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认为,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最讨老师喜欢,我也问过一些老师:“老师,你是不是重视成绩最好的学生?”对方的回答一般是这样的:“哪有,我反而比较在意心目中有老师的学生。”我问:“怎么说?”对方笑着说:“我有个学生,每次我讲完课,他就会对我说,‘老师你口渴吗?我帮你准备了一杯茶,你喝吧。你会不会太累?你要不要休息?’我觉得这个学生真的很不错,所以我很照顾他,会针对他的学习情况进行答疑解惑。”
由此可见,心目中有老师的学生,成绩自然会好,想不好都很难,因为老师会倾囊相授所有秘诀。
同样,心目中有老板的人,老板自然也会关照他。另外,贵人不会在自己脸上写着“我是贵人”,所以想要得到别人的栽培,我们就要多用心。我们心目中有长辈、有同辈、有晚辈,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会变得很好。
一个人成功了,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而应该感谢自己有三项关键资源:好父母、好老师、好老板。
你如果没有好父母,这辈子会很累,你要是不相信,从孤儿院出来拼给大家看看。所以人要懂得感恩。人一出生就可以走路吗?你长大成人,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要想想当初在你很小的时候,不能走路,不会说话,是谁照顾你吃喝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想过这些,总觉得自己了不起,让父母很寒心。我们要感谢好父母,感谢好老师,感谢好老板,做懂得感恩、懂得惜福的人,福气自会享用不尽。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觉心。自觉心是什么?就是别人对你客气的时候,你心目中要有别人。老板对你很客气,并不代表你可以得寸进尺。很多人不是这样,如果老板很客气,就觉得可以骑到老板头上了。这是不对的。
心目中有别人,要用态度做出来,不能光靠嘴巴说。你如果一上班就立刻跑到老板办公室,说:“老板,我心目中有你。”老板会被吓死:“你在干什么?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中国人永远是用行动来表明一切,不只是用嘴说出来。
(第二节)培育人才的两大方向
我经常问一些企业老板:“为什么要读《三字经》?为什么要读《弟子规》?”得到的回答一般是这样的:“不知道。”“只是背一背。”所以我常常直接问老板:“一棵树,树干粗壮、树叶茂盛比较重要,还是树根稳健比较重要?”老板一开始是犹疑不决的,后来听我说树根稳健比较重要,也认为是对的了。
我又问:“在培育人才上你现在主要做什么?”对方说:“我专门教他一些才能方面的东西。”这样的话,老板专门把树培养得枝繁叶茂,结果这种树却经不起考验。
《易经》的坤卦里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品德是打地基,当地基不好的时候,楼盖得越高,倒得越快。从图1—3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好比树根,一个人的才能好比树叶,只要其树根很稳健,就不用担心他以后遇到大风大浪,因为大风大浪是折损不了他的,即使树叶都掉光了,也会春风吹又生。
企业在培育人才上无非两大方向:重品德,重才能。也就是说,重做人或重做事。中国人比较重视的是品德,唯德取才。
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有很多圣贤,为什么经典书籍却并不太多?书虽然很少,但是它们都有一个重点,是教人品德用的。可见,中国人重视教人做人的道理,而且这是要从小养成习惯的。
《三字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首孝弟(悌),次见闻”。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也就是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弟子规》中也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有余力,则学文”,其实“有余力,则学文”是从《论语·学而篇》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来的。为什么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似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懂,但是很多人都没有了解它真正的用意。“有余力,则学文”不是说有时间就写写文章、看看书,而是说当我们把做人的道理都弄懂了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再看看书增加才能,这是好事,但在做人的道理没弄清楚之前,看再多书都是白看。因为我们中国人重视的是把人做好。
事实上,中国人在品德的要求上比较重视两个“面对”: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面对他人的时候,在群众中完成自己。这一点我们前文已经讲了,也就是说,要心目中有别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的机会再好,人缘不好也没有用。做小事靠自己,做大事一定要靠别人,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
面对自己的时候,利从义来,能而不为。儒家教我们不能讲利,而强调本末之道。利是末,重点不在要不要求利,而在强调义的重要性。义是什么?不是钱财的多寡,而是钱财是否合法。不应该拿的,再少也不敢要,再多也不能要,因为这是不合法的。
我们中国人很重视正负号,不是数字大小。数字再大,如果是负号,也比不上是正号的小数字。所以企业用人时都很在意员工是否正德。《尚书》中讲:“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既正人德,又正物德,方能利用自然资源,以达使人们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的目的。也就是说,造福人群要有一个前提——正德,正德、利用,才能厚生。这时,不妨反思一下,我们的道德是正的吗?我们企业的道德是正的吗?企业如果出黑心商品就是黑心企业,这种企业再大最终也会倒闭。
中国人认为:做人比做事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利令智昏,给你的钱很少的时候,你不会心痒痒的,但给你的钱一多,你还能把控住自己吗?比如,有人给你100元,你可以不拿;有人给你100万元,你心里觉得有点痒了;有人给你1000万元,你开始按捺不住了;有人给你1亿元,你马上接住,从此陷入自毁前程的泥沼。
上天赋予我们才华或钱财是为了考验我们的品德。如果等到赚大钱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准备修炼自己的品德,那就来不及了。品德是平时修炼出来的,品德修炼不好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我们重视一个人的品德,就是这个原因。
(第三节)孝悌之道与永久人才
如何有效运用一流人才呢?
我们先来看看孟子的“五伦”讲了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世界上最懂得人际关系的是中国人,但是中国人在五伦关系上却越搞越乱,似乎五伦都不够用了,还得有六伦、七伦才行。事实上,五伦真正关乎的只有两个关系,孝和悌,真正讲的是孝悌之道。上下之间的关系是孝,平行之间的关系是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属于孝的部分,就是上下关系。平行关系呢?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属于悌的部分。夫妇有别,两种关系兼有。
中国人很重视孝悌,孝悌是第一顺位。
康师傅集团用人时不是看一个人的学历,而是看他是否懂孝悌之道。我们再来看图1—4,深灰色这块叫血缘区,浅灰色这块叫非血缘区。有人说,一个国君,想要找一个好的臣子,怎么找?去臣子家里看看就知道了。所以康师傅集团在确定应聘者所有的考验都通过、所有的测试成绩都很不错之后,会做家庭访问,马上打电话到应聘者家,问:“你儿子是谁?是不是有这个人?他多久回来一次?”如果他爸爸或妈妈说“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他了”,那他肯定不会被录用,因为他不懂孝悌之道。
教育的“教”跟孝悌之道的“孝”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里边含有孝字?上下之间对我们最重视、最有恩情的是我们的父母。教育最重要的观念是不孝不教,与父母相处不好的人,不用再教他,教再多也是白教。人们常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是有一定道理的。
《论语·学而篇》中讲:“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就是说,懂得孝悌之道的人,一般不会跟上司顶撞。只要他跟家里相处得和谐,他在公司基本上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这样的人,企业可以放心用。只是,现在很多企业很少做家庭访问,总是相信员工的履历表,相信他自己说的。这比较危险,因为我们相信什么,他就可能用什么来骗我们。
我听到过这样一段对话,老板说:“你计算机都不懂,是怎么进来的?当初招聘的时候不是有问卷,问过你计算机能力强不强吗?”员工说:“我知道,有问过我计算机水平。”老板说:“你不会就不能说会啊。”员工说:“我说不会怎么能进来呢?”
你也许会说,这不是说谎吗?当然,我们不提倡说谎,也不喜欢说谎的人,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懂得根据情况抓住机会,如果什么事情都来真的,不会就说不会,那可能什么公司也进不去。
西方人填问卷都很认真,中国人填问卷一般是根据情况来回答的,比如给谁看、需不需要留名字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是给领导看,那肯定会写好听的;如果填完有礼物,就会认真填,否则随便填一填就算了。
我们在挑选人才时,如果用问卷的形式,是找不到人才的,因为大多数中国人考虑的是这个东西对他有没有帮助,会根据利弊来作答。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才能不能用,要看他跟家人相处得怎样。同理,越懂得跟家人相处,跟家人关系很和谐的领导,也越能够掌握用人之道的重点。
公跟私,其实要合在一起想。为什么公跟私要合在一起想?因为我们的员工,当他上班越认真的时候,当他越为公司尽力的时候,就是他家人越讨厌你的时候。
他越尽力,家人就越生气,他太太就讲了:“那么尽力,薪水有增加吗?”薪水不会马上增加,所以太太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他整天工作那么晚回去,太太说:“那么认真工作干吗,职位有提升吗?”也没有,因为这不是马上就能有的事。问题是,枕边人的细语胜过老板一个月一次的奖励,每天枕边连续说刺耳的话,到后来认真的员工也可能离职。
我们最欣赏的人最后为什么都走了?我们一定要用心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台湾裕隆集团严凯泰先生为什么能把企业做得那么大?他的本事就是懂得中国人的一套。在他还是集团旗下企业裕隆汽车总经理的时候,他的左右手——一个副总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居然买了一块年轻人很喜欢的手表送给副总的儿子。他叫来副总说:“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儿子的。”副总说:“为什么给我儿子?”他说:“因为你儿子考上大学,考得不错,这是我给他的奖励。”副总的儿子戴着爸爸总经理给的手表,心里肯定会这样想:我爸爸一定表现得不错,否则总经理怎么注意到我了呢?儿子开始对裕隆集团有好印象,甚至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志向: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去裕隆集团工作。另外,副总的太太也会这样认为:我先生一定表现不错,否则怎么会让总经理注意到我家里的人呢?
这就是严凯泰先生的厉害之处,把员工家人的心也买进来了。所以,中国人的公跟私都是合在一起想的,也就是工作跟家庭是分不开的,领导越懂得这样的道理,就越能够有效运用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