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2844800000010

第10章 上编2010高考古诗词鉴赏(9)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潇潇形容雨势,一连十日,绵绵不断。那感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描写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不过朱自清先生描写的是春雨,最多不过两三天,所以不会恼人。而陈与义写的却是秋雨,并且一下十天,足够恼人了。“稳”当“稳当、稳妥”解,也可以理解为一定、毫无悬念。诗人对稳字非常满意,他在《连雨书事》一诗中写道:“九州逢连雨,萧萧稳送秋。”稳字紧承上句的“十日”而来。祝融,是上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号为“赤帝”,他像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间带来了火种,所以被后人尊为火神。也常常用祝融代指火灾、炎热、夏天等,如杨巨源“思减祝融权”,意为想着如何削减祝融的权力,使天气没那么炎热。祝融在本诗中代指夏天,诗人借用一个典故巧妙地点明夏去秋来的时令,也为以下六句侧面写雨做好了铺垫。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这两句化用自晚唐诗人翁宏《春残》中的“经年梦亦非”。陈与义将主体“我”化为两个主体“燕子”与“梧桐”,使得意境更为优美,表情更为含蓄曲折。“经年”,整一年,即柳永“此去经年,良辰美景虚设”中的“经年”。秋天来了,燕子因避寒要飞到南方去,又是一年,来时恍如春梦短暂,去时又似朝云无处可觅。而日日停歇鸣唱于其上的梧桐,经过十日的风侵与欺,直至昨晚雨停,已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燕子是一个常被诗人们用来表达物是人非以及怀旧失落情感的意象,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戴叔伦“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而梧桐则经常与雨连用,一起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白居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雨梧桐与春风桃李相对,渲染凄凉冷清的气氛。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凉,是十日雨的结果,“恩到骨”字面上是表现凉得彻底,实际是正话反说,因为雨带来的凉意对于住在高堂华屋里的高官来说是恩,而对于家徒四壁的穷困诗人来说,感到的只有无穷的寒意。诗人写此诗时正在京城闲居等候授职,因未受到重用心里颇不得意,与“少年争名翰墨场”的期许形成了巨大落差,在这样的心境中,秋雨送凉,而诗人感受的却是凄冷。正所谓“屋漏偏遭连夜雨”,对于失意的人,事事都不顺心。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衮,古代高官穿的衣服,衮衮,指许多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员,杜甫有“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陈与义这两句也许就是从杜甫诗句中化出的,表达的意思相同,只不过陈与义表达得更为含蓄,西风吹衣的感受就一个字——冷。无所作为的高官占据要位,而立志报国的诗人却因衣服单薄被西风吹得瑟瑟发抖,两种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失落和不满的情感。

如同陶渊明善于写菊,李白妙于状月,张先精于画影,陈与义对雨情有独钟,他有许多写雨的诗句,而且很多诗直接以雨为题,如本诗《雨》,此外还有《风雨》“风雨破秋夕,梧叶窗前惊”,《连雨书事》“九州逢连雨,萧萧稳送秋”,《夜雨》“蝉声未足秋风起,木叶俱鸣夜雨来”,《喜雨》“冥冥万里风,淅淅三更雨”等等,陈与义的咏雨诗手法独特,往往遗貌取神,体现雨中景物凄艳的美及雨后景物清新的美。就内容而言,其前期咏雨诗多表现仕途不畅的抑郁及客居他乡的愁怀,后期咏雨诗则转而抒发其身处乱世的国恨家愁。与杜甫的咏雨诗多写实不同,陈与义咏雨诗多写意,这与诗人的个性气质密切相关。

不仅陈与义,古代许多诗人对雨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极富诗意的意境,渲染不同的情绪氛围。正如宋人沈颢诗曰:“遍地园林同己有,满天风雨助诗忙。”总体而言,雨能营造出五种意境,即妙境、禅境、雅境、苦境、凉境。妙境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禅境如苏轼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雅境如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苦境如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雨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令》)。

只有细细体会诗人用雨营造的不同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人蕴于其中的复杂情感,进而很好地完成相关诗歌鉴赏题目。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作,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Ⅱ高考题)

春日即事

宋·李弥迩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迩(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5.相关链接——简斋体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是自北宋苏黄等大家卒后,一直到南宋四大家崛起近半世纪的南北宋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从学理高度,首次将陈与义诗歌视为宋诗之一体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将汉魏六朝至唐宋的诗体“以时而论”列出了十五体,宋代有三体,即“本朝体”、“元祐体”、“江西宗体”;“以人而论”列出了三十六体,其中宋代仅有七体,即“东坡体”(苏轼)、“山谷体”(黄庭坚)、“王荆公体”(王安石)、“邵康节体”(邵雍)、“后山体”(陈师道)、“陈简斋体”和“杨诚斋体”。他还在“陈简斋体”下注云:“陈去非,与义也,亦江西之派而小异。”其实已经为“陈简斋体”的内涵框定了一个大致构架。简斋的诗歌创作历程以“靖康之变”为界限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前诗歌多闲情逸致,描写山水和闲适生活,风格宛肖陶渊明、韦应物和柳宗元。南渡以后,忧时伤世,深得杜甫诗歌的精粹,寄托遥深。

十六、全国卷Ⅰ

1.入选理由

胡应麟《诗薮》:“咏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袭。”霍松林说:“六朝诸家笔下的咏物之作,大抵缺乏寄托,处于以模拟为能事的阶段。”刘孝绰虽为六朝诗人,但他的《咏素蝶诗》却能通过描写蝴蝶的活动寄托诗人现实的悲欢和志向,不仅超越了同代的诗人,对唐人的咏物诗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鉴赏本诗要辨析物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通过物而理解诗人的寄托。

2.真题再现

咏素蝶诗

南朝·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①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试题解析】第一问:本问只需具体描述,难度较低,注意不要遗漏表现素蝶活动的诗句。第二问:属于手法题。我们应注意高考题设问的思路与方式。有时候诗歌的问题往往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前者往往为后者作铺垫。乍看起来,本题答案给得较偏,而其实潜台词则是本诗就是通过第一问来写的。而第一问又是怎样写的呢?是把素蝶放在一个空间环境中,展现了它与蜂、雀、日、风、花、叶的相互关系。答完第一问就可以知道,本诗用了一系列动词对素蝶进行细腻地描写,不加渲染和烘托,应属白描。有隐有现,有起有归,有出有没,有上有下,明显是对比,也有动静,这些都是描写的手法。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试题解析】第一问:考查诗歌情感的时候,应重点关注表现诗人感情的诗句及词语。结句往往是抒情主旨句,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只要给的背景类注释,注释一定是答案要点。因此应抓住“尾联”中表现情感类的词语“幸”、“欲”,二者均表希望,可知涉及情感。“芳华”、“嘉树”的象征意义也比较好把握。其次抓景物的特征语,咏物诗直接由物到人,所以“参差”便有了注释中“数起数伏”的意味。第二问:考查咏物诗的表现手法,没难度。一般为托物言志,有时也可能是象征。要引导学生分析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力求准确作答。如果学生实在不会判断,就引导学生先概括为托物言志,表述为什么象征了什么,以期保险。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深度赏析

美丽的蝴蝶,自由的诗情

——刘孝绰《咏素蝶诗》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关于咏物诗,沈祥龙在其《论词随笔》中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大凡咏物诗,诗人目的并不在咏物本身,而在于借物寓情托物言志。或者一己的身世之感,或者关乎苍生的国家大事,都可寓于其中,而所寄托都比较含蓄深远,非细细揣摩不能明白。但是无论寄托多么含蓄深远,都要通过对物的描摹刻画来表现,或者绘形绘色以表现其多姿多彩,或者传神写意以突出其气质特征,总之都要落在物上。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分析来说明咏物诗是如何将情志与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先看题目,素蝶即白色的蝴蝶,视觉形象上先给人一种洁净无瑕之感。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蕙,即蕙兰,一种香草,可供观赏,屈原在其《离骚》中反复提到,如:“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蕙、茝,都是香草名,均用来比喻高尚的德行。这里“绕绿蕙”可以理解成一种对高尚事物的追求。薇,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因为伯夷、叔齐的《采薇歌》提到过,所以常常用来比喻对高尚事物的追求或表明归隐的志向。如王维的“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不得顾采薇”就是不能归隐之意。《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此处用“隐青薇”表示通过归隐来避祸或独善其身。这两句是说蝴蝶与自己的同伴蜜蜂一起围着香草绿蕙飞舞,碰到迫害自己的山雀就躲进青薇里以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争起,奋起,翩翩起舞;映日,一如“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映日,这里可以理解为“映日素蝶别样欢”;因风,由于风的缘故,如戴叔伦“因风任开落,向日无先后”;乍,忽然。有时遇着和煦的暖日,就在阳光的映照下翩翩飞舞;有时碰到肆虐的大风,就和同伴一起回巢。“映日”是顺境的象征,而“因风”则是逆境的暗示,这两句与上两句一样,相对举出蝴蝶的两种相反的生存处境,正好与诗人自己仕途数起数伏的情形相一致。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这是素蝶最自由快乐的状态,于灿烂馥郁的花丛中时隐时现,在深深浅浅的枝叶间飞来飞去。参差,长短不齐貌。这两句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素蝶的自由自在存在状态的描摹,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写蝶来表现对自由自在生活向往的诗还有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老杜这两句点出了写蝶的旨趣,自在。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芳华,散着香气的花,一般象征美好的事物高洁的品格;幸,希望;嘉树,树木中美好的品种,屈原《橘颂》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嘉树自屈原之后,在文人墨客眼中历来都是品性高洁的人格象征。诗人托物言志,希望芳华不谢,心仪嘉树,突出了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当然,芳华还可以理解为青春年华的象征,诗人希望芳华不谢是想趁着青春还在,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首诗并不是静止地就蝶写蝶,而是通过描写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和对不同事物的一系列反应来表现素蝶的,随蜂悠游于丽花香草、避雀于青薇嘉树;映照着日光翩翩起舞,遇着大风则回返巢穴;于花丛中时隐时现,在枝叶间上下翻飞。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素蝶的活动与诗人现实生活的悲欢、沉浮的际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大致而言,蝴蝶因其形体的美丽和对花香的追寻、自由无拘的行动、生命短暂的运命而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意蕴。首先是对形体香美的倾慕和歌咏,寄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以及表达欢欣悲愁的诉求。如郑谷的“寻艳复寻香,似闲还似忙。暖烟沉蕙径,微雨宿花房”写蝶的寻艳觅香;如李白的“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通过双飞蝴蝶的快乐衬托自己的惆怅感伤。其次,通过咏蝶表达对自由无拘的人生向往。如陆游“何处轻黄双小蝶,与我翩翩共徘徊”,与蝴蝶一起徘徊,共同感受自由自在的快乐;又如李贺的“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以蝴蝶东西翻飞,映衬少年归来的喜悦。第三,表达对蝴蝶执著信念的钦慕。如瞿佑《残蝶》中“伤生不惜身投火,抵死犹将命乞花”,写出蝴蝶以死之决心追求光明和美好的执著。第四,借咏蝶表达对生命短暂的叹怜。如吴文英“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写晚秋夜幕之时,蝴蝶临死前孤苦无依的情状。

自从“庄生晓梦迷蝴蝶”之后,蝴蝶借着庄周想象的翅膀,诗意地飞翔于文人墨客的世界中。最绝的要算北宋诗人谢逸了,一生写了三百多首关于蝴蝶的诗词,而且有很多佳句,人称“谢蝴蝶”。从上段简略的分析概括和关于蝴蝶的诗意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古代诗人对蝴蝶的钟爱之情,更可以把握诗人寄寓于蝴蝶意象中的情感意蕴,这对我们鉴赏相关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重庆卷)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