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
2853000000017

第17章 “狠心”父母养成孩子好习惯(2)

实际上,顽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什么都不懂,他一巴掌打在大人脸上,我们还可以说“他不懂什么叫打人”,并以此为由来宽容他,但等到孩子再大一点还这样的话,那就是父母教育上的问题了。因此,训练孩子适度自律而不是任意地纵容他,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孩子的“劣迹”大部分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比如,父母如果经常说粗话,那么孩子肯定也会说粗话,假如父母对于孩子讲粗话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没能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的话,孩子就会觉得这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使孩子所表现出的不好的行为不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但是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这种不礼貌的行为不加以制止的话,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认知:因为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批评或者指责,这种行为就是被允许的。

因此,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的话,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及教养方式。找到原因后,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注意自己的态度,然后再采取一些结合孩子性格特征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帮助孩子形成自律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大人的问题。比如,郑爽拿着玩具枪对着小朋友扫射这个举动,实际上他在家里经常这样做,我虽然看到了却没有在意,没有告诉他这样的举动是不礼貌的。当我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之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可以说,我家里的那份“规则”不仅仅是针对郑爽一个人的。

另外,小孩子坚持的时间通常是很短暂的,我们大人要做的,是想办法让他在既定的规则中快乐地坚持下去。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郑爽曾有几次表示抗议、拒绝执行,因为他不满总是自己一个人玩、一个人做。后来,我就参与了进去,和他一起查阅家里的军事杂志,杂志上没有的就上网查。这个过程尤其重要,因为在这期间,儿子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学会了坚持,而且还跟老妈我一起享受了许多亲子间的乐趣。

罚款,帮孩子改掉坏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案例

儿子浩浩是个淘气的孩子,这一点在他很小的时候还不太明显,但自从5岁以后,浩浩就变得越来越厉害。有时候,我让他不要把玩具随地乱扔,他非但不听,还会跟我作对似的往地上扔更多的玩具。我一开始采取的方式是制止、呵斥甚至动手打他。可我发现,我的这种方式非但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反而让浩浩产生了逆反心理。

一开始,我把这些问题归结到浩浩的叛逆上,可后来一想孩子才刚刚5岁,我这样下结论是否太武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没少询问周围的人。问的人多了,我也渐渐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孩子的转变与我的婚姻状况有关。孩子4岁那年,我离婚了,浩浩由我独自抚养。细细回想,也正是从那时起,浩浩开始有了变化,他经常闷声不语,而且还总是发脾气。那时候,我对于浩浩的改变并没有引起重视,而是陷在自己的情绪里。

有了这个认识后,我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对待孩子,尽量走进孩子的世界里陪伴他成长。可是,有时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正当我和浩浩的关系变得日益融洽,对他的教育即将步入正轨的时候,孩子老家的一个哥哥来北京过暑假。他的哥哥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男孩,正是青春叛逆的时期,也是桀骜不驯的时期,他的到来虽然使浩浩有了一个玩伴,但也因此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他哥哥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喜欢朝空中吐痰,等等。

某日,我照例让浩浩在玩过玩具之后自己收拾好,可那天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情不好,于是非但没听我的话,反而用脚踢了踢那些玩具,并且还朝着空中吐了一口痰。说实话,当时我一下子真气蒙了,这哪是一个5岁孩子的举动啊?在我们的意识里,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为,可在浩浩这里,不但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还附加了一种耍酷的意味。

我决定制止他这种宣泄及耍酷方式,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事实说话。凭借我对浩浩的了解,当他有情绪时,他会对我的话置之不理。所以,我决定让“公众”来惩罚他的这种行为。

天安门城楼,是最干净的地方,那里可是容不得游客吐痰的。于是,我就带着浩浩去了那里。不过,在去之前我很“好心”地在他的书包里放了一些5元的零钱。

在阳春三月的季节出去游玩,无疑是件很舒心的事情,所以,那天浩浩心情超好,完全没有了以往的不快乐,他随着我一会儿登上城楼,一会儿在广场上看风景,总之开心极了。我说过,朝空中吐痰在浩浩看来还有种耍酷的成分,所以,他那天不时地耍一下酷。但是一个5岁小孩子的举动似乎远不像大人吐痰那样能够引起“轰动效应”,所以,管理人员只是对浩浩投来了不满的眼光,但更多的是用眼神对我这个大人进行谴责。这样很显然达不到我让浩浩接受惩罚的目的,于是,我偷偷地走过去和管理人员套了一下近乎,然后说明了目的,于是一场“惩罚”即将开始了。

当浩浩再一次耍酷时,那位管理人员就走过来了,她叫住浩浩,说:“小朋友,过来一下。”浩浩听见了,满脸不解地走过去。

“小朋友,你怎么能随地吐痰呢?这是不允许的。”管理人员对浩浩说。浩浩面对她的指责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他扭过头来看了看我,而我却扭过头去假装没有看到这一幕。很快,他跑到我身边,叫了声“妈妈”,然后用手指了指那位戴着红袖章的管理人员。

我跟他走过去,假装一无所知地问:“您好,请问怎么了?”

“这位小朋友老是吐痰,这是不允许的。”那位管理人员很配合我,并没有把批评的矛头指向我,而是指向浩浩。

“对啊,儿子,随地吐痰是不可以的,也是不文明的。”我也开始调转方向针对浩浩。

浩浩没有辩解,只是低着头倔犟地站在那里。

“现在我们这里有规定,凡是随地吐痰的,要罚款5元。”管理人员继续说道,“怎么样,小朋友,交罚款吧!”

一听到罚钱,浩浩终于抬起头并向我投来求助的眼光,我却对管理人员点点头,说:“是,应该罚钱,浩浩,你有钱吗?”

我的回答击碎了浩浩最后的希望,然后,他很无奈地从他的包里拿出了5元钱递给管理人员。

在回来的路上,我看出浩浩的情绪有些低落,知道他很不解,也很生气。我对他说:“随地吐痰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那位阿姨的做法是正确的。”我的话无疑加重了浩浩的气愤,他说:“那哥哥也这样做,他为什么没有受到处罚?”我说:“不是这样的,随地吐痰的确是一种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会被很多人批评的。哥哥喜欢这样,就证明他不是个讲文明的孩子。浩浩,难道你不想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吗?”浩浩对于我的问题没有马上回答,但看他那眉头皱起的样子,我就知道,通过这一次的“惩罚”,他的小脑袋里已经有了“随地吐痰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的意识。意识支配行动,果然,浩浩后来几乎没有再做这样的举动了。

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一些性格、心理上的变化。比如,原来比较开朗的孩子有可能会因父母的离异而变得脾气暴躁、性格古怪。因为这些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变得自卑又过度自尊,他们这种情绪往往需要一种方式宣泄。文中的浩浩,虽然只有5岁,但看到老家哥哥的行为后仿佛找到了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于是,他就突然变成了一个爱吐痰的小孩。所以,离异家庭的父母尤其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对于他们做出的一些举动不要动不动就加以呵斥,那样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多数都是在不好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父母在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的过程中要尽量站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要命令,也不要盲目地打骂、呵斥,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孩子形成这些不良习惯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在帮助浩浩戒掉不良习惯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孩子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就像我家浩浩,自从我离婚后他的性格就发生了变化,凡事都爱和我对着干,我就只好利用“公众压力”帮助他形成意识,让他知道什么是文明的行为,什么是不文明的行为。当然,这也是在我说什么浩浩都不接受的情况下才想到的一种方法,但后来据我观察,这种方法很适合像浩浩这种叛逆的孩子,往往只有事实的教训才会让他们心服口服。

但是,浩浩的变化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为家长,还是要尽量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一份健全的爱,让孩子健康成长。

迟到几次,改掉拖拉毛病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案例

一天晚上,我在看书时,读到这样一段话:

狮子刚出生不久,狮子妈妈就会把它们带到山坡旁边,把它们一个一个踢下去,然后看着小狮子自己艰难地爬上来。许多小狮子爬不上来,或者一边爬一边往下摔,妈妈绝对不会把它们衔上来,她会一直等到每一只小狮子都自己爬上来。这就是狮子的挫折教育。它们在草原上生活,必须学会求生的本领,所以狮子妈妈才会在它们很小的时候就用行动告诉它们,外面的世界很险恶,一切都要靠自己。家长也是一样的,要提醒孩子各种困难的存在,并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克服困难。

看完这段话后我想到了自己对儿子子衡的教育。虽然我们没有像很多父母那样,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但普天之下哪个父母不爱孩子,所以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就添加了溺爱的成分。比如,每天一大早,他妈妈就起床做好饭,把牙膏挤到牙刷上,然后再喊子衡起床。有时候,我们也反思过这种做法,但一想到孩子这么小就背着厚重的书包挤在公交车上,一想到这么冷的天还要赶着去学校上早自习,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心疼起孩子来,就忍不住要帮他安排好一切。

如今子衡已经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可这个习惯我们还没有终止。而子衡呢,在我们的宠溺之下,不仅认为理所当然,而且还养成了拖拉的毛病。有时候,我们把饭都摆到桌上了,喊他来吃饭,他嘴里答应着,但就是不见人影。按说,我们之所以早起做好饭,初衷是想让孩子能多睡一会儿,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但像他这样做事拖拖拉拉的,时间非但被白白浪费了,而且人还没有休息好。

考虑到儿子的近况,又联想到刚才读到的这段文字,我决定做一次“狮子妈妈”。我和孩子的妈妈沟通好后,决定实施一些策略,帮儿子改掉拖拉的毛病。

周一早晨,我和孩子的妈妈做完早饭后,就到儿子卧室门前叫他起床吃饭,准备上学。(在对儿子进行帮助之前,我们没有做任何声张。)我敲了很久的门之后,房间里终于传来了儿子起床的声音。“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帮你准备东西了,饭在桌子上,你吃完就赶紧去上学。”我故意大声地告诉他,就听见他在里面哼着答应了一声。

然后我就和老婆躲到了卧室里。不一会儿,就听见儿子从他的房间里踢踢踏踏地走了出来,之后又听见他磨磨蹭蹭地进了洗手间,好像中间还说了一句“咦,牙膏呢?”听了儿子的话我苦笑了一下,大概这小子早习惯了拿起牙刷就刷牙的模式,这回正为没有牙膏而疑惑呢。

不过,疑惑归疑惑,儿子还是自己找到牙膏,刷完了牙。然后我又听到他慢腾腾地走去吃饭,吃完饭又慢腾腾地去整理书包。过了不知多久,就听见儿子突然说了声:“哎呀,要迟到了!”然后就是拉开门跑掉的声音。这时,我看了看表,按照儿子这个出门的时间算,他今天肯定要迟到。

等到儿子走了后,孩子的妈妈问我,如果儿子迟到了怎么办。我的态度很明确,那就让他迟到,这小子只有迟到几次,失掉自己在老师同学间的光辉形象(一直以来,儿子都是班里的卫生标兵和学习尖子,颇受老师同学的关注),大概才能改掉自己这个拖拉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