完成在即。""绝不拖延,立即行动!"这句话是最惊人的自动起动器。任何时刻,当你感到拖延的恶习正悄悄地向你靠近,或当此恶习已迅速缠上你,使你动弹不得时,你都需要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在一分钟之内动起来。

朱自清在他散文《匆匆》里写道: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手边过去......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

人一生最长的是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是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遇,决不拖延,让本来就匆匆而过的时间在我们手里实现最大价值。

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人们在生活或是事业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到完美,但是现实中仍然不乏完美主义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他们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一旦出现瑕疵,就会很自责。英国的吉尔伯特指出:"引起完美主义的原因之一是害怕失败,完美主义的真正问题在于对这种失败的恐惧,害怕令人失望以及避免感到内疚,是一些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内在动机。"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经常是完美主义者的口头禅与精神支柱,所以完美主义者经常表现为死板、极端、烦躁等。死板是因为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使他们如履薄冰,工作效益远不如其他人,并最终缺乏冒险精神等;极端就容易偏激,成为孤立主义,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痛苦生活;烦躁则是由于外部事物发展和外部意识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或者与自己的意识完全对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这种人基本上缺乏客观意识,其后果严重者易产生语言与行为冲突。

有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特别爱钻牛角尖,做事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以前家长觉得做事尽善尽美是应该的。但现在,他写作业时也要求特别干净,如果有一点点不满意,就会把整篇作业擦掉重新写。跑步没得第一不高兴,考试如果得99分也要大哭一场,家长开始担心,他这样追求完美到底好不好?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孩子如果长期这样用过于完美的眼光来要求自己,只会给自己造成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造成性格上的缺陷。比如,会变得焦躁,不合群,而且自信会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自卑与自责,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追求完美,反而会变得更不完美。

要记住人是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完美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境界。所以在一般的工作中,要学会满足于实现目标的95%而不是100%。不要只知道100分是优秀,其实95分也同样优秀,而且更容易达到一些。过分追求完美,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由于害怕失败,所以就会格外谨慎,反而会让自己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陈永志刚刚毕业不久,与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公司刚成立不久,年轻人也是满腔热情。他负责与客户谈业务,开始的时候觉得每个单子都要做到最好,单子没有签成他会有种挫败感,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无心进行下面的工作,有段时间他特别颓废,他的一位长辈发现他有心事,就跟他聊天,他就把自己的心事说了,这位长辈说:"你为什么总是盯着一个单子不放呢?为什么不试着去寻找新的客户呢?做生意谈不成是很正常的,这家不行,就找第二家嘛,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一家上。"

陈永志恍然大悟,发现在生意场上,追求完美也许并不是件好事,会让许多新的机会从你手中溜走。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思路,他不断寻找新的客户群,签成的单子也越来越多。公司也慢慢地走上了成功之路。

一个单子做得再完美,它也不会变成两个,所以不要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花费太多的心思来追求所谓的完美,这种完美很多时候给你带来的不是成就感,是更多的挫败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累托发明的二八定律也叫巴累托定律,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二八定律说明我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去完美的完成的,只有最重要的20%需要我们做到极致,而剩下的80%并不是主要的,没有必要做到完美。如果花费很多精力去追求那80%的完美,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弗兰克·贝特格是美国保险业的巨子,他总结过自己的从业经验,"很多年前,我刚开始推销保险时,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后来,发生了一点事,让我觉得很气馁,开始看不起自己的职业并打算辞职--但在辞职前,我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让我业绩不佳。

"我先问自己:"问题到底是什么?"我拜访过那么多人,成绩却一般。我和顾客谈得好好的,可是到最后成交时他们却对我说:"我再考虑一下吧!"于是我又得再花时间找他,说不定他还改变了主意。这让我觉得很颓丧。"

"我接着问自己:"有什么解决办法吗?"在回答之前,我拿出过去12个月的工作记录详细研究。上面的数字让我很吃惊:我所卖的保险有70%的是在首次见面时成交的;另外有23%的是在第二次见面时成交的;只有7%的是在第三、第四、第五次见面时才成交的,而我,竟把一半的工作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了。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又燃起了创造佳绩的激情,把辞职的事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该怎么做呢?不言自明:我应该立刻停止第三、第四、第五次拜访,把空出的时间用于寻找新顾客。"

"执行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在很短的时间内我的业绩上升一倍。"

这就是了解并运用二八定律后带来的改变,弗兰克发现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效益并不明显的7%上,所以业绩并不突出,在二八定律的影响下,弗兰克立即改变了工作方法,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新客户--他们为他带来了80%的工作收益。

所以,我们要看清的是,我们所做的事情中,只有20%是需要做到完美的,其余的80%做到90分就足够了,这样不仅能高效率地工作,而且能收获更多。

我们怎样避免完美主义倾向呢?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完美主义是一种毛病,接受这种思想,有助于心理上为自己减压。经常提醒自己"我也是平凡人","对工作我会尽力",不要过度苛求自己,要让自己知道100分和95分是同样优秀的。

其次,要宽容地对待别人。不对别人要求苛刻,有助于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宽容下属会得到下属的尊重和认可,对布置工作大有好处;宽容同事,不吹毛求疵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更有利于工作中的互帮互助,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人无完人",学会宽容和原谅他人的失误和不完美,会让工作变得轻松简单起来。

再次,学会利用二八定律。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即20%,而其它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并不需要将100%放在同一个位置,投入相同的精力,相反的,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重要的,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功。

另外,学会在众多工作之中选取重点。二八定律的本质是要学会取舍,有重点地进行投资、投入。因此学会选择重点显得尤为重要,你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实现目标的关键点,从而对关键点投入更多的时间、金钱,这样会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让事情变得简单一些,不要让完美主义勒住效率的脖子,吹毛求疵只会让自己变得死板、烦躁,失去自信,这已经不符合这个高效率的社会了,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消耗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大的收益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不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完人的位置上,放平心态,抓住重点,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次要的事情不要过于苛求完美,这样你会变得轻松起来,而且会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