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831600000006

第6章 B(1)

【八斗之才】bādǒuzhīcái

见“才高八斗”。

【八戒】bājiè

全称“八关斋戒”“八斋戒”。见于《中阿含经》卷五十五、《俱舍论》卷十四等。指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条戒律,即: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吃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为斋。

八戒要比五戒(《大乘义章》卷十二:“言五戒者,所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之一种通防身口,护前四故。”)要求更严,但它不像五戒那样终身受持,而是临时奉行,多者几天、几周,最少者一昼夜。受戒期间,受戒者过着一种近似僧人的宗教生活。

【八米卢郎】bāmǐlúláng

八米: 关中语。意思是从谷中取米达八成,言其作品的选用率甚高。卢郎: 北齐文人卢思道。语出《北史·卢思道传》。

北齐文宣帝驾崩,朝廷下令当时的文人雅士各作挽联十首,然后再从中选择好的挽联。大多数人的挽联不能入选,一般的文人最多不过被选中一篇,连当时大名鼎鼎的祖孝征、阳休之、魏收也不过录用了两篇。唯独卢思道十之中八,成为被录用挽联最多的文人,所以他被时人称为“八米卢郎”。

后以“八米卢郎”来称赞人文美才高。

【八面威风】bāmiànwēifēng

江浙沿海一带有句俗语,叫“船行八面风”。八面风在今天,人们通常以方位来称呼。在古代,人们给这八面风分别以确定的名称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说文解字》“风”字条下云:“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合称“八风”。“八风”所包含的意义,据段玉裁说,“明庶者,迎众也;清明者,芒也;景者,大也,言阳气长养也;凉,寒也,阴气行也;阊阖者,咸收藏也;不周者,不交也,言阴阳未合化矣;广莫者,大莫也,开阳气也”。

“八风”所生,也各有其时。《易·通卦》验曰:“立春,调风(注: 即融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由此演化而来的“八面威风”形容声势气派十足。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bāxiānguòhǎi,gèxiǎnshéntōng

原谓八个神仙各凭自己的法术过海。

《登州府志》载:“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说的是从宋朝建隆三年开始,驻守内地和边关的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现在的庙岛)。后来岛上犯人越来越多,而朝廷每年只拨给300人的口粮。为使粮食够吃,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的办法: 当岛上犯人超过300人时,便将其中一些人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如此被杀的,两年内竟达700多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越海逃跑。有天晚上,众囚犯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约30里外的蓬莱丹崖山方向游去。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海中,只剩8人游到岸边,在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后来叫仙人洞)里躲了起来。第二天,这8个犯人被渔民发现。听说他们是从沙门岛越海而来,惊奇万分。后来,人们把这种反抗强暴、追求自由的行动传为美谈。后又把它同传说中的八仙附会起来。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里,确定八仙为汉钟离(即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传说他们在过海时,各施展了一套法术,在民间逐渐演变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

现多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的某项工作中,各人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八字没一撇】bāzì méi yīpiě

原意是: 要写一个简单的“八”字,连第一撇还没有。源自北宋末惟白禅师所辑之《续传灯录》卷二十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丿”即撇。

关于这一俗语还有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在《与刘子澄书》中云:“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意思是说,《大学》里已经表明,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去,反而朝外走。朱熹说这句话的主旨是劝说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也流露出了他对这些不认门不入门的人惋惜、遗憾和无奈的心情。“八”字的结构形似两扇门,朱熹在此以“八”喻门是十分形象的。之后的“八字打开”一语,即指将门敞开。

“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随着历史的变迁,其意逐渐变为“条件不具备”“不可能”。现多用来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连最起码的条件还不具备。

【巴比伦通天塔】Bābǐlún Tōngtiāntǎ

典出《圣经旧约·创世记》第十一章。

起初,天下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他们往东迁徙时,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盆地,就在那里住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于是他们决定修建一座通天塔,传扬名声。他们用烧好的砖代替石头,用石灰和泥把塔造得越来越高。上帝耶和华知道这件事后,决定从天上下来看看世人建造的塔。耶和华一看,又惊又怒。他想: 人们都说一样的语言,就能齐心协力。现在若能建起这么高的塔,以后什么事情都能成功。于是,上帝耶和华使天下的人语言发生混乱,互相言语不通。这样一来,人们就只好中止他们“渎犯上帝”的建塔壮举,扔下了工具和材料,分散到世界各地去了。建塔和产生语言混乱的那座城叫巴比伦。

后人们称无法实现的计划为“巴比伦通天塔”。

【巴兰的驴子】Bālán·de lǘ·zi

典出《圣经旧约·民数记》第二十二章。

巴兰是幼发拉底河毕弗尔地方一位著名的巫师。摩押国国王巴勒派了几位长老,携带着厚礼,去求巴兰诅咒以色列人,帮助他们战胜以色列人。巴兰祷告上帝,上帝终于答应巴兰去摩押。于是,巴兰骑着他那匹忠实的驴子上路了。然而,上帝又担心巴兰会对以色列人居心不良,便派了一个天使,手持长剑,挡住了巴兰的去路。只有驴子能看见那位天使,它扬起前蹄,后腿转了个弯,便向田野跑去。巴兰不知其故,十分恼火,抡起棍子猛打那倔犟的驴子。然而,无论怎么打,那驴子仍像发了疯似的,向前一个劲地猛跑,一直闯进一座葡萄园里。不料,天使又在前面挡住了去路,驴子急忙转身往回跑,却不小心把巴兰的腿在墙上擦伤了。巴兰疼得直叫,抡起棍子又打驴子。驴子十分委屈,哭泣着问道:“我怎么惹你了,你这样打我?”巴兰斥责驴子说:“我打你是因为你戏弄我,我恨不得手里有刀把你宰了!”驴子又抱怨说:“我是你从小到现在骑的驴子,我驮你不是一直很好吗?你想,过去我哪儿出过这种事情呢!”这时,巴兰猛然看见天使光亮的身影,急忙跳下驴背,对天使鞠躬礼拜。天使面带怒气,责备巴兰说:“你为什么要打你的驴子呀?我出来挡住你的去路,因为你不该去。驴子看见了我,三次闪开我,否则我就会把你杀死,只留下驴子的性命。”巴兰恍然大悟,连忙解释说:“罪过,罪过,我不知道是上帝挡住我的去路。”

后来,人们便用“巴兰的驴子”比喻平常沉默驯服而突然开口抗议的人。bā

【巴梅锡酒宴】Bāméixī jiǔyàn

典出《一千零一夜》: 奈沙尔家贫,四处行乞,一日他来到巴格达王子巴梅锡的住宅讨饭。主人很热情,表示要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叫仆人把盆壶拿来让客人洗手,可是并不见盆壶,奈沙尔便比划着姿势进行敷衍。接着主人吩咐上菜,但桌上并无任何食品。主人劝奈沙尔多食面饼,奈沙尔即说面饼白极了。主人又叫上红烧鸡,奈沙尔即模仿吃鸡的样子“大吃”起来……最后主人叫上酒,奈沙尔作出干杯的样子,接着装作喝醉,狠狠地打了主人一巴掌,然后假意谴责自己说:“我真不该贪杯,醉成这个样子。”

后来,人们便用“巴梅锡酒宴”这个典故,比喻答应给人好处而不兑现,口惠而实不至。

【拔本塞源】báběnsèyuán

本: 树根。源: 水源。拔出树根,堵塞水源。原指背弃礼法,冒犯天子。现泛指不辨是非,毁弃根本。语出《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周朝进入春秋时期,王室势力渐渐衰弱,许多诸侯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各行其是,甚至侵犯王室利益。

公元前533年,周朝的大夫甘襄与晋国的大夫阎嘉争夺阎地的土地。晋国的梁丙等率领阴戎(少数民族)进攻周朝的颍地。周景王派大夫詹桓伯前往晋国,代表周天子历数自晋惠公从秦国归国以来,秦、晋等侵扰姬姓(周天子姓姬)国家,甚至造成戎人占据中原的过错,认为这都是晋国的责任。詹桓伯义正词严地说:“晋国有周王室、树木有本、水有源、衣服有冠冕。如果晋国‘裂冠毁冕,拔本塞原(通源)’,后果将不堪设想。”晋国的叔向和赵宣子也回顾了从晋文公以后晋国的所作所为,认识到晋国确实做了些不该做的事。于是决定以后礼遇周天子,同时将阎地土地送给周朝,放回在颍地抓获的俘虏。后来周天子也派人逮捕了甘襄送给晋国处理。

“拔本塞源”遂用来比喻丢弃和毁灭根本;忘本叛逆。亦比喻从根本上解决,从根源处杜绝,使不再滋生。

【拔苗助长】bámiáozhùzhǎng

见“揠苗助长”。

【拔薤抱孙】báxièbàosūn

典出《后汉书·庞参传》。

东汉时,汉安帝昏聩无能,政治腐败,朝廷大权被外戚、宦官把持,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搜刮民财,加重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永初四年(110年),一向廉洁正直、竭忠尽职的庞参被任命为汉阳太守。他一上任就特地去拜访当地名士任棠,向他请教治理汉阳和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当庞参来到任棠家时,只见门前放着一束薤(xiè),一盆水,任棠抱着自己的小孙子蹲在门旁。庞参见后沉思许久,才恍然大悟,他对随行官员说:“任棠是在借物喻义,用来考察我这个新上任的太守。他摆一盆水,是希望我做一个透明如水的清官;拔一束薤,是暗示我要敢于‘抑强助弱,惠政得民’。而他抱孙当户,是让我开门行善,体恤孤老病弱,这真是一片苦心啊!”这次拜访对庞参影响很大。他在任期间牢记任棠的教诲,严惩豪强,铲除污吏,深得民心,成为一代著名太守被载入汉史。

自此,后人就以“拔薤抱孙”作为一个典故,来告谕从政官员,为政要敢于抑制豪强,体察民情。

【跋涉】báshè

跋: 踏草而行,引申为翻山越岭。涉: 蹚水而行。意即又翻山又蹚河。

春秋时期,狄人进攻卫国,卫懿公被狄人杀死,卫国灭亡,卫国百姓只好到处流亡。卫国公子顽的女儿许穆公夫人对祖国的灭亡十分悲痛,由于许国弱小而无力援助,使她更加伤心。后来,在宋国的帮助下,卫国逃亡的难民在漕邑的地方被临时安顿下来,并且拥立了新的国君,这就是许穆公夫人的哥哥戴公。戴公即位后,许穆公夫人赶到漕邑与哥哥共商复国大计。不料许国怕惹祸上身,急忙派大夫催许穆公夫人归国。许穆公夫人想起国家的艰难及许国的态度,顿时悲从心起,写诗一首: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就是:

奔驰吧,车马直向前方,

到故国去吊唁卫侯。

策马奔向那漫长的道路,

我要回到漕邑的城头。

大夫跋涉前来劝阻啊,

我的内心多么忧愁!

后来戴公采纳了许穆公夫人的主张,联齐抗狄。在齐国的支持和帮助下,卫国才慢慢得到了复兴。

“跋涉”这个词就是由许穆公夫人这首诗留下来的。后用以形容旅途艰苦。

【白脖】báibó

即白脖颈的乌鸦。“白脖乌”一词始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西晋时有个叫王导的人,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了东晋政权,被任命为宰相,而且先后总揽了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近30年。在此期间,其侄王羲之及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王献之均住在浙江会稽,而且都是东晋的名臣。

东晋有位高僧,叫支道林,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是王羲之的好友。有一次支道林去会稽会见王徽之兄弟,回来后有人问他会见的情况,他竟说:“到了那里只见一群白脖子乌鸦,听他们哇啊哇地叫。”显然,这是支道林风趣的揶揄,意思是王徽之和王献之兄弟都是山东人,客居会稽,学说当地的话,语音不准确,既不是山东语又不像浙江话,别人又听不懂,所以支道林以长辈的口吻把他们说话比作白脖乌鸦叫,自然是十分风趣而形象的,当然内中也含有不是纯种乌鸦的贬义成分。

这句话流传开来后,人们就把技术不高明、功夫不到家或仅有一知半解的人称为“白脖”;也泛指外行。

【白驹过隙】báijūguòxì

白驹: 白色的骏马。隙: 非常狭小的空间。白马驰过狭小的空间,一闪而过。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现人们多用此语来形容人生短暂;亦形容光阴易逝,时间过得极快。

【白龙鱼服】báilóngyúfú

白龙化为鱼在水中游,为人所射伤,借喻贵人微服出行而恐有不测之虞。典出东汉·刘向《说苑·正谏》。

春秋时,吴王阖闾想要跟老百姓一起饮酒,大臣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从前,有一条白色的神龙,变作一条鱼,到人间来玩。它在河水中摇头摆尾,游来游去,觉得很有趣。这时,有个叫豫且的渔人发现了这条鱼。当白龙玩得正有兴致时,豫且一箭射去,正中白龙的一只眼睛。白龙负痛而逃,向天帝告状,要求惩治豫且。天帝问明原委,说道:‘渔人本以捕鱼为业。豫且不知鱼是你变的,见到鱼当然要射。他所射的是鱼,而不是龙,他有什么罪呢?问题倒是在你自己,你在天上好好的,为什么要变作鱼到人间去呢?’如今君主放弃国君的身份,而跟老百姓一起饮酒,我担心将会有像白龙被豫且射中一样的祸患发生。”吴王听了伍子胥的建议,放弃了跟平民百姓一起饮酒的想法。

成语“白龙鱼服”即由此而来。旧时人们借用这句成语来比喻贵人隐藏身份,化装到民间去。

【白眉】báiméi

原指眉毛中夹杂着一些白毛。语出《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刘备任荆州牧时,征召马良为从事。蜀汉时期,马良官至侍中。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亲率大军征讨东吴孙权,次年兵败夷陵,马良死于军中。

后来,人们便用“白眉”称赞兄弟中才能突出的人。崔泰之《同光禄弟冬日述怀》诗:“吾族白眉良,才华动洛阳。”有时候,也将一群人中的拔尖者称为“白眉”。

【白面书生】báimiànshūshēng

原谓年轻体弱脸色苍白的读书人。语出南朝梁·沈约《晋书·沈庆之传》:“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