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2857700000011

第11章 秦汉:天下统一(3)

元光五年(前130年) 匈奴大举入侵边境, 易王刘非上书汉武帝, 愿意领兵出击匈奴。汉武帝不许可。因为刘非“好气力, 治宫馆, 招四方豪杰, 骄奢甚”。很可能因为此事, 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

中大夫是“掌论议” 之官, 居于都城长安。在此期间, 董仲舒因善为灾异之说,便在家里就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 推说其意, 写成《灾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皇帝。主父偃私见其稿, 因为嫉妒董仲舒, 所以将《灾异之记》草稿偷窃出来上奏朝廷。汉武帝将它交与朝中诸儒审阅。其中有讽刺时政的文字, 当时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并不知道它是老师所写, 以为是很愚蠢之作。汉武帝一怒之下, 把董仲舒下了大狱, 继又下诏赦免其罪。因此, 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董仲舒之所以被赦免, 大约与汉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经学大师有关。在他复为中大夫以后, 汉武帝又下诏书, 要吾丘寿王“从中大夫董仲舒受《春秋》”, 即要吾丘寿王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为人廉洁直率。他治《春秋》公羊学, 造诣很深, 而丞相公孙弘在这方面远不如他。公孙弘此人对于和他有过矛盾冲突的人, 虽然表面上与其亲善, 而背地里却喜欢陷人于罪。他妒忌董仲舒, 盘算着找机会报复。他知道汉武帝的哥哥胶西王特别恣意放纵, 便对汉武帝说: 只有董仲舒可以任用为胶西王相。汉武帝便调董仲舒为胶西王相。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是个大儒, 很有德行, 因此也还能善意地对待他。但是董仲舒还是怕时间长了难免得罪, 于是推病辞去胶西王相之职。董仲舒退居家中, 始终不过问家里的产业情况, 专心著书立说。

董仲舒在家居数年中, 朝廷中如有重要事情商议, 汉武帝都派使者及廷尉张汤到他家里去询问, 而他的对答都能阐明纲纪法度。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搜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最后因年老, 终老于家。他的弟子有褚大、吕步舒、殷忠等以百数, 而他的子孙皆以有学问而做高官。

董仲舒明确地主张“大一统” 的中央集权统治。所谓一统, 就是一切统一于天子朝廷的专制统治。要达此目的, 首先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 而统一思想的具体办法就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他的建议受到武帝的采纳, 从此以后, 在学术和仕进上, 儒家被定为一尊, 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 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特别是个性思想的发展。

“天人感应” 理论在我国由来已久。古人把自然界中特别是日月星辰的异常变化看作天意的表现, 认为是上天向人们预告吉凶。战国时的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就持此种学说。董仲舒只是使这一理论更加精致罢了。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 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引入阴阳五行理论, 建成新的思想体系。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可谓久远。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它们是相生相克的关系。董仲舒用阴阳的流转, 与四时相配合, 推论出东、南、西、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 为五行之主的地位, 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 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 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一信条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大一统思想使中国形成超稳定的结构,不管什么时候, 古代中国人总认为天下应该定于一尊, 他代表天的意志; 不管天下多么纷乱, 国家总会统一。中国能成为一个极有包容性的大国, 得益于这种精神资源。当然也应该看到,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缺陷, 也与之直接相关。

创建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 创建太学。太学的创办, 是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董仲舒指出, 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 也就是作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 虽然规模很有限, 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子, 但是这一文化雏形, 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太学生的数量,汉昭帝时增加到一百人, 汉宣帝时增加到二百人, 汉元帝时增加到一千人, 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 一次就曾经兴造校舍“万区”。除了太学之外, 天下郡国都有学校,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的兴立, 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 出身中下层的人也有入仕的机会。

汉代的武功

战国时代内地的夷狄完全同化, 边疆的异族也一部分内属; 秦并天下, 向外拓土。但汉初经过大乱之后, 秦代的新土又部分丧失, 边境的安全也难维持。西汉初年, 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高登(今山西大同东) 七日未食, 用了陈平的计谋才脱围。以后汉朝多采用和亲政策, 与匈奴保持和平相处。到武帝时才又有向外发展的能力。

汉朝在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役。前127年, 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 收复河南地区, 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秦末以来长久沦陷于匈奴的河套地区被汉收复。前121年,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 入匈奴境千余里, 大获全胜, 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军占领河西之地后, 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前119年春, 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大军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 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这是有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霍去病深入漠北两千多里, 与匈奴左贤王相遇展开激战, 几乎全歼左贤王的骑兵。霍去病乘机追击, 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 直达瀚海(今贝加尔湖), 才奏凯而还。此后匈奴远遁, “漠南无王庭”。

武帝还大力经营西域和南疆, 楼兰、姑师、大宛都先后成为汉朝藩属, 汉朝影响愈益扩大, 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 相继派人来汉朝朝贡, 也使得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 包括冶铁、凿井术等, 相继在西域得到推广。

在南面, 前112年秋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兵十万, 水陆并进经过一年多的征战, 完全消灭自秦一直闹独立的南越政权, 将其地分置九郡;前111年, 汉廷攻破南越, 夜郎入朝; 前109年, 武帝发兵深入西南, 滇国降服, 从此西南地区的大部分都归入中国的版图。汉武帝同期护领北疆, 在灭北朝鲜的卫氏政权的基础上设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中国此后两千年间, 政治与文化的疆界大致由武帝划定。

皇帝以外, 功劳最大的要算张骞。当时以西北的问题最为严重, 冒险打通西北路线的就是张骞。

汉的劲敌是匈奴, 汉初也正是匈奴方组织强盛的时候。匈奴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 在大败东胡王之后, 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 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河套地区。整个西汉时代, 中国与匈奴互有盛衰。前57年, 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 五单于争立, 内部大乱, 陷于绝境。后来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在位时, 匈奴附汉为藩臣, 双方互开关市。至王莽摄政以前, 60余年和平共处, 出现了民众富庶, 牛马布野的局面。匈奴单于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西汉末年及王莽篡位时期, 王莽采取侮辱匈奴单于的政策, 破坏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相安、共同发展的汉匈关系, 至东汉光武时始得到改变。

东汉初, 匈奴分为南北, 南匈奴降汉, 北匈奴不久大败, 问题似乎解决。但匈奴由此渐居边疆重地, 甚至深入内地。后世的乱苗之一由此种下。

汉武帝通西域以牵制匈奴。西域组织散漫, 牢笼征服并非难事。西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府, 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直至西汉末年西域始终内属。

东汉初西域独立, 但不久就又被征服。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 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 出发, 经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 诸国, 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 沿岸。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 但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匈奴问题已经缓和之后, 西域本身仍有保留的价值, 因为它已成为中国与西方交通的孔道。新辟的西北四郡就是孔道的起发点, 此后两千年间中国即或有时不能维持西域的势力, 这个孔道的起发点非万不得已时总是不肯放弃。所以历代西北角的一省都有一条长颈伸入西域的腹地, 这条长颈就是汉的西北四郡。

夹杂在西域与中国之间有许多羌人, 大半受中国的羁縻, 在边地往往与汉人杂居。西域与东汉盛期, 羌地大致安定, 和帝以下才成为严重的问题。摇摇朝鲜、闽越或东越、南粤、西南夷诸地, 到汉代也都被征服。这些地方在当时虽是不重要的边地, 从此渐渐中国化之后, 无形中都成为中国本体的一部或中国文化重要的附庸。

汉代中国的势力限于大陆, 唯一海外区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就是后世的日本。

因为远隔大海, 实情难知, 所以就产出种种理想化与神怪化的传说。《后汉书?东夷列传》这样描述: 倭人“男子皆黥面文身……父母兄弟异处, 唯会同男女无别。饮食以手, 而用笾豆。俗皆徒跣, 以蹲踞为恭敬。人性嗜酒。多寿考, 至百余岁者甚众。国多女子, 大人皆有四五妻, 其余或两或三。女人不淫不妒。又俗不盗窃, 少争讼。犯法者没其妻子, 重者灭其门族……” “建武中元二年(57年), 倭奴国奉贡朝贺, 武帝赐以印绶。”

狼居胥山在哪里

据《辞海》解释: “狼居胥山, 古山名, 汉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 封狼居胥山, 所在地不详, 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

一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肯特山, 一说即今河套西北狼山, 皆与《史记》《汉书》所载当时用兵途径不合。”狼居胥山是大将霍去病出兵漠北与匈奴打仗时所封的山名,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载入《史记》与《汉书》中, 弄清这座古山的所在地位置, 对于研究汉武帝与匈奴单于的战争用兵途径及其历史都有一定的意义。有学者据《清鉴》关于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的记载: “三征噶尔丹, 帝亲征, 渡黄河幸宁夏、勒铭于狼居胥山, 五月还京师。” 判断狼居胥山的地理位置应在今蒙古境内戈壁阿尔泰山东麓, 赛音山达附近。当然, 确切的位置还有待更深入地考证。

皇权崇拜

在大一统帝国中, 皇帝是绝对专制的君王, 按理论, 连他自己的父母也要向他表示臣服, 全天下都是他的私产。刘邦回到家中, 对父亲行礼, 父亲不敢当, 说:

“帝, 人主也, 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未央宫建成后, 刘邦得意地对父亲说: “当初您常说我无赖, 不置产业, 不如哥哥刘仲。现在看一看, 我与刘仲谁的产业更多?”(《史记·高祖本纪》)

任何人不能不顾皇帝而自由行动, 所以先秦残余的游侠精神必须铲除。例如,汉武帝时, 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 有一个游侠叫郭解, 轻财仗义, 好为人打抱不平, 在当地声望很高。为了充实京师, 汉武帝下令将国内超过三百万的富户迁往茂陵居住, 郭解虽然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但由于他属于需要严加控制的豪杰巨侠,也在迁移之列。郭解终于被迁移到了关中, 为他送行的豪客们送给他的礼金就达上千万, 关中豪杰也争相与之结交。更有人为了维护他的威名而与人结怨, 发生仇杀。

最终, 汉武帝下令拘捕郭解, 将他灭族。

酷爱个人自由的人现在只有逃避人世, 隐遁在人迹不到的深山穷谷, 才能脱离皇帝的统治。东汉初年的严子陵, 是光武帝刘秀的老同学, 他隐居山林, “披羊裘钓泽中”, 虽光武帝遣使聘之, 亦不愿入仕。

关于这个崇高无比的皇帝, 当然有极隆重的名器制度, 如皇帝自称“朕”, 其言曰“制”、“诏”, 所居曰“禁中”, 所至曰“幸”; 汉承秦法, 群臣上书皆言“昧死言” (蔡邕《独断》)。一般人甚至渐渐感觉, 虽无明文规定, 连流俗通用而过于尊重的名号也只能施于皇帝。以帝王即位的年岁纪元虽是古制, 但到汉代才有皇帝本位的繁复年号制度。年号为中国帝王纪年的名称。最早的年号当属西汉武帝刘彻。

刘彻即位之年(前140年), 即为建元元年。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 前后一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自武帝肇始以来, 从此历代帝王即位, 一般大多立有年号。这也可说是一种新的名分, 这样的一个皇帝几乎可说已超过人界, 与神明相类, 汉代的人也的确拿皇帝甚至皇室当神明崇拜。不只死的皇帝是神, 皇帝生时已经是神。

皇权是绝对的, 但不免要受事实的限制。皇帝不过一人, 大小诸事都需依赖别人。除国家政事需由各级官吏执行外, 皇帝总有日夜在他左右的宦官与幸臣。如汉武帝时, 李延年擅歌舞, 因他的妹妹受武帝宠幸, 一门显贵。后来, 李夫人早卒,李家渐渐失宠, 李延年弟弟李季奸乱后宫,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汉武帝下诏诛李延年和李季兄弟宗族。遇到有作为的帝王这种小人还可无大妨碍, 但一个庸主就很容易受他们的包围摆弄, 以至天下骚乱, 甚至国本动摇。西汉末年, 哀帝宠幸面首董贤, 形影不离, 甚至同榻而眠。董贤没什么功劳, 竟官至大司马, 位居三公, 常居宫中, 领尚书事, 百官奏事都需经他手方能上达, 朝政荒唐到如此地步。

第二种接近皇帝因而能左右政局的人就是后妃与后妃的父兄宗族。因为皇帝大规模的多妻制, 所以宫中的情形总是非常复杂, 因争宠而发生的惨剧甚多。同时宠妃的戚族往往操纵政治, 后宫的阴谋与朝中的竞争因而时常打成一片, 皇帝一人的私事可使全天下的人遭殃。固然英主可利用外戚为国立功, 如卫青、霍去病, 但无能的皇帝也可变成后族的傀儡。最后篡夺西汉帝位的王莽就是外戚。

帝王为什么要封禅

封禅, 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封禅的对象是特定的, 专指泰山。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封, 在泰山南梁父山辟场祭地叫禅。为什么封禅的一定是泰山呢? 因为在古人心中, 泰山居于中国之中, 有众神群居, 是神山、通天之山。