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昆仑山,何时复回翔。”昆仑,中国神话传说中最重要的神山,是天帝在人间的都城,是修道成仙的理想境地。古诗词中提到昆仑时往往与游仙长生主题有关,而古人写游仙诗往往是在仕途不得意或者感到人生苦短的时候。如曹操的《陌上桑》:“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陈子昂的《感遇》:“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其实,古人喜欢凤凰是由于将之当作贤圣的人格象征。人在不得意时想游昆仑食仙草,以得道成仙摆脱世事烦扰。凤凰是神鸟,遭商风摧折时自然也会到昆仑躲避。张说曰:“凤哉凤哉,啄琅玕,饮瑶池,栖昆仑之山哉。”阮籍“何时复西翔”的发问,实际上曲折地表达了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批判和太平盛世的期盼。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恨,遗憾;怆悢,悲伤。前面十句借凤凰以自喻,托物言志,抒发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怀。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自己一切的苦闷悲伤都源于“处非位”的无奈处境。有了上面十句的铺垫,最后两句的抒发才不让人觉得突兀,而是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或如江水决堤喷涌而出。
飞鸟是阮籍《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一般有三种意义:一、以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二、以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三、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其实飞鸟也是其他诗人常常用的意象,其象征意蕴也不外阮籍《咏怀诗》中的三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阮籍《咏怀诗》的贡献。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浪花
宋·王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1)王寀所写的“浪花”,其实是夕阳倒映在秋水中的影子。诗的头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2)有人评价,末句“夕阳影里碎残红”,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写江上景色:空中浸寒意,晚风送笛声,画面柔和,意境深邃。一个“空”字,一个“晚”字,为夕阳的出现,交代了时空,渲染了氛围。(2)夕阳光影摇动,就像被揉碎了的千瓣残红。诗人别出心裁,把浪花写成波心中的一朵红花,是万里波心的一掬残红。想象奇妙,暗扣题旨。
5.相关链接——阮籍的那些洒脱事
司马昭斗败曹爽后,把持朝政,他想与名士阮籍联姻,就托媒人来敲阮籍的门。但每次来,媒人都看到阮籍喝得酩酊大醉,一直醉了60天,联姻的事儿也就搁浅了。有一次,阮籍听说有个素不相识的女孩极有才华,又非常美丽,可没出嫁就死了,便急忙赶去吊唁,在灵堂上大哭一场。他哀悼完了,倾诉完了,觉得心里畅快了,就旁若无人地走了。
阮籍母亲去世时,他正在下围棋。噩耗传来,对手要停止,阮籍却铁青着脸,非要决个输赢。下完棋,他痛饮两斗酒,然后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母亲下葬前,有不少名士前来带着酒和琴吊唁。其中一人名叫嵇喜,官位和名气都不小,但阮籍不喜欢嵇喜,就拿白眼看他。嵇喜在灵堂哭拜的时候,他却披散着头发坐着,不站起来也不哭拜,两眼发直,表情木然。嵇喜的弟弟嵇康携琴酒来吊唁时,阮籍却马上迎上去“青眼相看”,因为嵇康和他一样,也是不拘礼法之人。
十四、广东卷
1.入选理由
“文章最忌随人后”的黄庭坚,不仅作诗常常摆脱俗套,写词也能时时翻出新意,将普通的情感表现得曲折动人。“望江东”既是词牌,也能当词题理解,是黄庭坚的首创。这首词用一个“隔”字统领全词,既写视觉上江水烟树的阻隔,也写情感上思念之情无法传递的阻隔,从虚(梦与雁)实(望与书)两方面表现欲归不能的无奈孤独之情,层层铺陈,层层递进,将情感推向极致。
2.真题再现
望江东
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试题解析】本题属练字题,从本义引申义,具体与抽象的角度入手,没有难度。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试题解析】此题属于给定手法,让考生鉴赏此种手法的题。应加大对此类题的训练力度,这应会成为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考生猜的可能性,需要进行理性分析;另一方面考生可以有的放矢,降低了诗歌鉴赏的难度。这样便由纯粹的考查手法题,转换成了手法与内容同时考查的题。虚实相生手法是诗歌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仙府梦境,忆前想后,“代为之思”均属虚写,不能实现的和尚未实现的,都是虚写。本诗的上片中的望之不见是写实,思之入梦是写虚;下片中的灯下写信,无人传寄是写实,想雁帮到忙而时已晚是写虚。均是以虚衬实,突出孤寂之感,思念之情。此外,此诗的细节描写特点明显,我们应注意体会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在鉴赏下片妙处的时候,不妨开掘其带有一波三折意味的地方。写完信,无人传,想到雁,秋已晚,情感波澜明显。
【参考答案】(1)阻隔,隔断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
3.深度赏析
奇横笔力,曲折深情
——黄庭坚《望江东》赏析
黄庭坚是著名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他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黄庭坚受苏轼影响很大,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及秦观,但也有高妙之作,如本词,构思曲折缜密,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
读文章诗词要会看题目,诗与文章不说,词要复杂一些,因为词有词牌。起初,词牌与形式内容都有关系,我们通过词牌就可以约略把握词的形式特点和内容大概,然而随着词的发展,词牌逐渐与内容脱离,就只与形式相关了,于是有的词人为了凸显词的内容,就另加题目,因此形成了以下几种情况,一、只有词牌,词牌与内容和形式都有关系,如柳永《望海潮》;二、只有词牌,词牌只与形式相关,而和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如李清照《声声慢》;三、既有词牌又有题目,词牌规定形式,题目概括内容。如毛泽东《沁园春·雪》。黄庭坚这首《望江东》词的词牌是他自创的,因此,“望江东”既是词牌,又有题目的作用,是一个与内容形式都相关的词牌。
“望江东”取自词的上片“望不见、江东路”一句,望而不见,由此一语我们就可测知词人的情感基调,思念而无能相见的孤独和无奈。望与看不同,其所望对象与眺望者的空间距离一定很远,因此一般与遥字连用,如王昌龄《从军行》“孤城遥望玉门关”。而且望者的心里一定不平静,或悲或喜,或压抑低回,或汹涌澎湃,但其情感一般都比较强烈。如2009年四川卷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现遗民的失望之情,2010年北京卷李白的“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表达诗人报国无门的惆怅,同年山东卷阮籍的“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刻画凤凰志在天下的胸怀等等。“江东”在宋代指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相对,而这里是与词人被贬的西南相对而言的,是泛指,应该相当于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江东,即指自己思念之人的所在地。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这两句的语序应该是江水西头望江东路,隔烟树,望不见。丰富一下,便是这两句的译文,站在江水西岸,遥望江东路的亲人朋友,因云烟山树阻隔而茫然不见。一股思念不见的惆怅之感油然而生。这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的情景,其中最有诗意的意象是“江水”与“烟树”,因为词人的种种情愫都源于江水与烟树形成的视觉上的阻隔,同时也暗示出主观情感上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因古代交通不便,自然山川往往造成行旅和心理上的阻隔,“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古绝句》)。日暮思家,却为清且深的江水阻断,欲归不能。“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岑参《春梦》)新人已入洞房,而远行人却被湘江水阻断,思念双方情何以堪?“烟树”不仅在视觉上形成阻隔,而且还给人一种惆怅迷茫之感。杜牧的“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诗人本想通过寻找范蠡的遗迹获得某种启示,然而烟树参差,无日可见,诗人依旧迷茫,更生惆怅。柳永的“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烟树前用隐隐修饰,更可说明烟树给人的模糊隐约迷茫不可把握的感觉。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紧承前两句而来,虚写借梦相见以慰孤独的情景,想象中的相见反而衬托出现实中的孤独惆怅。思量就是考虑,是词人试图寻找跨越现实障碍的努力。思来想去,最后落在了自由无羁的梦上。“阑”通“拦”,拦阻之意。“更不怕、江阑住”的梦是诗人们经常借用的一种超越现实的诗意方式。如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王安石“归梦不知山水长”,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等等,例子很多。然而梦毕竟是虚幻的,梦终有断时,“酒醒,梦醒,惹新恨”(周密),梦中的欢欣徒增醒时的孤独罢了,然而,还有欲梦而不成的时候,如本词中的抒情主人公。
“灯前写了书无数。”归梦不成,于是挑灯写信,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可寄托相思的方式,然而千言万语写就,却发现“算没个、人传与”,“算”与上片的“思量”意思相同,“传与”就是传送给的意思,一种现实的解决办法又被否决,情思又进一层。
万般无奈之下,再次托之于虚幻,“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人口语,相当于今天的纵使;“分付”,交付。用古人常用的办法,用大雁传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然而不巧,“又还是、秋将暮”,此时将近晚秋,大雁正忙着向南迁徙,面对词人的“分付”,善传书的大雁只能无奈地说:“对不起,没空!”“秋将暮”既说明了无由传书的结局,又点明了晚秋的时令,更渲染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把欲归不能的无奈孤独之情推到了极致。
一首小词,短短五十二个字,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曲折感人,为了跨越江水烟树的障碍,想尽种种办法,先梦后书,再托之大雁,虚虚实实,虚实相生,然而一次次努力最终都宣告失败,以“秋将暮”作结,渲染悲剧气氛。一种相思能写得如此曲折,令人叹服。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08年江西卷高考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①
宋·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①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十五、辽宁卷
1.入选理由
“遍地园林同己有,满天风雨助诗忙”,古代诗人对雨情有独钟,陈与义更是写雨的好手,一生写了许多咏雨的诗,如《夜雨》、《喜雨》、《风雨》、《连雨书事》等从各个角度来表现雨。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虽然以《雨》为题,但除了首联直接写雨外,其他三联都是从侧面通过描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表现雨,尤其颔联更是全诗之精彩处,诗人借燕子梧桐表达自己怀旧失落的情绪,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2.真题再现
雨
宋·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④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试题解析】第一问,即对诗进行翻译。第一句交代了初秋来临,秋燕将南归,思念前迹,恍如一梦,有一种时间感;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意境凄迷。此两句并非写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景象,而是写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联系注释可知,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感受,实为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的表现。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试题解析】首先要求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疏远,即是明写暗写的问题,是直接写间接写的问题。因此问法就转化成了本诗是怎么写雨的。此题还可以转化为:标题为雨,而二、三、四联并没有直接写雨,请赏析。
【参考答案】(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对即可。(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3.深度赏析
遍地园林同己有,满天风雨助诗忙
——陈与义《雨》赏析
2010年十八道诗歌鉴赏题中,涉及宋代的有九道,占去了半壁江山,涉及的宋代诗人有八位,分别是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范成大、陆游、陈与义、向子和郭祥正,其中辽宁卷和江西卷都选了陈与义的诗,命中率不可谓不高。而涉及唐代的只有四道,有五位诗人入选,分别是李白、杜甫、王昌龄、雍陶、司空曙,其中天津卷涉及雍陶和司空曙两位诗人。剩余的五道诗歌鉴赏题涉及三个时代,分别是魏晋南北朝的阮籍、刘孝绰和江总,以及清代的郭麟和元代的王恽。从以上粗略的统计可以看出,宋代诗词在2010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所占的比重,由此也可以判断诗歌鉴赏命题范围的总体趋向。
本诗以雨为题,全诗也是围绕雨来写的,然而除了前两句正面写雨外,其余六句都是侧面描写,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