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831600000011

第11章 B(6)

现常用此语来说明对待同一事物,由于它发生的时间不同,环境和条件也有了变化,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它。

【笔耕】bǐgēng

原指以笔抄写为生。谓抄写工作跟农夫耕种田地一样辛苦。语出《后汉书》:“丈夫独不效傅介子立功绝域之地以封侯,安能久事笔耕乎!”

东汉的班超,年轻时由于家庭不宽裕,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得点报酬,维持生计。日子久了,他感到厌烦。一天,他突然把笔摔在地上激动地说:“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怎能长期在笔、砚之间忙碌呢?”于是班超便去从军,跟随大将窦固出征,大败匈奴,立了功劳。从此,“笔耕”一词就流传了下来。

【鄙人】bǐrén

鄙,本义是小邑、边邑,也指郊外。因周代乡村500家为一鄙,于是“鄙”又指“乡村”“郊野”。鄙人就是“郊野”之人。《荀子·非相》中有:“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国语·齐语》韦昭注:“国,郊以内也;鄙,郊以外也。”“鄙”后来引申为鄙陋、浅薄,并无“卑劣”之意。古人即使以“卑鄙”连用,起初也不作“卑劣”解。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薄。把“卑鄙”当作“卑劣”解释,是后来的事。

鄙人,本义是郊野之人,引申为浅薄的人,又由此变成自谦之词。《史记·司马相如传》:“鄙人固陋,不识所谓。”可见“鄙人”的自谦只谦在才学上,并不在品德上。还有一点要注意: 对着朋辈才可以自称为“鄙人”;对尊长和亲属中的幼辈是不能的。现代,“鄙人”的前两种意思已不用,只有自谦的含义。

【闭门羹】bìméngēng

本义是主人闭门不接客,只给点汤羹吃。语出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宣城妓史凤,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唐朝时,宣州城有个名妓叫史凤,慕名找她的人络绎不绝,使她身不得闲,难以应付。史凤自以为身价不凡,索性公开宣称,要按财产、官职、相貌等将来客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并订出一个分别接待客人的规矩: 凡下等的客人,她都闭门不见,只让童仆给他们吃一碗羹(羹即普通食品)。客人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而自动告退了。

可见当时以“羹”待客是表示拒见之意。而现在所说的闭门羹,则是泛指拒绝客人进门。后来,此语又衍生出“吃闭门羹”一语,用来自喻拜访他人时,主人不在;亦比喻遭到拒绝或碰了钉子。

【闭门思过】bìménsīguò

原为“闭阁思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原意指责任心强,考虑自己的过失。语出《汉书·韩延寿传》:“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韩延寿,字长公,汉代燕(今北京大兴县)人,西汉昭帝时,韩延寿曾为东郡(今山东郓城)太守。他善于听取部下的劝告,在东郡三年,号令严明,办案迅速,使东郡成为当时全国治理最好的郡县。

后来,韩延寿又当了左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太守。有一次,韩延寿出巡郊县,劝农耕桑。当到达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后,有兄弟二人,为争夺田产而打官司。韩延寿知道后大伤脑筋,认为自己平时教育不够,没有尽到职责。他让兄弟二人先回去,自己关起门来,静坐思过。县里的役吏、啬夫以及地方上的三老一看,京城长官都自责有过,自己还能例外?于是纷纷自缚其身,请求处罚。这事一传开,那告状的兄弟俩,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族长们纷纷前来责备他们。于是,他们主动把头发剃掉(古时罪犯要剃头),反绑了双手,到县里叩见韩延寿请罪。韩延寿看到他们有了认识,很是高兴。从屋里出来,接见了他们,并设宴款待。从此,高陵地方清肃,民风好转。而韩延寿则因政绩卓著,名声远播。

“闭门思过”即由“闭阁思过”而来,后用以比喻脱离实际,独居反省;亦比喻人有自知之明,能够自我批评,检查自己的过失。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bìménzàochē,chūménhézhé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 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

古语所谓“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比喻想法一致。后来,此语在使用时发生转义,比喻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想象办事。

【陛下】bìxià

本是台阶的意思,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也,五帝所不及。”

自秦始皇以后,臣属习惯称皇帝为“陛下”,就如同帝王自称“朕”一样,只能用于皇帝。汉朝学者蔡邕在其所著《独断》中指出,陛的意思是阶,皇帝临朝必有侍卫执兵刃陈列于阶侧,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而“陛下”一词,其原意不是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而是指恭立于陛(台阶)之下的侍卫者与皇帝说话这种处境。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是在礼仪上还是不敢忘记自己不能直接对皇帝讲话,这些话是应由陛下侍卫者转达的。

皇帝自然是坐在“陛上”的,以“陛下”之身进言“陛上”之帝,自然是因卑而达尊,所以“陛下”原意为“陛下之人”(台阶下面的人)。因为“陛下之人”是与皇帝相关联的,后“陛下”逐渐转指皇帝而不用其本义了。

同样,对于居住在宫殿内的其他皇族,如太子、公主等,均称为殿下,以示尊崇。

这些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被推翻。但是在某些外交场合仍用作对外国的一些国家首脑的尊称。

【敝帚自珍】bìzhǒuzìzhēn

见“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筚路蓝缕】bìlùlánlǚ

筚: 通“荜”,柴。路: 同“辂”,即大车。蓝缕: 破衣。原意是指楚国的先君坐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fén)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混战不休,公元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率兵攻打郑国。郑国派遣使臣到晋国求援,说楚军骄傲、无戒备,晋、郑两家联合起来,楚军必败。晋军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同意者支持出兵,认为打败楚国慑服郑国,就在此一战了。反对者却说,楚庄王灭掉庸国后,常常提醒人民要警惕外来侵略者,并以楚国的先君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事迹来训导民众;同时还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诫军民。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他们骄傲了,放松戒备了?反对者的意见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没有被采纳。最后晋国出兵,被楚军打得大败。不久,楚国成为中原的霸主,晋国的实力大受削弱。

后人以“筚路蓝缕”来形容创业艰难,教育人们建设国家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碧血】bìxuè

碧,本义是指青绿色的玉石。将红色的血称为碧血。典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成玄英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

春秋时期,周敬王的大夫苌弘忠于君王,因受人谄害,被流放到蜀地(今四川)。他怨恨自己一片忠心却受到小人的谗言,感到十分悲愤,于是剖腹而死。当地人为之感动,用匣子盛起他的血,三年之后,匣中的血化为碧玉。人们说,这是苌弘精诚所至的缘故。

后来,人们常将“碧血”与“丹心”连用,称赞忠臣义士为国殉难、保持高尚的节操;也将“为正义事业而流的鲜血”称为“碧血”。

【髀肉复生】bìròufùshēng

髀: 股部,大腿。原意指大腿上的肉又长出来了。语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建安六年(201年)九月,刘备在汝南(今属河南省)被曹操打败,走投无路便暂时投靠荆州刺史刘表。

刘备在荆州闲居了几年。一天,刘备陪刘表边饮酒边闲谈。席间,刘备起身入厕,发现自己大腿上新长了不少肉,变胖了,不禁感慨万分,流下了眼泪。回到座位上,刘表惊问其故。刘备长叹道:“以前,我常常身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都消下去了。这几年不再骑马,大腿内侧的肉又长厚了许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即将老迈,而尚未建立功业,因此而很伤感。”

“髀肉复生”即由此而来,用以慨叹虚度光阴、事业未成;亦用来形容久处安逸,壮志消磨。

【编辑】biānjí

原意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源出《南史·刘苞传》: 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筐盈满”。

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编辑”指对手抄本的补充校正和整理。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也就产生了出版事业。宋雍熙三年(986年)翰林学士宋白上《文苑英华》,皇帝读后认为很好,下诏回复说:“近代以来,斯文浸盛,虽述作甚多,而妍媸不辨。遂令编辑,上取菁华。”这里的“编辑”指对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现代,编辑一词演化为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或做编辑工作的人。

【鞭长莫及】biānchángmòjí

原作“鞭长不及马腹”。指鞭子再长也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古人还有一种解释是: 策马,一般打马的臀部,马肚子不是挨鞭子的地方。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春秋时,楚国大夫申舟出使齐国,途经宋国时,因没有事先借道,被宋人杀了。楚庄王听到这消息很气愤,马上率军攻打宋国。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去晋国(今山西一带)求援,晋景公决定出兵救宋。晋大夫伯宗认为楚国正在强盛时期,不能与其争战。他劝晋景公说:“俗话说:‘鞭子虽然长,但不能打在马腹上。’晋国虽强,也不能去为了别人和强大的楚国交恶啊!我们不如暂不出兵,等楚国国势衰退以后再说。”晋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就只派了一位叫解扬的大夫到宋国去安慰一番,并没有给予任何实际的援助。

后人用以比喻力量所不及,不能达到;或力量虽大,也有限度。

【鞭打芦花】biāndǎlúhuā

民间故事。据《太平御览》卷三十四,引《孝子传》记载: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从来没向父亲说后母半点不是。一次,子骞及后母所生的两个弟弟一起随父外出,他套车时因为冬衣不暖和,手都冻僵了,皮带掉在地上,冻得瑟瑟发抖,而两个弟弟却喜笑颜开。其父以为他偷懒,怒用鞭打,霎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再看两个幼子的棉衣则是厚厚的棉花,始明真相,立即要休了后母。闵子骞跪下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从此对闵子骞视同己出。

“鞭打芦花”流传甚广,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细节和语音都有所变化,其意在于弘扬孝道。

【变色龙】biànsèlóng

原指在自然界中能改变体色的动物。典出俄国契诃(hē)夫的小说《变色龙》。变色龙是蜥蜴类爬虫的变种,其皮肤会根据环境和光线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契诃夫小说中的“变色龙”,指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

奥楚蔑洛夫在巡查时,得知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被狗咬伤后,十分生气,决定严惩狗的主人。可是当有人告诉他这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反而训斥了赫留金一通。然而别的警察否认这是将军的狗,这时他又咒骂起狗来。后来从将军家的厨师那儿得知狗是将军的哥哥的,奥楚蔑洛夫立刻满脸堆笑,恭恭敬敬地把狗交给厨师。“变色龙”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后来被广泛引用,意为见风使舵,容易改变立场、观点的人。

【标新立异】biāoxīnlìyì

原意是独创新意,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新奇见解。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支道林,即支遁,晋代高僧,喜文学,好清谈。冯太常,指冯怀,字祖思,晋代长乐(今福建)人。历任“太常卿”“护国将军”。一天,支道林在白马寺(在今河南洛阳市)与“太常卿”冯怀闲聊,谈到了庄子的《逍遥游》篇,支道林的观点特别而新鲜,不仅与晋代《庄子》大哲学家郭象、向秀的解释不同,而且与其他各家的注释都不同,颇有新意。后来,人们就采用了支道林的学说。

后人据此摘引出“标新立异”一语,比喻主张新奇、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现亦用作为了炫耀自己,不顾或违反常规,另搞花样。含有贬义。

【摽梅之候】biàoméizhīhòu

摽: 落下来。源自《诗经·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jì,取)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用现在的话翻译,其意思如下:

树上梅子落纷纷,枝头还剩七成。哪个有心追求我,赶快抓紧好时辰!

树上梅子落纷纷,枝头还剩三成。哪个有心追求我,今天就是好时辰!

树上梅子落纷纷,提着筐儿走来盛。哪个有心追求我,说句话儿事就成。

这首诗生动地勾画出一位年轻姑娘坦率地向小伙子们发出号召: 你们要抓住大好时机,勇敢地向我求婚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心里话不是“情有独钟”,单独告诉某个情郎的,而是公开、公平地告诉所有未婚小伙子的。“庶”就是“众”的意思。显然,这位姑娘是在公开地征求意中人,有点像今天的“征婚广告”。

《诗经》产生于2500多年前,那时的男女婚姻是比较自由的。这首诗属于《诗经》的“国风”部分。所谓国风,就是地方民歌之类的诗歌。《摽有梅》属召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汉地域)民歌。那时在仲春之月,青年男女有“会春”的风俗。他们喜欢利用这个机会,以抛投梅子的方式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梅”与“媒”谐音,所以当时用“梅”来暗示婚配。梅子逐渐成熟了,等待着情人来采摘。而且诗中大胆地表现出一次比一次更迫切的期望,真切动人。

后人据此以“摽梅之候”或“摽梅之年”借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

又作“摽梅之年”。

【摽梅之年】biàoméizhīnián

见“摽梅之候”。

【瘪三】biēsān

上海方言。“瘪三”一词是英语penniless的音译。penniless亦曾译作“毕的生司”或“毕的生”,词义是“一文钱也没有”。后来大概是考虑到这个译词洋味太浓,故又译作“瘪三”,这样既译音,又译意,并又合乎我们汉语双音节词的特征。这样一改,致使我们一点也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误认洋货为土产了。

“一文钱也没有”即囊空如洗,不名一文。这样的人衣食不周,有一顿没一顿,必定“干瘪”极瘦,为了维持生计,免不了就做些乞讨和偷窃的事。所以“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他们通常是极瘦的”这些话不是“瘪三”的原始意义,而只是引申义。

“瘪三”的词义在《反对党八股》里似已给予界说:“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正文后面的注释则对之进一步加以申释:“上海人称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城市游民。他们通常是极瘦的。”【别裁】biécá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