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2844800000012

第12章 上编2010高考古诗词鉴赏(11)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十八、课标全国卷

1.入选理由

江总这首《雨雪曲》虽只是对汉乐府的拟作,但从其对仗、押韵、起承结构等方面看,却已经具备了唐律的风范。尤其“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一联,不仅表现出了塞外荒凉苦寒的环境,更将戍卒的心理感受融入环境的描写之中,使情与景达到完美的交融,对后世诗人将思乡怀远之情融入边塞题材中是很有启发的。

2.真题再现

雨雪曲

南朝·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试题解析】第一问重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和边塞的典型环境。一般为多风沙雨雪,少人迹。本诗中的“雨雪”、“狐迹”是十分典型的边塞环境,寒冷,荒凉。

第二问,“别路”的解读难度较小,我们只要抓住“隔”、“从军”就基本可以判断“别路”就是别家之路,也即回家之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试题解析】第一问难度较大,我们不大容易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转换题干意思,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是环境描写,所以可以从环境描写的作用切入,则战争的空间背景是“天寒”、“地暗”,是在交代边塞环境。既然“旗彩坏”、“鼓声低”放在“天寒”、“地暗”之后,那么“天寒”与“旗彩坏”,“地暗”与“鼓声低”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进而思考,“旗彩坏”了吗?“鼓声低”了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旗彩”与“鼓声”本不应该有变化,变化的是“天寒”、“地暗”的环境,是因为“天寒”所以旗彩显得“坏”了,因为地暗,所以鼓声显得“低”了,因此说这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感受。第二问,可联系边塞诗中的典型环境作答。最主要的是把握住“从军”、“愁云”、“别路迷”。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3.深度赏析

古代边塞诗中的情景关系

——江总《雨雪曲》赏析

“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横吹曲辞来源于胡曲,本是军中之乐。与关山月、出塞等乐府曲辞一样,诗人常常借此来表现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伤离别的情感。江总这首《雨雪曲》是对汉乐府的拟作。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榆溪,边关榆林的一条溪流,代指与亲朋分别的地点,一如“西出阳关无故人”之阳关;陇西,在今甘肃东南一带,指戍守之地。榆溪、陇西,两个地名相继承递而出,极写从军之戍卒渐行渐远的状态。由陇西回望榆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旷远苍茫,遥不可见。“雨雪”之“雨”应为动词,雨雪即下雪,只有将“雨”理解成动词,才能与“从军”的“从”字相对。如汉乐府《上邪》“冬雷震震夏雨雪”中的“雨”,“雨雪”二字不仅从容点题,而且营造了一种寒冷凄苦的氛围,以下六句均是围绕着这两个字展开的。诗人常常用“雨雪”意象来渲染边地严寒凄苦的环境,如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杜审言《赠苏味道》“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等等。雨雪高山、大漠、风霜这都是边塞诗常常搭配使用的意象,共同表现无城郭、草木稀的荒凉凄苦意境。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绕阵、依山,写戍卒到达目的地后查看地形的活动,而查看的结果却只是狐迹与马蹄印,生动地写出了边地荒凉与严酷的生存环境。这里人烟稀少,唯有狐兔出没和士兵征战留下的印记,是一个被生命和繁华遗忘的地方。压抑、落寞的情感如阴影般飘上了士卒的心头。狐兔出没的地方一般都是荒凉没有人烟的地方,如陈子昂《送魏大将军》“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塞外与野狐直接连成狐塞一词,成为化外之地的象征;如吴均《答柳恽》“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陇西又与狐谷对举,可见塞外多狐的特征;李端《度关山》“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前有狐谷,这里又出现狐关,也显示出狐、塞外、荒凉的某种对应关系。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天寒、地暗写塞外寒冷阴暗的天气环境,旗彩、鼓声是戍守军队的标志,坏、低是在天寒地暗的塞外环境中旗彩和鼓声呈现出来的状态,既是环境造成的结果,也是戍卒失落、压抑的主观情感投射的结果,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心理感受。旗鼓连用或对举是边塞诗常用的描写塞外环境的意象,再加上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的修饰,共同渲染一种荒凉凄苦压抑失落的气氛,如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雪暗并不能使旗画凋落,只是士卒的心理感受,天寒倒是可以冻坏旗彩,但更多的还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无论是大漠风尘,还是塞天雨雪,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昏暗,既是视觉的也是心理的,是情与景的交融,而旗子无论是凋是坏,是不翻还是半卷,描写的不仅是天气的寒冷,更是凄冷的心情。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别路,即戍卒告别家乡到边塞所经之路。三、四两句写远,五、六两句写寒,有了这四句的铺垫,再加上首句雨雪奠定的基调,最后两句完全可以直抒胸臆,将压抑的情感一泻而出,然而诗人并没有,而是继续写景,云起与路迷也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因果关系,漫漫与苍苍两个叠词,是在前六句铺垫基础上的积聚与升华,将邈远迷茫的意境推向了极致。最后两句虽然是客观写景的句子,而作者的主体情思却十分浓郁,云起漫漫于塞外,而戍卒的愁绪也如塞云一样拥满心间;路因雨雪而凄迷,而戍卒归家的期盼也像大雪阻隔一样茫然。以景结情,而无限愁情尽在其中。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中情与景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五种:

(一)先景后情,触景生情。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的《送友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二)先情后景,缘情布景。如2007年辽宁卷王维的《秋夜独坐(节选)》:“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三)情景参半,分列昭然。如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江总的这首的《雨雪曲》,还有2006年四川卷周密的《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五)景附于情,直抒胸臆。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唐·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同为边塞题材的作品,这两首诗描述和表现的内容却完全不同。请试作比较。

(2)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姚诗题中“穷边”即极远的边地。诗作描写的是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陈诗诗题“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2)姚诗借描绘边镇的升平景象,委婉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期,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5.相关链接——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何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的主要情感: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